高三作文|于 “走出” 与 “走不出” 间悟人生真意
发布时间:2024-12-18 20:06 浏览量:3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生往往如此:走出了失败的阴霾,走不出成功的荣耀:走出了英雄气短,走不出儿女情长;走出了红尘喧嚣,走不出山林寂寞: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洪荒,走不出天道自然的制衡.....对此你有何感想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远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一、审题
材料中列举了一系列 “走出…… 走不出……” 的现象,旨在引导考生对人生中的种种境遇和局限进行深入思考。这些表述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即人们在某些方面能够突破困境、实现转变或超越,但在另一些方面却依然受困、难以摆脱某种状态或影响。
关键在于理解每一组对比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们背后共同反映的人生哲理。“走出了失败的阴霾,走不出成功的荣耀”,说明人们在面对失败时可能通过努力和心态调整重新振作,但在取得成功后却容易被荣耀所束缚,难以保持清醒和继续前行;“走出了英雄气短,走不出儿女情长”,则体现了在不同的情感领域,人可以克服一种情感上的阻碍,却可能深陷另一种情感的纠葛之中;“走出了红尘喧嚣,走不出山林寂寞”,暗示从繁华尘世的纷扰中脱身相对容易,而在宁静独处的环境里,内心的孤寂感却依然可能萦绕;“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洪荒,走不出天道自然的制衡”,强调人类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取得巨大进步,摆脱了原始的生存状态,但始终要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和影响。
二、立意
人生的双重困境与超越:
可以立意为人生总是处于各种困境之中,既有来自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困境(如失败到成功的转换、红尘与山林的不同情境),也有源于内心情感和人性本质的困境(如英雄气短与儿女情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这些困境,并在能突破的地方努力突破,在难以突破的地方学会与之和谐共处,实现精神上的超越。
辩证看待人生的 “走出” 与 “走不出”:
论述 “走出” 与 “走不出” 并非绝对的好坏,而是人生的不同状态和经历的组成部分。“走出” 是成长与进步的标志,而 “走不出” 也可能是情感的寄托、对规律的敬畏等。我们应理性分析在不同情境下的 “走出” 与 “走不出”,以更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与局限。
关注内心的解脱与成长: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很多 “走不出” 的状况都与内心的感受和认知相关。所以可立意为人要注重内心的修炼,无论是面对成功荣耀时的淡定,还是在情感纠葛中的释怀,亦或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都需要内心的强大与豁达,才能在人生的种种境遇中找到平衡与安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解脱。
【例文】
于 “走出” 与 “走不出” 间悟人生真意
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程,其间我们不断面临着 “走出” 与 “走不出” 的境遇。恰似 “走出了失败的阴霾,走不出成功的荣耀;走出了英雄气短,走不出儿女情长;走出了红尘喧嚣,走不出山林寂寞;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洪荒,走不出天道自然的制衡” 所描述的那般,这些看似矛盾的状态,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思索。“走出” 是一种突破,一种成长的蜕变。当我们深陷失败的泥沼时,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对未来的信念,我们能够挣脱困境的枷锁,重新踏上希望的征程。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事业的挫折后,并未一蹶不振,而是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终走出失败的阴影,成就一番伟业。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遭受宫刑,这是极其惨痛的失败与耻辱,他曾一度陷入绝望的深渊。但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宏大抱负,最终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走出了个人命运的低谷,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代商业巨擘史玉柱,在巨人集团遭遇重大危机,负债累累后,他没有被失败打倒,而是深入反思,重新调整战略,从脑白金的成功营销开始,一步步东山再起,再次在商业领域站稳脚跟。然而,成功的荣耀却常常如同一把温柔的枷锁,让许多人在其光辉中迷失了自我。他们沉醉于胜利的喜悦,被过往的辉煌蒙蔽了双眼,忘却了进取的初心,难以再迈出超越自我的步伐。这警示着我们,在 “走出” 与 “走不出” 之间,需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谦逊的态度,莫让成功成为前行的羁绊。“英雄气短” 或许只是一时的意气消沉或壮志难酬,人们尚可凭借内心的豪情与外界的激励重新振作,可 “儿女情长” 却似那千丝万缕的情丝,紧紧缠绕着人心。世间多少豪杰,能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无畏生死,却在面对儿女情事时,柔情百转、难以释怀。三国时期的周瑜,雄姿英发,才华横溢,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大败曹军,尽显英雄本色。但他对诸葛亮的嫉妒以及对小乔的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决策与心境。当他意识到自己在智谋上可能不及诸葛亮时,不禁发出 “既生瑜,何生亮” 的感叹,最终英年早逝,壮志未酬。而清朝顺治皇帝,本是一国之君,拥有无上的权力与荣耀,却因董鄂妃的离世,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甚至萌生出出家为僧的念头,在儿女情长的纠葛中难以自拔。这并非是软弱,而是人性中情感丰富与深沉的体现。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舞台上,情感的维度是多元的,我们既要学会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也要懂得在情感的漩涡里感受生命的温度与美好,不被单一的价值评判所束缚。从繁华的 “红尘喧嚣” 中脱身,寻觅内心的宁静,本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境界。然而,当真正置身于 “山林寂寞” 之中,那份孤独与寂静却又可能成为新的困扰。东晋的谢安,早年身处官场,周旋于政治漩涡之中,后因家族变故等原因,选择归隐东山。在东山的宁静生活里,他虽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闲适与自在,但内心也并非全然平静,仍时刻关注着天下局势,最终还是出山,为稳定东晋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再看唐代诗人王维,他在经历了官场的起伏后,半官半隐于辋川别业,在山林之间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他写下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看似在山林寂寞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但诗中也隐隐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外界环境的改变,还是内心深处的平和?其实,“走出” 与 “走不出” 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心境与认知。若能以一颗豁达淡然的心看待世间的纷扰与宁静,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泰然自若。人类从 “茹毛饮血的洪荒” 一路走来,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让我们看似掌控了许多,可面对 “天道自然的制衡”,我们依旧显得渺小而无力。古代的楼兰古国,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土地、砍伐树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水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最终整个国家被黄沙掩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地开采自然资源,排放污染物,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伦敦烟雾事件,由于大量工业废气和燃煤烟尘积聚在城市上空,导致数千人死亡,无数人患病,这是大自然对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的严厉警告。这无不提醒着我们,在自然面前,需怀有敬畏之心。我们虽能走出原始的生存状态,却永远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的约束,唯有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于这 “走出” 与 “走不出” 的交错纵横中,我们领悟到人生并非是简单的线性轨迹,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回环。我们既要努力突破困境,追求成长与进步,又要坦然面对那些难以逾越的局限,学会在其中找寻平衡与安宁。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让我们以智慧和勇气,在这复杂的人生境遇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在 “走出” 与 “走不出” 间,悟透人生真意,抵达心灵的彼岸。【本号提供线上作文辅导,如有需要,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