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万丈深渊
发布时间:2024-12-07 18:58 浏览量:8
原创镇长本人大树乡谈
某人说本科、硕士太多了,卷学历没价值。
不愧是最懂流量的,很能抓住热点,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又不甘心像没考上大学的同学一样去打工,不上不下卡在中间,有不少人已经待业几年了。
这的确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小镇也分析了原因,在《最大的威胁不是动荡,而是延续旧思维》一文进行了大概测算,制造业由于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每年大概减少300万就业,2020年以前主要靠服务业每年新增的800万就业抵消,但2020年以来,服务业就业不仅没有增长,还减少了1200万,直到2023年才恢复正常增长。
虽然如“新三样”等新兴产业崛起带来了更多就业,但一方面这些新就业对大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也无法抵消如此规模的就业下降。
小镇总体估算从2020年开始到2022年,相比正常增长水平,大概减少了3000-4000万就业。当然,减少这些岗位并不代表这么多人没有工作。比如从事网约车、快递、闪送、自媒体等自由职业,更多是回到农村,乡村就业人数明显上升。
这才是大学生就业难最主要的原因,但现在有些人把矛头指向大学生太多了,质疑为什么要培养这么多大学生,又或者质疑大学教育与现实就业脱节,毕业就失业。
教育的确存在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中国有很好的大学,但是占比太少,尤其是占多数的非重点院校和大专等,存在的问题小镇就不必赘述了,但这是教育的问题,要改革教育,而不是否定高等教育普及化。
钱学森钱老在几十年前就对中国当前的问题做了极为深刻的剖析,现在网络上也流传钱老一些非常有预见性的判断。比如发展电动汽车实现换道超车,还强烈呼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1990年把VR翻译为“灵境”,1994年还在一封信中写道“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提前近30年预见了第一次智能革命。
所以,钱老才被称之为战略科学家。实际上,钱老在社会发展领域也有非常深刻的剖析,30多年前的论述放在现在仍然振聋发聩。
比如在1992年,钱老与“鞍钢宪法”提出者马宾以及系统科学家于景元等座谈,提出“21世纪是信息的竞争,我们现在就要抓信息网络的建设”,在座谈中还对当时中国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指出教育、法制、司法等严重不足,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关键是智力水平不足。
摘自《钱学森论系统科学(讲话篇)》
钱老说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并非只是简单的作风问题,作风问题一直都有,整顿就是了,现在之所以觉得这不行那不行,很大程度是因为无论干部还是人民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很多地方不懂,不懂就容易出问题。
注意钱老说这话是1992年,当时国家正在进行重大转变,中央提出的新主张与过去的做法差别很大,就出现了新理念与现实的冲突,很多人搞不明白,再加上苏联刚解体,美国刚在海湾战争亮了肌肉,就导致知识和教育不足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1992年跟当下,虽然很多具体情况大为不同,但本质都是面临重大转变,正在发生的与自己过去习惯的差别太大。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上对未来产生迷茫,对中国经济、科技、国际地位等认知呈现两极分化,当前的教育与现实需求的脱节进一步拉大,等等,都在于此。很多大学生看似接受了4年以上的高等教育,但有效教育不足,毕竟很多高校老师与社会脱节严重,自己都不懂又如何教书育人呢?
钱老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必须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钱老还谈到了当前的信息泛滥问题,钱老说到了信息时代,信息就像海一样涌上来,要想不被信息淹死,就必须提高智力水平。
这个判断太准确了。看看现在网络上各种煽动性言论,在专业人士看来,漏洞百出,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搞清楚,还存在大量诸如“20年冻猪肉”等常识性错误。但偏偏能够蛊惑海量的人,甚至连财富自由的所谓“高净值人群”也被忽悠了,可见有钱并不代表智力水平够了,过去几十年中国遍地是黄金,有很多人莫名其妙的就富了,未来还这么容易吗?
