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药香 跨越古今——韩城市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24-12-13 12:03 浏览量:5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医学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多年来,我市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把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不懈推动中医药与时俱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传承精华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11月24日,市中医医院完成搬迁并启动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创建工作。通过对原市医院综合楼、急救中心、医技楼、行政办公楼等房屋进行改造提升,市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仅是我市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其中一环。
传承才能保护,保护才能发展。近年来,我市立足千年古城,通过不断挖掘、保护、强筋和造血等方式,致力于全市中医药保护传承和发展。由市政府牵头,积极与陕西省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对接,推动我市中医药工作与中医高校的紧密合作。同时,积极创建专业科室,2023年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创建为渭南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2024年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纳入全省县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项目建设单位,并创建为渭南市级重点专科。以上两个专科均创建为渭南市级中医临床带教点。
我市还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强化中医药优势特色发挥,让中医药在韩原大地根深叶茂,岐黄之术生生不息。
随着韩城市中医药学会、市中医院中医特色门诊和2个特色中医工作室的相继成立;市中医院中医与西安市红会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协作医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馆……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截至目前,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龙门、芝阳镇中心卫生院已成功创建为渭南市示范中医馆,全市确定符合中医阁建设基本条件的村卫生室建成11个中医阁,均能提供6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
一脉相承
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
立足于中医师承文化,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让中医药这一古老的智慧之树,继续枝繁叶茂。
今年,通过医学定向招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形式,招聘基层中医药人员2名,为中医医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市中医医院2人入选“院校+师承制”中医人才培养指导老师库,承接在校学生实习、见习期间的临床带教工作;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加省中医馆培训,进一步扩充中医药人才队伍;开展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丰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防治相关知识;积极组织传统医学出师和确有专长相关工作,目前已有27人取得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2024年传统医学出师和确有专长考核通过6人。
此外,市中医医院建立长安医学朱氏骨伤流派传承工作室、陕西省名中医工作室,我市中医医院与省级名中医建立师徒关系。同时,市中医医院与西安市红会医院骨伤外科为切入点,建立医联体协作医院;与6家基层卫生院建立医共体,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成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成立中医特色门诊,为我市培养中医传承创新发展方面的人才队伍。
一批批经过中医师承和医学教育的中医人才,带着对传统的敬畏和创新的勇气,走向临床一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与时俱进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我市民间中医众多,其中“丁家中医”发展到现在已传承到第六代,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该名录内唯一一个中医内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丁家祖传中医初代从实践悟医道,赤脚行医,到坐堂问诊,到名扬韩原,百年传承。他们用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为全国各地的患者问诊开方、提供健康保健咨询,同时宣传着丁家祖传中医诊法和中华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除此之外,我市棉沟医院中医骨伤被列为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桂莲烧伤诊所以中医治疗烧伤的独特疗法和药物治疗,深受群众好评;市妇幼保健院祖传孙氏黑膏药外敷治疗乳腺病纳入渭南市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单。
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非遗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为了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省级名中医下基层义诊、中医药文化夜市等系列活动40场次,派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服务群众2300余人,接诊5000余人次,服务特殊人群40余人次,送医上门17人次,系列活动受到群众好评,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让中医药文化在我市“活”起来。
“我们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坚持古为今用。”我市将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积淀千年的医术名药成为千年古城的一张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