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变?看看光明区这些学校的创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4-12-03 12:40  浏览量:12

12月3日举行的2024光明区“科技·生态·幸福”教育高质量发展展示交流活动,主题是“从教室到社会:深度育人新实践”。那么,如何搭建“从教室到社会”的桥梁?如何通过创新实现“深度育人”?当天,7所光明区的学校结合本校的实践探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深圳市光明区东周小学陈方结老师带来《探索声音的奥秘:从实验中发现世界的声音》的分享。该校引导学生通过科普阅读,了解声音的理论和奥秘;通过小组实践,制作小乐器,探究乐器的发声原理;通过校外不同场景声音的检测和调查,探索声音对人的影响。“吹风机可以没有噪音吗?我想发明一个美誉噪声的吹风机!”当孩子们在项目结束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时,陈方结老师知道,独立思考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埋下。

在日常生活中,蚊子随处可见,人们已经熟视无睹。但深圳市光明区马田小学却以小蚊子为切入点,做出了大学问。该校林洁眉老师在题为《小蚊子大学问:蚊子王国的探秘之旅》的分享中表示,该校通过入项、识蚊、探蚊,驱蚊四个阶段引导孩子们探索蚊子的秘密,最终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深圳湾实验室,并提出了解决校园蚊子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同样是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光明区李松蓢学校邵莉老师带来了《牛奶再认识:原来,牛奶应该这样喝》的分享。该校围绕“牛奶是什么”“牛奶怎么来的”“牛奶怎么喝”等子问题,带着孩子们进行探究。孩子们走进社区进行市场调查,走进光明农场了解牛奶的生产,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最后孩子们成为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和宣传员。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则以光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抓手,该校刘郁老师以《走近光明湖》为题进行分享,她表示,学校针对光明湖生态、水利、文化三大特色,结合三个年级的思维特点设计了课程,三年级侧重于对光明湖及其周边环境的初步认识;四年级深入了解光明湖的水利工程和生态保护知识,五年级则偏重于从文化出发,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个年级的孩子都通过阅读、实践和反思三个阶段,并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最终引导孩子光明湖的生态小卫士。

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城实验学校张丽娜老师以《时间小达人:打造我的智慧时钟》为跨学科学习主题,分享了该校构建“一主两翼三协同六步”深度育人新实践模式的经验。该校通过穿越时空的计时之旅、生活应用探究之旅、工匠精神体悟之行和创意实践展演盛会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实现跨学科主题的学习,其中带领学生走进飞亚达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是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的有益尝试。

跟着李白去穿越,会看到什么?这么有趣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深圳市光明区长圳学校的探索里。该校曾秋玲老师以《谁能助我自由穿越:1+N+1+1学校阅读课程》问题进行分享。曾老师表示,1+N+1+1分别表示共读诗词,自由读N本书,读书分享,读书节。她以“跟着李白去穿越”为例分享了学校的具体做法——孩子们通过和AI李白对话,引起学习兴趣,然后共读中华诗词一本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创新模式去主动阅读和积极思考。“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在深度上进行群诗阅读,实现古今对话;也能在广度上遇见书中世界,分享所见所感。让学生通过这场自由的穿‘阅’,在时间维度上思承千载,在空间维度里游历古今”,曾老师说。

孩子眼中的神话为什么不再神奇?这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周小学进行了探索。该校秦英老师在《从上古神兽到“麟宝”:成为光明麒麟文化的推荐官》的分享中表示,学校带领四年级同学寻找麒麟文化的“前世今生”。在“寻前世”阶段,通过自主阅读寻找麒麟信息,在“探今生”环节,则带领学生走进迳口古村落观赏麒麟舞,走进光明城市规划馆,感受科技与传统的融合。最后,孩子们变身“麒麟文化推荐官”,通过排练小短剧、制作文化展板和设计文创产品等提升了综合能力。

这7所学校的创新探索不仅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更让师生在更广阔的学习场域里得以成长。正如马田小学林洁眉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校外实践课程是打开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的成长样态也就更加精彩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