还有老年人被骗问题,虽然人上了年纪相比年轻人确实更脆弱、更容易被骗,高知识分子也有被骗的。但从被骗难度和比例上看,老年人被骗主要还是知识水平和教育不足的问题。
别说50后了,就算是60后、70后,大概也只有四分之一上过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比大概是2%和5%,大学扩招是1999年,也就是说80后才开始普及高等教育。
现在有不少人扭曲高校扩招政策,说是因为没有就业岗位,所以让人进大学多读几年书,缓解就业压力;还有的抱怨说以前的大学生多金贵,扩招以后不值钱了。
这两种说法的确符合现实,但国家真正的目的还是要提高全民智力水平。而且很多抱怨大学生不值钱了、怀念过去的,有没有想过如果大学不扩招,自己能考上大学吗?
大概率是考不上的,因为会存在这种抱怨的,大概率不会是重点以上大学,因为即使到2010年就算是二本也不难找工作,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有的是好去处。就算不扩招,也无非考上985的去211,考上211的去一本,考上一本的去二本,仅此而已。
目前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大概是29%,直到90后高等教育普及率才达到35%,95后达到45%。然而当前中国25到65岁人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才仅占18.54%。
这是什么水平呢?
由38个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劳动力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平均占比为39.95%,而美国超过50%。
也就是说:90后才达到OECD国家的平均受教育水平,00后才能达到美国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说90后、00后是最有作为的一代。
现在国内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科技的认知出现两极分化,根本原因就在代际受教育水平。高等教育就算再水,成年后能够专心学习几年,这是终生难再获得的,就算没好好学习,起码环境摆在那里,眼界开拓了。如果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仅仅完成了义务教育或者高中教育就去工作了,再想专心学习就难了。
美国也是一样的,在美国对平民而言,高中毕业证极为重要,正规就业岗位哪怕餐厅服务员也要求有高中毕业证,这是发达国家对国民几乎最低的智力要求。
之所以80后很特殊,就是因为80后是大学扩招的第一世代,从70后高等教育率的5%猛然提高到29%,这是质的飞跃,更恰逢中国加入WTO和信息革命,人的青年时代对一生至关重要。
而老一代年轻时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更大。比如在高校,当年很多教授是偶然上了大学,本身知识水平并没有达到,而从事学术很重要的契机就是得到了外国的论文或者书籍,只要翻译过来就是填补空白,尤其在社科领域更是如此;就算是理工科领域,能够学会西方现成的东西就很不容易了,因为差距太大了,当时的高等教育底子也差,学起来自然吃力。
如果后来不注意持续学习、更新认知,就很容易拿着青年时代的刻板记忆去看待中国和西方。会觉得当年拼尽全力才勉强学会西方现成的东西,我这个教授都这么难,凭什么现在的小年轻动不动说超越西方,就觉得肯定是造假、吹牛。
社科领域问题就更严重了。比如经济学,有太多人仅仅是看了西方几十年甚至百多年前的著作,死记硬背了一些结论,就开始指点江山,根本没有学到西方经济学的精髓,重点是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硬套结论。如果硬背结论和公式就是经济学家,那随便一个AI都能做到,无非提供几百个参数,然后输出结论嘛。
于是就看到很扭曲的情况,明明中国这几年科技、产业、军事进步有目共睹,但是一旦跟年龄略大的人沟通,哪怕这些人有很大的名头,但是他们发自内心的不认可、不相信。小镇就尝试过,哪怕列出了详细的数据,提供了美欧等国家的政府、智库报告,但这些人仍然坚定认为“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必败”,然后指责为什么要对美强硬。
这也被称为“45岁效应”,由于社交封闭,交流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同质化,形成了小圈子,逐渐丧失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无法获得新知识、新观念,从而落后于时代。相比普通人受到现实的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一些已经不愁生活、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会在吹捧和恭维中不断强化旧观念,越来越无法接受与自己不同的理念。
