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宿舍的“家风”

发布时间:2024-12-10 11:53  浏览量:5

在唐山学院大学道西校区南院,A栋109宿舍是一个普通的男生寝室。5位室友来自河北的4个城市。2023年秋天,他们一起成为外国语学院的新生,开始了大学的校园生活。

过去一年多了,说起刚刚见面时的情景,他们脑子里马上迸出“陌生”两个字,随之就是“不同”。语言表达、脾气秉性、生活习惯、个人爱好……每个人都显示出自己的个性,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带着家风报到”。

课余时间的109宿舍。

那一刻,我们有了自己的“新家”

“带着家风报到”是唐山学院开展“大思政课”的一个创举。在为新生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学校同时为新生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这个“任务”不仅让即将迈入大学门槛的青年们开始了解、审视自己的家风,也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校园生活有了思考。“从住进109宿舍那一天起,我们就觉得宿舍是‘新家’,也必须有‘新家风’!”宿舍长郝政通说。

从自我介绍,到熟悉方言,相逢一笑,握手就如兄弟。在这个“新家”里,生活用品干干净净,学习用具整整齐齐,健身器材规规矩矩,相对独立的空间还能上网学习。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爱家”的行动却出奇地自觉一致。

立冬这天傍晚时分,109宿舍的室友们下课归来。一到宿舍,郝政通便摘下挂在墙上的“宿舍日志”,将今天的“红笤帚行动”记录下来。

“红笤帚行动”,是109宿舍全体成员自发组织的一项公益活动。唐山学院大学道西校区的南北两院之间有一座过街天桥,人来人往多了,就会有一些垃圾。109宿舍的几位室友看到了,他们商议后,决定给过街天桥“美美容”。

109宿舍有个“账户”,从大一入学开始,他们提出“每人每天节约一毛钱”,以此作为“好家风传承宿舍”的具体行动。建这个“账户”的目的是把节约意识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结余的钱由大家商定做有意义的事儿。这回“账户”里的钱派上了用场,他们从网上购买了5把红笤帚。10月28日中午,5个人将过街天桥打扫得干干净净。此后,每当看到过街天桥脏了,他们都会开展一次“红笤帚行动”。

这点儿小事儿被多家媒体报道,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也加入了“红笤帚行动”。从5把到100把,小小的红笤帚成为校园的新风景。“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成为校园的流行语。

从5把到100把,许多师生加入了“红笤帚行动”

那一刻,我们有了自己的“组织”

在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的课堂上,同学们学习了古今先贤的家风。特别是看到前辈李大钊的红色家风故事,同学们一下就被感动了。放假的时候,他们随老师一起到李大钊纪念馆,参观学习李大钊的家风展,在一件件实物前,了解了李家传承家风的做法。

随着“校园家风”的扩展和深入,每个学生对家风都有了新的认知。在老师的指导下,唐山学院“唐韵家风社团”随之成立。那一刻,倾情传承家风的学生们有了自己的“组织”。社团吸引了不少同学报名加入,109宿舍的成员“当仁不让”,都成为社团的骨干,他们在家风实践中受益多多。

刚入学的时候,5个人说话都带着乡音,交流起来不方便,彼此也不熟悉,宿舍显得冷清。作为班长的马兴源觉得应该尽快“破冰”,让宿舍“热”起来。于是,他抓空儿组织室友们一起健身、打球、参加公益活动,局面很快就改变了。现在,一有活动,他们都是整体出动。“平金泽是足球队长,只要有他上场,我们几个一定是铁杆儿拉拉队!”郝政通说。“看到他们几个,我觉得浑身是劲儿!”金泽一脸自豪。

在“家风故事分享会”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讲述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家风故事,在掌声和热泪中感受好家风的魅力,传承一代代人在奋斗中沉淀下来的家风文化。学生们拍摄的“家风微电影”播放后,马上成为议论的焦点,大家争着发表意见,对生活中的一些家风事儿进行讨论,交流中提高辨识的能力,把握好自己前进的方向。

