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生阅读”中倾听生命拔节的声响

发布时间:2024-12-18 16:40  浏览量:5

广东省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55年。学校秉持“为每一个孩子智慧而又温暖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共生阅读”为主题,积极开展阅读育人实践,至今已有20年。

20年间,学校借助阅读开创了五育融合实践的新局面,实现了学校高质量发展,并产生了积极的“群落效应”,育人成效显著。

适逢其会,学校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广东省督学许昌良与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陶继新促膝而谈,回顾20年“共生阅读”之路,共话阅读之美,倾听生命拔节的声响。

阅读,利在一时、功在一生

许昌良:谈“共生阅读”这个话题要从源头说起。我是语文教师,20年前就从教学中深刻感悟到,阅读是一种“母教育”,并在教学中开展了多样化的阅读实践。10多年前我倡导的“沉静语文”教学就是以阅读为重要抓手。在江苏无锡工作期间,我组织开展了旨在覆盖校家社的“百千万大阅读”实践,从中深切感受到阅读是“利在一时,功在一生”的好事,是育人的最佳途径之一。

陶继新:“母教育”一词用得好。你所开展的阅读实践让师生受益良多,其作用不止于当下,还会向未来延伸,长久地滋润受益者的生命,让他们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

许昌良:是的,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阅读不仅关乎孩子的学业进步,也影响家长的成长。阅读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能促进亲子之间产生一种独特的、稳固的“共生关系”,促进两代人一同成长。这几年我一直致力于开展“校长荐读”活动,就是想让家长和孩子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从而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家校共育。

陶继新:通过共生阅读,两代人彼此映照、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孩子以书为师,从古今中外著书立说的名家大师处汲取精神养分,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家长以书为灯,能为自己同时也为孩子照亮生命的前路。

构建“阅读场”,建设校家社学习共同体

许昌良:“共生阅读”是从教育实践中凝练出的方法论。在共生理论指引下,学校以阅读为手段和逻辑,观照全学科与学生生活,并构建“阅读场”,打造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将阅读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陶继新:构建“阅读场”很有意义。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身在“阅读场”中,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沉浸于阅读之中。这样的阅读场域越大,影响的人就越多,效果也就越明显,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阅读生态健康发展。

许昌良:是的,“共生阅读”的旨归就是希望以阅读为笔,为校家社大环境涂上“终身学习”的底色。

陶继新:这需要眼界、勇气和智慧,也需要责任与担当。可喜的是,通过“共生阅读”优化校家社环境的理想已经初见曙光。

理论观照与体系化实践

许昌良:学校并非盲目推进“共生阅读”,在实践过程中,既有理论观照,又有实践操作方法。学校调动多方积极性,不断尝试、反思、调整,构建全方位、全学科、全过程阅读体系,实现从应然到实然、从随意性到体系化、从单一到多元、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散化到统整化的转变。

陶继新:高层次的理论思考与行之有效的实践操作,让“共生阅读”既有眺望未来的长远眼光,又有脚踏实地的实操路径。

许昌良:学校正视传统阅读的不足,努力实现3个维度上的突破。一是阅读内容的突破,引导师生、家长拓展阅读边界,将生活的全部与全部的生活纳入阅读视野,超越课本、超越自我,让阅读者有限的时空变得充盈,将生活的外延变成阅读的外延;二是阅读方法的创新,即侧重阅读技术技巧的点拨,引导阅读者追求阅读精度,逐步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益;三是阅读境界的突破,学校期望通过阅读让学生在学习中超越单纯的知识积累,重视思维发展,充盈精神世界,以达到精神敞亮、心灵澄明的境界。

陶继新:面向全学科与生活的阅读内容,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宏阔的天地,超越了知识积累的范畴,对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更有助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在经典读物中,不但有精妙的语言与动人的情节,而且有“真善美”悄然流淌,学生多读经典,就会不自觉地提升精神境界,厚积生命能量。

许昌良:学校“共生阅读”的实践历程可以用“艰辛的探索,诗意的旅程”来概括。学校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让阅读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需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2019年,学校提出“共生阅读”的概念之后,组织了一次“万人阅读大会”,有3000余人现场参与,数千人线上参与,效果很好。从此,学校的阅读便从“重视的自发”走向“科学的自觉”。学校的实践思路可以用“156”来概括。“1”是确立一个坚定的信仰:阅读是一种“幸福而又高尚的教育生活”,能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是开展“五项建设”,即创设适宜的校园文化、构建阅读课程、建设阅读型教师队伍、开展对于书香家庭的激励与培育、打造学校阅读品牌;“6”是学校积极实施“六大行动”,即抓实每天10分钟的“晨读”、运用各种激励措施推进的“趣读”、内容方法上设置九年一贯的“序读”、基于数字化时代需求的“e读”、引导家长参与的“小种子阅读坊”、一年一度评比表彰的“家庭书房建设”。