这就是为什么曾经名头非常大的经济学家,到现在仍然在充满担忧的讨论“中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原因很简单,在他们仍然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中国正面临这个问题,而他们并不能充分理解80后、90后、00后的受教育水平远超过往,因此从他们那代人看中国,就很难相信中国真的强了。
但是外国人不会有这种错误认知。
比如“自然指数”,这是全球公认评价一国科研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当然随着中国排名越来越高,在有些国人眼中,曾经非常科学的“自然指数”也变得虚假了。如果有人质疑“自然指数”的科学性,建议自行搜索,如果搜索后还质疑,那开心就好。
2012年“自然指数”,中国排名全球第六,位列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之后。
2014年“自然指数”,中国跃居世界第二,从2012年到2014年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增长37%。
考虑到博士才是科研的基础,而博士毕业投身科研,从项目立项到拿到成果发表论文,大概需要3-4年,那么1999年第一批进入大学的,2009年前后博士毕业,从2012年起进入成果爆发期。
也就有了从2012年持续至今,中国“自然指数”爆发式增长,2023年自然指数年度榜单首度超越美国,注意2023年度自然指数统计的是2022年科研成果。
而2022年,倒推3年研究期、9-13年本硕博学习期,基本对应2008年前后,正是90后开始接受大学教育。
也就是说:
80后进入大学,中国科研开始爆发;
90后进入大学,中国科研开始超越美国;
那么95后?00后呢?
中国的科技爆发才不过是刚刚开始,2027年才是更强的95后批量走上科研岗位的时候,2032年则是比95后更强的00后,之后还有05后、10后、15后乃至刚刚出生的20后、即将出生的25后,每一代都比之前更强。
不用说的太远,中国2024年自然指数就相比2023年有了更大进步。仅列举一个榜单,自然指数的科研城市榜,这代表全球最具实力的科研集群,榜单列举了全球200强以及诸多子榜单。有兴趣的可以登录“自然指数”官网自行查阅,按如下截图路径查阅。
先看全球前十:5个中国城市,4个美国城市,1个日本城市。中国占据了第一和第二名,上海与美国最强的纽约、波士顿并驾齐驱,而北京自2016年登顶,今年几乎是2-4名的两倍。
而且中国在11名以后仍然占据显著优势。
11-20名,5个中国城市,美国2个;
21-50名,11个中国城市,美国7个;
而且中国省会以及发达地级市正在成片崛起,全球进步最快的500城,中国占440个。
这仍然只是刚开始而已。
伴随人才的井喷,中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也在迅猛增加。
当前,中国科研和产业突破最大的短板,恰恰是掌握社会资源分配权的60后、70后。小镇绝不是要打翻一船人,中国能有现在的成就,是建立在一代代人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
只是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在科技投资领域,目前掌握资金的主要是60后、70后,相比欧美的60后、70后科技投资人,中国的科技投资人对科技和未来的认识显然要差一些。毕竟从高等教育普及率角度,中国能够对标美国60后、70后的是90后。
正如钱老在32年前所说的,“所有人民的教育水平要提高,不然的话,我们的社会主义将来怎么走啊?”,钱老还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教改方案,他认为应该改革学制,争取18岁就完成硕士教育,作为后发国家,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必须最大限度把人的潜力发挥出来,中国才能后来居上。
大学生就业难、高校教育落后等等问题,这是教育质量的问题,也是中国发展水平仍然不够高的问题,当我们变得更强,突破了关键的临界点,一切就不一样了。
进一步,海阔天空;
退一步,万丈深渊。
越是悲观,反而越要奋力一搏,而不是以悲观为由自己跪了,还指责别人为何不跪?
某些人鼓吹“大学生太多”“学历无用”,非蠢既坏。就算是现在,大学生虽然多了,没过去那么吃香,但反过来,如果没有大学学历,岂不是更难?
从国家、整体、长远角度,必须不断提高全民素质,这才是以人为本。
古今中外,加强教育都是最大的民生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