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正考】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解读

发布时间:2024-12-11 15:17  浏览量:5

【经典正考】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解读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系列著作

金栋按:在中国医学史上,儒、道、佛兼修之大医,以唐代孙思邈为最。其两部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所以名《千金》者,孙思邈说:“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备急千金要方·自序》)《千金翼方》,乃唐代以前中医十四部经典著作之两部。孙氏在其著作《千金方·大医习业》中说:

1、“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府、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

2、“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也!

3、“又须涉猎群书,何者?

“①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②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③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④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⑤不读《老》《庄》,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⑥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

“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金栋按:从孙氏《大医习业》可以看出,窃以为,共分三大部分解读如下:

第一,医学中的医经与经方(见《汉志·方技略》)。

1、所谓“医经”者,乃医学理论体系之经籍书、经典书也。在医经中有如《素问》《黄帝针经》(《灵枢经》)《甲乙经》《明堂流注》(惜已亡佚)及藏府、脉学(十二经脉与三部九候之诊法,《汉志·方技略》未言及脉学。此应包括王叔和《脉经》)等。

2、所谓“经方”者,则临证愈疾治病之经验方、效验方也。在经方、本草中有如张仲景、王叔和(指《伤寒杂病论》)及《本草》(即《神农本草经》)《药对》(指北齐医家徐之才所撰之药物学著作。《汉志·方技略》未言及本草)、“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惜皆亡佚)。据高文柱校注《千金方》所释:

阮河南,即晋代医家阮炳,字叔文。曾任河南尹,故世称“阮河南”。

范东阳,即晋代医家范汪。曾任东阳太守,故称“范东阳”。

张苗,晋代医家。精于脉诊,善治疑难疾病。

靳邵,晋代医家。精于经方、本草之学,对服食也有一些论述。

此等古典医籍及古代医家,乃业中医者所必学也,以今而言,即《素问》《灵枢》《甲乙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

第二、《周易》、易学与术数。

以十三经之首的《周易》而言,既非指《周易》之“经”(《易经》),亦非指《周易》之“传”(《易传》),而属汉代及汉代以后易学象数之分支,此等多是预测人生命运学、命理学之迷信术数。

1、所谓“阴阳、禄命”,高文柱说:“‘阴阳’概念范畴很广,此疑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行规律的知识;‘禄命’指禄食命运,古代宿命论者谓人生的盛衰、祸福、寿夭、贵贱等均由天定。也指算命专著,《隋志》有杂元辰《禄命》二卷、湴河《禄命》三卷,梁有《五行禄命厄会》十卷,均亡。”(高文柱校注《千金方》)

金栋按:“阴阳”概念之范畴确实很广。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有“阴阳家”,说: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班固《汉志·诸子略·阴阳家》说: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史》《汉》所说,亦即高文柱“疑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行规律的知识”之谓也,即一年阴阳四时(五行)八节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寒暑变化之规律也,乃天文历法概念。而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阴阳家是:“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战国末齐国人邹衍等。《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认为阴阳家最早出于古代传说中唐尧时执掌天文、历数禨祥的官吏。阴阳和五行两说,本来具有科学的因素。以邹衍为首的阴阳家,则把科学和巫术相结合,以天象来预测社会历史的演变与人事的吉凶祸福。……《史记·太史公序》批评说:‘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其学说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其科学成分为秦汉以后的《黄帝内经》与王充的《论衡》所发展,而迷信成分则被董仲舒和谶纬神学所发挥。”

“阴阳家”后发展演变为“阴阳学”,“管天文、占候及星卜之流”(陈永正《中国方术大辞典》)。

所谓“禄命”,陈永正《中国方术大辞典》说:“指人生的禄食运命,亦称命禄。禄,指兴废盛衰。命,指贵贱富贫。”与高文柱所说相同。

“阴阳”与“命禄”相提,其内容实质有相似之处,即不外乎预测国运、人运之星占学与命理学而已。

2、所谓“诸家相法”,即“相术”之学,“审察人的形貌以判断其性格及福寿休咎的方法。包括相面、相手、相骨、相声、相气色等”(陈永正《中国方术大辞典》)。

相(音象xiang),《汉语大字典·目部》说:“②占视。《书·召诰》:‘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孔传:‘相所居而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古代相术,是以目验的方法为特点。它所注意的是观察对象的外部特征(形势、位置、结构、气度等),故《汉志·数术略》谓之“形法”。主要有四种书,即《宫宅地形》《相人》《相宝剑刀》及《相六畜》。其中《相人》二十四卷(惜亡佚),钱大昭《汉书辨疑》说:“相,视也。视人骨状以知吉凶贵贱。《春秋传》曰:‘公孙敖闻其能相人。’”(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相术在我国有很久远的历史。《诗经·大雅·公刘》说:“既景乃岗,相其阴阳。”故相术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前。只是相人之术可能晚出,(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春秋时期已有能相人者,如公孙敖。

赵洪钧《内经时代·相术》说:

“相术出现于战国末。《荀子·非相》就说:‘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很反对相术。此后,相术非但未消亡,反而多得人们信仰。到了东汉,连最反对迷信术数的王充也很信。他在《论衡》中批判了各种迷信术数,唯独推崇‘骨相’。《内经》中有无相术呢?《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讲阴阳二十五人,便是比附五行、五帝的一种相术。该篇与《灵枢·通天》应是姊妹篇,最可能成书于东汉。

