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文登区侯家中学:打造“接地气”的新时代乡土劳动教育样态
发布时间:2024-12-03 10:14 浏览量:11
在威海市文登区侯家中学的“土味主题馆”里,学生正在体验用乡土农具劳作带来的快乐:体验用缝纫机缝制衣服,感受用小石磨磨制豆浆,尝试用抬犁耕地,学着编笤帚、扫帚、收纳篮、扇子、小船等,艺术类的扎染布艺、剪纸、纸伞彩绘等也被学生进行了精彩演绎。
“学校立足时代背景、地域特点和校情实际,思考、设计、提炼出‘博美’教育特色文化,秉承‘博怀家国,美行当下’的校训,深入挖掘地域劳动资源和耕读劳动特色,紧密结合劳动新课程标准要求,精心开发富有特色的劳动项目,以项目实施和项目化教学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探索跨学科多维融合,最终实现‘博美交融,美美共生的幸福家园’的办学愿景,从而打造‘接地气’且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样态。”该校校长王成说。
地域样态:挖掘地域资源,厚植耕读劳动
这是日前初二年级的一堂劳动课。教师正娓娓道来:什么季节种什么蔬菜,从种到收要注意哪些环节,收获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等。学生边听边拔草、浇水,忙得不亦乐乎。本节课上,学生学会了使用锨、镢、锄、镰、车、篓等工具,明白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体会从辛勤劳动到收获的喜悦。
学校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要求,精心创设一系列真实有形的场域环境,让耕读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学校立足当地耕读资源,建成“劳动实践教室”“土味主题馆”“耕读园”“耕读文化长廊”“劳动主题公园”,着力给学生营造乡风浓郁的耕读文化氛围。在“耕读园”里,开发辣椒、西瓜、地瓜、兔儿菜、红花种植和采收等项目;在柿子林里,开发柿子树管理采摘项目……学校把教室、宿舍、餐厅、花园和家庭的居室、厨房、庭院、菜园、田园、养殖场等都作为学生劳动实践的场地。校外则组织学生到现代农业生态园、胶东花饽饽文创产业基地、盐场、机电设备厂、卫生用品厂进行劳动实践和学习观摩。
初三学生赵佰灵说:“在‘耕读园’里参加各种劳动后,我懂得了如何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一名教师接着说:“看似是种地,其实也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种植活动中,感悟生命成长,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课程样态:精选劳动项目,夯实教学环节
学校劳动教师立足“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测学”三个环节来进行劳动课授课。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问题,并给学生讲解知识、步骤及安全使用工具方法;课中,师生互动,动手实践,解决问题;课后,师生交流,反思、评价学习过程和成果。这三个环节共同构成劳动课教学的全过程。
在“土豆的种植”劳动栽培课上,初三劳动教师在种植前给学生讲解土壤备耕、种植方法和培管知识,并演示安全使用工具的方式。种植时,教师带领学生使用铁锨、镢头、钉耙等工具,翻新、平整土地,把处理好的土豆块放进土壤中并浇水。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操作和体验。最后,经过组内互评、教师点评,推选出“劳动之星”和优秀小组。
针对不同的劳动项目,劳动教师还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构建项目式劳动课程,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自制手提袋”劳动课上,教师以“什么样的手提袋才能节能又环保”问题导入课程,在简要指导学生熟悉制作工具和步骤后,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运用美术、数学、劳动等学科知识,开始设计、绘制、剪裁,大胆尝试,行动迅速。虽然他们遇到了困难,但是最终都收获了一个相对完美的“手提袋”。学生亲历了劳动项目,主动投身探究中,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分析项目成果。
育人样态:实现学科整合,共促学生素质
在教师眼里,劳动教育是综合课程,“接地气”的新时代乡土劳动教育要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让劳动教育走进日常教学,构建跨学科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耕读园”里劳作时,劳动教师提示学生“曲辕犁是由古代的耒耜演变而来的”,并让学生根据历史课本归纳人们在不同时期使用的工具及生存状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序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符合课标中“劳动内容与当地传统文化相联系”的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为人民服务”等主题活动,借助学校的“楷模墙”,介绍不同的劳动模范与时代先锋,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与情怀。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将起到互为促进的作用。
其他学科的课堂也呈现出各种学科融合之美。如,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创作以劳动为主题的记叙文、诗歌,体验劳动的光荣和魅力;数学教师运用数学工具和方法解决各行业的预算、决算和统计分析;物理教师分析锄、锨、镢、滑轮的杠杆原理,计算发电机、电动机的功率和产能;道德与法治教师论述生产力三要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历史教师讲述古今中外生产工具与技术的演变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学生感受着知识跨学科融合的无限魅力,在探索中闪现自己的智慧火花,在实践中尽情发挥创意与想象。
“‘接地气’的新时代乡土劳动教育,是源于本土的‘自家珍宝’,是紧跟课程标准的‘时代脉搏’,是学科融合的‘百科全书’,是师生共同的‘身体力行’。”王成说,“它指向让‘博美’特色文化教育保持温度,指向让师生拔节生长,从而让师生在劳动中认识劳动的伟大,珍惜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