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发布时间:2024-12-12 09:35  浏览量:5

9月27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汕尾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这是一个颇具分量的荣誉。近年来,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本土文化,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被授予“广东省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等称号。

陆丰皮影戏是中国三大影系“潮州影”的唯一遗存。1978年,国际木偶联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员、陆丰皮影戏导演彭美英对传统皮影戏表演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运用戏曲中的步法、手法、身段、水袖、武打等表演程式去充实皮影戏的表演技巧,首创出皮影正面影身,改变了以往皮影戏只有侧身表演的局限性。2006年6月,陆丰皮影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汕尾首个世界级非遗。

荣誉的背后,是陆丰皮影戏充分展现民族自信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搭建文艺桥梁,增强各民族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激励大家团结一心,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凝心“走四方”

皮影戏出海走向世界

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陆丰皮影戏发展的目标与核心思路。

自2007年剧团恢复演出以来,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深耕人文沃土,以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为己任,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文旅促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多次赴北京、广州、香港、澳门演出,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好的故事应该传得更远。除了在国内演出以外,中心还多次应邀前往匈牙利、意大利、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地演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皮影艺术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精彩纷呈的皮影表演让人赞不绝口,让中国艺术迈出国门、走向国际。

像这样的国际文化交流还有很多。2024年4月,中心与土耳其卡拉格兹皮影戏在广州展开了一场跨越6000公里的“非遗对话”,陆丰皮影在活动现场呈现了一段极具中国风的演出——寓言剧《鸡斗》,其舞美巧妙运用中国水墨画的形式,现场还表演了《猪八戒背媳妇》《乌鸦与狐狸》等经典剧目。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设置了展览环节,陆丰皮影带来了传统剧目《游春》《龟与鹤》《哭塔》中的杜丽娘、鹤、梦蛟和龙的角色形象,同时大家还可以利用现场的简易小舞台装置,亲身体验一回“耍皮影”。

此外,现场观众也在皮影工作坊深度体验陆丰皮影牛皮制作工艺,大家分组完成绘图、上色、裁形、拼接等步骤,制作出各具特色的皮影形象,进一步深化与国际优秀文化的交流,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互鉴。

在第三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第十一届皮影文化艺术节等各大展演比赛中,都能见到陆丰皮影戏的身影,真正实现非遗艺术带出家门、走向国际的美好愿景。

“我们一方面要坚守陆丰皮影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也要创新表演形式,融合运用多媒体、影、偶表演等形式,用心用力用情讲好民族团结故事。”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江海滨表示,中心积极打造“非遗文化+民族团结”特色品牌,不仅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荣誉,同时还在国内外累计演出500余场,坚持“四走方”的文化传播理念,带领皮影戏走出家门,让海内外观众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匠心“磨精品”

让传统文化发光发热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好的作品都需要日复一日的沉淀。中心始终致力于向传统取材、向生活取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作品,累计创排“传得开、留得下、接地气”的精品剧目20余部。

然而,精品力作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需要经过漫长的坚守。

“我们要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演员迭代传承、剧目与时俱进、观众接连不断。”国家级非遗项目陆丰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蔡锦镇表示,中心近年来致力于皮影文化整理工程,挖掘、搜集皮影戏老剧本,传承、重排传统剧目,整理、修复老皮影身、皮影道具及灯光、音响设备等,同时进行数字化归档,让陆丰皮影戏从幕后走向台前、走向数字化。

中心整理重排的剧目包括《哭塔》《鸡斗》《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猴子捞月》等多个优秀传统剧目,新创编剧目《老鼠偷蛋》《金果园的故事》《碧海丹心》《海陆丰女子粉枪队》《烽火婵娟》等十余部精品力作。其中《哭塔》于2012年参加“第21届国际木联大会暨国际木偶艺术节”并荣获“最佳传承奖”,是汕尾非遗获得的首个国际奖项。

当地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也是陆丰皮影戏创作的素材库。

历时两年创作的海陆丰红色题材《海陆丰女子粉枪队》精品剧于2021年5月底成功首演,该剧以赤坑红色妇女粉枪队队长阿月(赖月婵)为原型创作,通过对悲剧题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作品能引发观众思考。

在舞台呈现上,《海陆丰女子粉枪队》分为多个表演区,运用无影灯皮影、点光源皮影和提线木偶等众多元素,利用操纵演员本体舞蹈等艺术手段,来烘托和渲染剧情的发展。在遵循艺术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从古意中开出新意,不断发掘戏曲艺术与时代的连接点、与观众的共鸣点,让优秀传统艺术在传承中发展,不断获得当代表达和新的生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海陆丰女子粉枪队》精品剧充分挖掘本土历史文化,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于2021年7月参评入选了广东省基层舞台艺术精品,并于2023年5月参加在扬州市举行的第六届木偶皮影优秀剧(节)目展演,荣获“优秀剧目奖”“助演奖”“优秀偶型设计(制作)奖”“优秀导演奖”共四个奖项;2023年7月,获评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生动精致的影身,在四米长、三米宽的影窗内演绎了催泪感人的红色故事……2023年9月,陆丰皮影戏红色题材精品剧目《烽火婵娟》在保留传统陆丰皮影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荧光皮影、杖头木偶、提线木偶以及舞蹈,实现了人偶影同台绽放,情节牵动人心,打破时空壁垒,让人们穿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尽情感受非遗艺术之美。

光影千变万化、人物动作细腻、剧情回味无穷……陆丰皮影戏精心打造汉藏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经典剧目《文成公主》,并凭借这部经典作品,参加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艺术节,与30多个国内外木偶团体一同亮相,获评“荣誉奖”;参加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并荣获“优秀展演节目”;于“中华颂”第十三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荣获“优秀剧目奖”。