“洪钧以为,从生理学角度看,相术有一定道理,故中西医都有一般望诊——医学相术。从心理学角度看,相术也可以用于心因性疾病的诊治。但是,多数人请教相士,是为了预测祸福、贵贱、穷通、寿夭、赔赚。这时,相术只能满足一些人的心理需要。谚云:人不可貌相。故实际上多数人不相信医理和心理之外的相术。”

3、所谓“灼龟五兆”,最早的术数之一。详见第十二篇。

4、所谓“《周易》”,详见第十四篇。

5、所谓“六壬”,详见第四十六篇。

金栋按:据上所解读的第二项内容,经阅读三十卷的《千金方》,亦并未看到与此等“易学与术数”之相关内容,所以廖育群说:

“在孙氏原论中,《易》不过是作为医家博学多识的一个侧面,并未与医家著作、医学理论相提并论。要在强调医者当通‘命’——阴阳禄命、相法、灼龟、《易》等。而且在孙氏的著作中亦看不到医学与《易》有何联系。”(廖育群等《中国科学技术·医学卷》)

实际上,以临床而言,此等“迷信术数之学”非医者所必熟记强识也。详见拙著《医经钩考》(待出版)第十六篇、第三十八篇、第七十八篇,拙著《经典正考》(待出版)第十四篇、第四十五篇、第四十六篇等相关内容。

第三,则是中华传世典籍(儒、道、佛经、史、诸子百家、星占学、五行生克乘侮等),又分:

1、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2、三史,指二十四正史典籍之《史记》《汉书》《后汉书》。

3、诸子,指先秦至汉代各派学者之典籍(见《汉志·诸子略》)。此等诸子著作,“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汉志·诸子略》)

4、内经,此指佛经内典,非指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如《金刚经》《心经》《解深密经》《四十二章经》《无量寿经》《坛经》《法华经》《楞严经》等佛教经典。

孙氏所说“慈悲喜舍”,即佛教术语——指四无量心。具体如

①任继愈《佛教大辞典》说:“《俱舍论》卷二九:‘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

②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说:“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

5、道家《老》《庄》之学

所谓“《老》”,指先秦道家典籍老子《道德经》,详见第二十六篇。

所谓“《庄》”,指先秦道家典籍《庄子》。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先秦道家经典之一。包括内篇、外篇与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部分作品出自其门人或后学之手。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约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庄子》中有关篇目。他曾做过蒙邑漆园吏,职位低微,不久便辞官了。家境较贫,“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䤋”(《列御寇》),“衣大布而补之”(《山木》),并尝“往贷粟于监河侯”(《外物》)。虽处境如此,他也不肯追逐利禄,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为相,被他拒绝。他自甘贫贱,著“谬悠之说,荒唐之言”(《天下》)以自适。

《庄子》内篇中的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分别论述了道、自然、社会、政治、人生、道德诸多问题,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的基本体系。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庄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极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吕氏春秋》《淮南子》中不难看出庄子学派的痕迹。在封建社会时代,庄子曾被统治者诏号为南华真人,《庄子》为《南华真经》。魏晋时期的“玄学”,宋代二程的“理学”,无不受其影响。(李真瑜、田南池、徐莉注译《庄子·导言》)

6、七曜天文(星占学)、五行休王(五行生克乘侮)

所谓“七曜天文”,盖与星占学有关,详见第四十六篇。

所谓“五行休王”,详见第三十四篇。

金栋按:谨遵医届前辈之教诲,故临证之余,不必为“稻粱谋”,努力勤勉研读之、时习之、揣摩之。殊不知,上述第二、第三项之内容与临床、临证较远,非临证医者所必掌握之技能矣。然而根据每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亦可涉猎之,以备临床不时之需!

实际上,时至今日,具备孙思邈要求之大医标准,罕见矣!然我辈欲为大医者,当效仿之。

附录:孙思邈简介

高文柱《备急千金要方校注·叙例》说:

孙思邈出身寒门,而无祖荫庇护,然其天资聪颖,七岁就学,日诵千言,时有“圣童”之誉。善谈《老》《庄》,兼好“释”典。通晓百家之说,尤精医药之学。他不但博洽多闻,而且品性高雅,超世脱俗。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征召均不仕,隐居山林,悬壶济世。正因如此,历史上人们给了他各种赞誉。

读书之人(儒生)视其为“鸿儒”,山林之人(道士)奉其为“真人”,剃度之人(僧人)称其为“居士”,杏林之人(医者)敬其为“大医”,仙凡两界均尊其为“药王”。千余年来,深受历代人民的怀念和爱戴,雕像供奉寺庙,祭祀香火至今绵延不绝,并且神话其说,“降龙、伏虎”,争相传颂。

在医学史上,他足可与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三大医圣”;在道教史上,他又可与葛洪、陶弘景并称“三大道医”;在民间人们往往把他与扁鹊、华佗相提并论,号称“三大神医”。

他之所以年寿期颐,而“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当与他精通医药养生之术、兼修神仙不老之方密不可分。

他一生著述颇丰,但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两部《千金》,即《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千金》犹如两颗耀眼的明珠,璀璨夺目,虽历经千年,而光辉不减。医家传承,可以活人;百姓习之,亦可延年。其人其书,何其伟哉!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