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4-12-04 17:28 浏览量:11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1-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 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C. 清荣峻茂 荣:茂盛
D. 属引凄异 引:延长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间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则素湍绿潭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 故渔者歌曰 后遂无问津者
8.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
B. 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
C. 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D. 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6. B 7. D 8. B
【解析】
【6题详解】
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B.有误,句意: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故选B。
【7题详解】
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在“如……何”前,表反问语气;
B.动词,认为/介词,用;
C.连词,就/连词,如果;
D.都是名词,“……的人”;
故选D。
【8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并未运用“正侧面描写结合”手法;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2-2020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从流飘荡 从:跟、随 B.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许可
C. 互相轩邈 轩:往高处伸展 D. 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与朱元思书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猛浪若奔 若士必怒
C. 蝉则千转不穷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鸢飞戾天者 宜多应者
8.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第①段中“奇山异水”四字总括全文。
B. 第②段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直接描写了江水的清澈。
C. 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
D. 本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
【答案】6. B 7. D 8. B
【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B.句意: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许,表示约数。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给\语气词,同“欤”;
B.副词,好像\连词,如果;
C.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表假设,如果;
D.……的人\……的人;故选D。
【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B.这句话通过写水中的游鱼与水底的细石清晰可辨,表现出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故选B。
【点睛】译文: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3-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年且九十 且:将近 B.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险峻的大山
C. 杂然相许 许:赞同 D. 汝心之固 固:坚固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如土石何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B. 以君之力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 面山而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甚矣,汝之不惠 公将鼓之
8.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侧面烘托了愚公移山面临的巨大困难。
B. 文章以“智叟”来称呼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老头,反差强烈,极具讽刺意味。
C. 文章写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阻止愚公,是为了反衬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D. 愚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现在称锐意进取的人为新时代的“愚公”。
【答案】6. D 7. B 8. C
【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D.句意:你思想顽固。固:顽固。故选D。
【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助词,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们;
B.都是介词,“凭,用”的意思;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音节助词,无实义;故选B。
【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C.“文章写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且阻止愚公”表述错误,由文中第二段中“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的内容可知,其妻只是对移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没有阻止和嘲笑的意思;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4-2023年5月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C. 必敬必戒 戒:告诫
D. 与民由之 由:遵从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安居而天下熄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往送之门 已而之细柳军
D. 以顺为正者 以其境过清
8.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孟子善用类比说理,本文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通俗易懂。
B. 第二段中“焉得”一词表现了孟子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 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有破有立,从侧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三个方面的标准。
D.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增强了说服力。
【答案】6. C 7. C 8. C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C.句意为: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故选C。
【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示递进关系,无意义/连词,却;B.疑问代词,哪里/兼词,在其中;
C.动词,到/动词,到;D.介词,把/介词,因为;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能力。
C项,表述有误。依据全文内容可知,第一段是写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第二段是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依据第二自然段结尾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句可知,这是作者从正面直接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三个方面的标准,而不是侧面。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从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5-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B. 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念
C. 怀民亦未寝 亦:也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A. 所恶有甚于死者 B. 告之于帝
C. 骈死于槽之间 D.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
8.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B. 文中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C. 文中把庭院比作水,并用竹柏的影子进行衬托,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美。
D.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表现了苏轼在不如意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达观自适。
【答案】6. B 7. C 8. C
【解析】【6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B.“念无与为乐者”的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不是“想念”。故选B。
【7题详解】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例句“相与步于中庭”的“于”是介词,在。
A.介词,比;B.介词,向;C.介词,在;D.介词,从;故选C。
【8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意思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语句是把“月光”比作“水”,而不是“庭院”。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6-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课内文言文(每题3分,共9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 委而去之 去:离开
C. 寡助之至 至:到
D.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三里之城 无丝竹之乱耳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杂然而前陈
C. 然而不胜者 南冥者,天池也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何以战
9.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以议论为主,逐层推进,一气贯通,气势充沛,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
B. 本文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接着两两比较,指明“天时”的重要性。
C.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D. 文章对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答案】7. C 8. D 9. B
【解析】【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表转折,但是,却/表修饰,不译;
C.代词,……的原因/表停顿,与“也”连用,判断句标志;
D.都是介词,译为“凭借”;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B.“指明‘天时’的重要性”表述有误,根据“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知,强调的是“人和”的重要性;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7-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委而去之 委:放弃
B. 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C. 寡助之至 至:到
D.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三里之城 公与之乘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濯清涟而不妖
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无从致书以观
D. 然而不胜者 中轩敞者为舱
8.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 本文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C. 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D. 全文语句整齐,使用大量排比句,气势磅礴,有说服力。
【答案】6. C 7. B 8. B
【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C.“寡助之至”意思是: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B.都是连词,表转折;
C.介词,凭借/介词,表目的,来;
D.代词,……的原因/代词,……的部分;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文章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8-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四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6.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周亚夫军细柳 军:驻军,驻扎
B. 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C. 既出军门 既:已经
D. 居无何 居:居住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已而之细柳军 公将鼓之
B. 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请以军礼见 皆以美于徐公
8.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 文章开头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的情况,为下文写文帝在细柳营遭遇到的情况作铺垫。
C. 直至天子下诏书文帝才得以进入细柳营,可见细柳营军纪严明,可见将士目中无人。
D. 文末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答案】6. D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D.“居无何”的意思是:过了不久。居:经过。不是“居住”。
故选D。
【7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动词,到/语气助词,无意义;
B.都是连词,“于是,就”;
C.动词,做/介词,向;
D.介词,用/动词,认为;故选B。
【8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文章写“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这些,目的是表现周亚夫治军严明,并不是说“将士目中无人”;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