每一个皮影戏作品其实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让光影在人们的欢呼与沉浸中焕发新的生机,这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发光发热的崭新活力。

热心“惠民生”

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走上世界舞台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文化的“根”。非遗的艺术价值要在群众的生活中得到体现,如何活化非遗成为陆丰皮影传承发展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中心积极开展“送戏进乡村”活动,在汕尾市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非遗展演和公益课堂授课活动,还积极参与“乡村文化集市”“理想文化街区”、民间文化节展演、惠民网络展演等公益演出活动,开展“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戏曲进乡村系列活动,观众总人数超3万人次。

走进校园,是陆丰皮影活化传承的发力点。为吸引年轻人对皮影的关注,中心在汕尾市多所中小学设立传承培育基地,挖掘非遗传承人才。同时也邀请学生来剧场观看演出,走进皮影戏台前幕后,学习皮影戏的相关知识,包括其起源、演出方式和皮影道具的制作,营造浓厚的非遗传承氛围。

“我们还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小朋友都参与皮影的制作和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乐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戏曲素养。”江海滨表示,“六一”期间,中心与小太阳幼儿园、艾乐幼儿园、春源幼儿园、爱丁堡幼儿园等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欢乐庆六一”公益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

文化传承不仅要接地气,还要有科技感。

中心以陆丰市皮影戏剧院为依托,引入实景VR、馆藏珍品、剧目演出等数字化手段,打造皮影数字博物馆,这是目前汕尾唯一启用的VR线上数字博物馆。馆内运用三维图形图像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等,打造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为一体的三维立体数字博物馆,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非遗,共同感知皮影之美。

此外,中心以陆丰皮影戏讲好中国故事、陆丰故事为核心主题,创作本土红色题材、禁毒宣传、移风易俗、法律科普等符合时代需求的主题剧目,在汕尾市各镇、街开展“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戏曲进乡村系列活动超300场,并同步制作皮影动画片,进一步增加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我觉得皮影文化传承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所以我们始终想带领皮影戏走进校园,也许不仅仅是单纯的展演,也可能将皮影艺术纳入课堂、编写教材等,让本土非遗文化能够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里。”国家三级演员、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出总监陈培扬说。

一线案例

《盛世藏行》讲述民族融合交流故事

守正传艺术,创新出精品。为挖掘历史记忆,陆丰皮影中心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以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这一史实为故事架构,将唐朝时期中原文明与青藏高原文明交融的历史,浓缩于90分钟的6场戏中,并历经2年多创作出皮影戏“一带一路”精品剧《盛世藏行》,以文艺力量增强各民族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5月18日,《盛世藏行》在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完成首演,在大气磅礴的民乐伴奏中,通过“纱幕+多媒体”的形式,将杖头木偶融入皮影戏,实现影、偶的创新结合,讲述了唐朝时期文成公主远赴吐蕃,用善良、智慧和勇毅在漫漫唐藩古道和巍巍青藏高原写就丝路开拓、民族融合交流的故事,赢得了专家学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部戏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极致,让光、影、偶等多种元素交融,呈现出惟妙惟肖的视觉效果。”陈培扬表示,《盛世藏行》是一部将传统皮影戏和木偶戏融合的创新作品,取材于丝绸之路,由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副主任郑稳和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编剧郭红军执笔创作,国家一级导演赵玉明主导创作。

“‌文成公主的历史意义与‘一带一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她不仅开启了汉藏文化交流的新纪元,为民族的团结作出卓越贡献,同时她的故事和贡献在今天也得到新的诠释和延伸,成为促进共建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文化纽带,推动了友好合作关系。”编剧郑稳表示,这种跨越千里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强调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不谋而合,这也是大家进行文艺创作的坚实文化基础。

在舞台呈现上,《盛世藏行》表演的舞台与传统皮影戏舞台大不相同,左中右三块大幕布加上最前方的纱幕,在舞台上构筑出了5个相互衬托呼应的区域,产生了三层空间,将一维的皮影戏变成了三维的画面,突破了传统皮影戏舞台的界定。幕布上的小细节也令人目不暇接,包括王府的红墙绿瓦、假山亭榭细节考究,就连人物靠在廊柱上叹息的动作也是惟妙惟肖。

值得一提的是,《盛世藏行》主创团队巧妙运用了新媒体手法。在表现艰难和亲路的一段戏中,舞台最前方,一块巨大的纱幕落下,皮影演员手持影身来到纱幕后,此时,灯光照射演员手中的影身,而纱幕上则展示漫天黄沙。配合背景音效,茫茫荒漠中风沙骤起,护送文成公主的老将军摔落马下,又再次翻身上马,紧张的氛围,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纱幕上播放的黄沙漫天场景属于现代电影手法,而皮影属于古老的‘非遗’,在这场戏里,实现了古今对话。电影在西方发明,而皮影则是我们东方的文化瑰宝之一,因此,这场戏同时实现了东西方的对话。”《盛世藏行》总导演赵玉明说。

出彩的还有皮影与木偶的创新结合,打破了观众对于传统皮影戏的观演样式,让观众看到皮影戏的演员,从幕后走到幕前,这也能更加直观看到演员与人物的配合与表演。

郑稳表示,这样的创新尝试是基于大量的研究和剧情的需要,对所有的演员都是巨大的考验和历练,皮影与木偶不仅在体积、重量和操控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必须通过演员不断学习和努力,才能在舞台上得以精彩呈现。

类似的精妙设计比比皆是。这是一部将传统皮影戏和木偶戏融合的创新作品,通过影偶剧特有的表现形式,让好的题材得到合理的呈现,使这部剧的创演能够达到令人震撼的效果。

南方+记者 陈保良

来源:南方+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