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吴氏妇科流派:中病、验证、出新,闽南吴氏妇科流派“有名有实”

发布时间:2024-12-05 17:35  浏览量:12

每周坚持3次门诊,门诊后还坚持审阅文稿、书籍,这是年逾八旬的吴熙的日常工作。

吴熙是全国名中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特聘“终身名老中医药专家”、闽南吴氏妇科流派第九代传人。他从事中医妇科学术、临床研究六十余年,治愈不孕症患者近万人,带教博士、硕士、国外进修生、培训生上千名,发表中医学术论文五百多篇,著书八十余部,获得全国、省、市各项荣誉百余次。

这些数字都有其具象的载体,是一面面写着“送子神医”“送子观音”的锦旗,是一张张照片里他与患者及家属微笑的脸,是满书架中医书籍上整齐划一的作者署名“吴熙”,是多到“溢出”高大橱窗的荣誉证书、奖杯、绶带。

跟随吴熙的弟子、闽南吴氏妇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王小红,探访以吴熙为主要代表的闽南吴氏中医妇科流派。

中医药传承三要诀:中病、验证、出新

在吴熙的诊室,一张照片尤其引人注意。照片上,三个样貌相像的妇女各自抱着一个孩子,吴熙微笑着坐在当中。

“这三个抱着孩子的是同胞三姐妹,都是不孕症患者。二姐婚后12年不孕,先来找我看,之后大姐、三妹先后来找我,都被我治好了。几年前的一个元宵节,她们一起抱着孩子来,要答谢我,我就和他们合影留念。”说起与患者的故事,吴老脸上挂着欣慰的笑。

王小红补充说:“三姐妹都是不孕症,但病因不同。大姐证属先天不足、精血亏损,用现代病名说就是‘幼稚型子宫’,很多妇科医生认为这是不孕症当中的不治之症,吴老先治子宫发育不良,后用养肾气以安血室,月经正常后,顺利怀孕;二姐证属肾虚宫寒、血瘀经迟,服用吴老的150剂中药后有孕;三妹证属气滞血瘀、络脉不通,经吴老的内服药、外用药调治十个月,也怀孕了。”

据了解,这在治疗不孕症史上实属奇迹,在省内传为佳话。

在治疗不孕症方面,吴熙的独到之处是组方法度严谨、随证活用、置药精当。从医60余年来,他治愈的不孕症患者近万人,享誉国内外。不仅如此,吴熙在治疗月经病、子宫肌瘤等妇人病的疗效也相当显著。

吴熙对拟方投药自有一番见识,作为中医流派的传承人,他常和学生们说:“经方古方,不可不用,贵在中病;百家之言,不可不信,贵在验证;药性配伍,应当熟记,贵在出新。”

中病、验证、出新,三个词是他对中医药传承的理解。他认为,中医要传承下去、发展下去,要在传承老一辈经方古方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不断进取。而这也是他这大半生对自己的要求。

代代传承,中医流派才能有名有实

吴氏从河南迁入厦门同安,1891年吴熙的曾祖母迁到福州,逐渐形成独立流派,至今传承11世,已绵延248年的行医传统。

吴熙是流派第九代传人,他17岁随父习医,20岁悬壶应诊,60多年来,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传承吴氏妇科学术流派的同时,创新中医妇科学术理论。

五脏学说中,强调肝、脾、肾与妇科关系的著述颇多,论及肺者极少。吴熙在查阅大量古今名著后,结合临床实践,撰写了《浅谈月经病从肺治》一文。他认为,“肺主全身之气,朝百脉”,与妇女月经是否正常、胎儿的营养、胎的得载、带之固摄、生产逆顺等息息相关。

在妇科许多病证的治疗上,他一面学习先贤良方,一面探索新意,灵活运用。如,他在治疗孕妇咳嗽用“知母茯苓汤”“参苏汤”“人参补肺汤”,产后小便失禁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妇女小便不畅用“人参丸”等,皆从肺入手诊治,疗效甚佳。

“吴老在辨证中注重‘审察内外’的整体思想,通过经年累月的积累,总结出观目诊断妇女病、人中诊察子宫疾病等方法;也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他对1600名妇女的行经时间、初潮年龄等做调查,得出月经病发病率高峰在月空之时,而以月满前后为最低的规律,且不同病种还有各自的发病规律,如痛经、闭经多发于下旬,崩漏多发于上旬。据此规律,选择有效和高效的方药予以调治,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自2012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建设吴熙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王小红便和工作室成员一同整理和研究吴老学术思想,她说,“我们仍在挖掘和整理吴老诊疗经验的精髓。”

王小红常到吴熙的私人图书馆“淘宝”,并已将吴熙的妇科病外治法、膏方进行整理,用于临床,获得患者好评。

“病房术后患者已经用上吴老的外治贴剂、食疗方,对其术后创口的恢复很有帮助。”王小红说。

而吴熙也乐得分享,站在摆满医书的书架前,他说:“这些都是我写的,有需要都可以拿。”

吴熙讲述,他年轻时拜很多老师,他们毫无保留地把毕生经验教给他,让他少走了不少弯路,而他带学生也从来是倾囊相授。

据了解,38个国家都有吴熙的学生,每年都有海外生来找吴熙学习,听取他的临床经验总结。在省内,吴氏妇科的主要传承人有二十几位,他们在福州、南平、厦门、莆田、福清、连江、平潭等地运用、传承这个流派的学术经验。

对此,吴熙很欣慰,他说:“中医流派的传承单靠一个人,能力有限,需要一代代人传承下去。这样,流派才能有名有实。”

▲吴熙(左)与王小红(右)查看典籍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