现在的109宿舍,孝老敬亲、团结奋进、互帮互助、友爱快乐、共享美好,已经成为风尚。第一个寒假,室友们带着“家风作业”回家,郝政通先到北京看望了父母,然后回老家陪伴爷爷奶奶;平金泽帮做环卫的爷爷干活儿;李冠延坚持为爷爷做饭;刘佳豪看望奶奶,听她讲家事;马兴源跟爷爷了解家风。

平时刘佳豪很节俭,常常吃泡面。几位室友都劝他注意身体,然后请他跟大家一起分享食堂美味。去年马兴源的爷爷患病,放假回家后,他带着爷爷去医院换药、输液、检查。开学了,他还担心爷爷的身体,总是忧心忡忡。见此,室友们纷纷安慰,表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会和他一起扛。马兴源心里暖暖的,充满了力量。

唐山市新联会理事冯杰(右一)为“家风社团”捐赠了100套红笤帚

那一刻,我们有了自己的“目标”

“学校的家风建设教会了我如何去爱,如何去尊重,如何去承担。”一位室友说,他的家庭曾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而不太和睦,奶奶和母亲的矛盾较深,“但血浓于水,我有责任解开这个系得紧紧的疙瘩。”今年大年初一,他带着母亲包的饺子去看望奶奶。奶奶挺惊喜,脸上一下绽放出了笑容。“那一夜,我和奶奶聊了很多很多。我还跟堂兄妹们聊了我的大学生活,以及唐山大地震后特殊群体的人生经历和特殊家庭的家风故事。他们听得入神,奶奶也频频点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奶奶和母亲的关系缓和了不少。

把“诚信奋斗为人 严谨求真为学”的校训与家风一起牢记在心,并不断努力实践,创建“传承好家风宿舍”,就是思政课的新突破。在短短的一学期里,他们到唐山康复村了解大地震后截瘫老人的生活,从他们特殊的家庭中感悟生活的真谛,懂得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如何以自信和顽强的毅力去打拼;到新华书店参加朗诵活动,为小朋友们送上了欢乐,让更多喜欢读书的人都来传承家风文化。那一刻,他们心里有了自己的“目标”。

109宿舍是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项慧新的联系点,他说:“自打‘传承好家风宿舍’创建以来,109宿舍的变化让我感到惊讶!在与学生交朋友的过程中,我们从生活的细节中为他们成长提供帮助和动力!”他认为轰轰烈烈的形式不一定有好效果,但润物无声的教化却能影响一生。

从入学到109宿舍集合,从最初的磨合,到后来的融合,109宿舍在唐山学院倡导的家风建设中成了一个“小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风”,而这种家风逐渐迸发出力量,激励着5位室友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对家庭、亲情、友情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力量使他们在思想上有了追求,生活中有了目标,行为上有了规范。他们开始跳出“小我”,心中有了一份社会责任。老师们认为,109宿舍是唐山学院家风建设活动成果的一个缩影,优秀宿舍正在不断涌现,更多的学子正在用心凝练着自己的新“家风”。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成为流行语 葛昌秋摄

[教师点评]

唐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菁:大思政课建设既要抓好抓牢“大”,也要落地落实“小”,通过知信、守信、诚信的具象促进学生信仰、信念、信心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家风融入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中,不仅着眼于理论讲授,更着眼于贴近学生的生活。

宿舍是学生学习期间的“家”,这个“家风”的建设,从个体来说是学生成长的“小环境”,而对学校立德树人来说就是一个“大生态”。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伊始,就把联系任课班级的宿舍列入其中,用心指导学生建好这个“小环境”,109宿舍就是教师在授课中发现的典型。虽然课程只有一学期,但我们通过持续关注和关心这个宿舍,明显地感受到这个小家的“家风”变化,感受到每个孩子的成长。

张磊 张冬 葛昌秋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