陶继新:阅读是一种幸福而又高尚的教育生活,作为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学校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与精神文化,内化于师生的“心与行”中,延伸到家庭后又形成一种“不令而行”的群体阅读文化。而“五项建设”和“六大行动”有别出心裁之妙,在无形中让阅读文化深入人心。阅读就成了学校一道别样的精神风景,师生、家长因为有了文化的照耀而拥有了精神的光芒。

许昌良:阅读成为常态,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需要依托阅读课程化。学校按照年级序列进行整体规划,编制“共生阅读推荐书目”,涵盖了一至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学科。阅读量方面,学校以课程标准为基线,规定每个学科的推荐阅读量为“课标基线×2+X”。同时规定,学生每月从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各选1—2本进行阅读,教师充分利用课间休息、午间休息等“边角时间”,以一带多的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方式,把“边角时间”进行统整,引导学生进行全科阅读,指导学生撰写《共生阅读之整本书阅读札记》。

陶继新:学校编制“共生阅读推荐书目”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阅读内容覆盖了各学科,二是所选之书均有形神兼备之美。学生的阅读“营养”既全面又充足。我特别赞同学校将每个学科的阅读量定为“课标基线×2+X”的做法,这样做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够让学生各取所需,兼顾了学生的共性发展与个性需求。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札记,是学以致用的需要,也是引导学生由读入写的好办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爱上读书,养成阅读习惯,并受益终身。

数字化技术赋能阅读实践

许昌良:面对智能化浪潮,学校以数字化技术赋能阅读,科学高效开展阅读评价,提升“共生阅读”的效果。数字化赋能有助于精准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学校与相关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系统,通过编制“精选阅读书目”,进行文本科学分级,智能匹配书目,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智能测评,形成“个人阅读素养报告”“班级阅读筛查报告”和“学校阅读测评总体报告”,并在此基础上优化阅读提升方案。数字化技术赋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通过人工智能评分,激励学生开展晨读、诵读、听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可以每天在线上平台进行诵读打卡,听规定书目的范读音频并进行跟读,其后提交自读音频,通过人工智能评分形成“学生诵读记录”。数字化技术赋能有助于学生自主检测阅读成效。依托人工智能,学生可以进行游戏化阅读,尝试完成整本书阅读闯关测试,自主检测阅读成果并形成即时反馈,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速度、正确率均有显著提高。数字化技术赋能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阅读素养。通过平台的智能化管理,学校可以精准记录学生阅读数据,全面评估阅读素养;各科教师均可以调阅学生的阅读数据及分析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发布阅读任务。

陶继新:借助数字化工具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考核,可以让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对学生阅读的数量与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同时,游戏化的自主测试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之间创设良性的竞争环境,有助于学生在竞争中相互促进。

许昌良:“屏读”是时代的趋势,学校在顺势而为的同时,化问题为课题,构建立体运作机制,在课程、教学与评价系列实践中形成原创性理解,逐渐衍生出“共生阅读”理论,形成具有特点的“五阅育人”机制:“全景式阅读”,以生命优质成长的眼光打量阅读;“全域式阅读”,以教育性社会的培育价值来审视阅读;“全员式阅读”,校家社全主体参与阅读;“全程式阅读”,以全课程视角观照阅读,融合全课程实现协同阅读;“全息式阅读”,全课程介入、全主体参与、全主体信息化赋能阅读。“五阅育人”为“共生阅读”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陶继新: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有弊,学校的“五阅育人”机制趋利避害,让学生真正走上阅读的快车道。其实,阅读有道亦有术,只有道术并用,才能让阅读既有高效率也有高质量。同时,阅读也是一个全息系统,它对学生当下的成长有积极作用,也对其终身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它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生成智慧,也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高品质的精神领地。学生可以进行单独的私域阅读,也可以参与集体共同阅读;可以通过纸质的文本阅读,也可以通过视听系统阅读;可以读而有悟,也可以以读促写,让读写能力协同发展。

以全科目、海量式阅读成就教师

许昌良:对教师而言,“共生阅读”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要求,也是内在的修炼。学校数学教师聊先喜喜欢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并从中归纳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比如“‘损而益之’四步学习法”,让学生以思维训练替代题海战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攻破学习难关。这样的探索既有益又有趣,聊先喜本人也乐在其中。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的文化自觉,是真正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探索。

陶继新:大道相通,我采访过的数学名师刘建宇、华应龙等人也对《道德经》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将阅读所悟应用于教学实践,效果很好。据我所知,聊先喜的“‘损而益之’四步学习法”是对老子哲学的活学活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数学教学之中,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继承,他本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帮助他赋予数学以诗意的诠释。

许昌良:聊先喜并非个例。学校物理教师邱巴乐在教学中发现,知识面广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会更轻松,课堂表现也更活跃;阅读量大的学生知识储备越丰富,在课堂交流时与教师的共鸣就越多。

陶继新:邱巴乐所说的知识储备就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前概念”或“潜概念”,它广泛存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深度,也影响着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程度——积蓄的“前概念”越多,可供迁移与辐射的知识自然也就多,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越高,深度就越深,学习潜能就越大。

许昌良:许多人认为阅读就是读文学书籍,这是极大的误解。学校化学教师刘柳在讲授“化学元素”时,特意向学生推荐《元素的世界之元素家族》《元素的盛宴》等有趣的科普读本;在讲授“金属材料”时,重点向学生推荐《钨舅舅:少年萨克斯的化学爱恋》一书;还带领学生阅读《分子共和国》《给“发烧”的地球降降温》等化学课外读物。生物教师林婷婷认为,现阶段学生对生物学最大的兴趣就是探究在地球这个“宇宙小角落”生命到底谱写了哪些史诗般的传奇故事。林婷婷分享的一本科普书籍帮助学生了解生命演化的种种“奇迹”,于是这本书成为班级里的“抢手货”,学生频繁传阅,积极分享交流阅读心得,也会与林婷婷兴致勃勃地讨论书中有趣的内容。这表明,通过阅读学生建立了真正的自信心。而这种建立在清晰思考基础上的自信不需要外物加持,不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是学生内心生长出来的力量,可以激励学生自信阳光地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陶继新:虽然我与刘柳、林婷婷未曾谋面,却可以断定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定然妙趣横生。学生不但喜爱上她们的课,考试成绩也一定不错。因为这两位教师没有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而是通过阅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整体的、跨学科的学习场域,并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到学科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只有将各学科的知识彼此联系、贯通,才能形成对世界的整体、多元与结构化的正确认知,避免产生碎片化、线性化的错误认知,以至于与真实世界疏离。

许昌良:正如学校特级教师易朝芳所说,“阅读属于所有人,属于所有学科,属于广阔的生活世界,不仅是成长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所以,学校在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尽量做到“三个一样”,即理科教师和文科教师一样重视,教师和家长一样重视,考试科目阅读和非考试科目阅读一样重视。

陶继新:阅读是人生最美的姿态。阅读会让所有人受益,如果学生能够做到如学校所期望的“与贤者对话”和“与智者交流”,则其精神境界可以升华到更高的层面。比如,研读《论语》时,如果学生能生成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就相当于与孔子对话交流,必然可以增长自身的“德”与“智”。广泛阅读经典,就相当于与更多贤者、智者对话,所获定然越多,成长必然越快。从这个意义上说,“共生阅读”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绝佳抓手,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大道坦途。

勇立潮头,唱响阅读“大风”

许昌良:5年来,学校的“共生阅读”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师生及家长的广泛认可与积极评价,报名人数连年创新高,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形成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学校的教学质量也随之显著提升,先后获评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示范校、广州市首批教师发展学校、广州市五育融合“宝藏学校”等,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陶继新: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会得到相应收获。有时候,收获期会短些,但大多时候是比较漫长的。庆幸的是,你有一颗文化定心,不急不躁却又前行不辍;你心中有数,相信“共生阅读”的力量,并能付诸实践。事实上,这种相信的力量会促使你,也促使每一个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的人,在“共生阅读”的天地里义无反顾地阔步而行,不断收获喜悦。

许昌良:回想与“共生阅读”一起走过的苦乐年华,心中百感交集。有人说,阅读是“软的”“没有用的”“理想化的”“不现实的”,而我通过实践得出结论——阅读有着“动人心魄的美”,只有在“阅读场”中不断前行、不断收获喜悦的人才能发现它。我们需要阅读,需要不遗余力地赞美阅读、推崇阅读,用全部的心力与感情唱响阅读之“大风”,因为我们在多年的共生阅读实践中且思且行,分明清晰地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响。

陶继新:我非常赞同你所说的“阅读有着‘动人心魄的美’”。阅读时间越久,阅读品位越高,就越会体验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审美享受。阅读让人听到生命拔节的声响,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愉悦。同时“共生阅读”让“阅读场”越来越宽广,阅读不再是孤独的,而是共同、共鸣、共向的。在“共生阅读”所构建的生态中,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教育理想也就水到渠成地实现了。

《中国教师报》2024年12月18日第10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