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个藏在成语里的考点,你能答对几个!

发布时间:2024-12-01 02:31  浏览量:8

成语,作为汉语言文化的璀璨明珠,不仅以其简洁凝练的形式传达出丰富的含义,更蕴含着众多历史典故、文化常识以及各类学科知识的考点。以下就为您详细解析 37 个藏在成语里的考点,一同来挑战一下吧!

“卧薪尝胆”考点:这一成语讲述的是越王勾践的故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于柴草之上,每日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不忘耻辱,最终经过长期准备,成功复国并打败吴国。此考点可涉及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事迹,还可延伸到勾践所采取的复国策略,如发展经济、训练军队、任用贤才(如范蠡、文种)等方面。相关知识拓展: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的重要阶段,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联盟,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吴越两国地处东南沿海,在当时的争霸格局中有独特地位。勾践的经历反映了在困境中隐忍、奋发图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历史上被许多人物和事件所体现,如韩信的胯下之辱后成就大业等,可进行对比分析。“纸上谈兵”考点:源于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他只会按照兵书理论指挥作战,最终导致赵军大败。该考点重点在于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赵括与廉颇在军事策略上的对比,以及这场战役对战国局势的重大影响,如赵国国力大损,秦国加速统一六国进程等。相关知识拓展: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不断进行军事变革和战略调整。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涉及军事指挥艺术、兵种配合、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军事知识。同时,也反映出在人才选拔任用方面的经验教训,即不能仅凭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经验。“三顾茅庐”考点:讲述了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拜访的故事。此考点涉及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背景,刘备求贤若渴的形象塑造以及诸葛亮的才能与智慧,如《隆中对》中他对天下局势的精准分析和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包括先取荆州、再取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等策略。相关知识拓展: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英雄辈出、政治军事斗争极为激烈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各方势力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角逐。“三顾茅庐” 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刘备的用人之道,也反映了当时人才流动与各势力争取人才的普遍现象,以及诸葛亮所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乱世中的政治抱负和理想选择。“洛阳纸贵”考点:这个成语与西晋文学家左思有关。左思创作了《三都赋》,由于其文辞华丽、内容精彩,人们竞相传抄,导致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考点包括左思的文学成就、《三都赋》的创作特点(如对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城的描写,其辞藻的丰富、描写的细腻、结构的严谨等)以及当时的文学风尚,如对赋这种文学体裁的推崇,文人之间的文学交流与竞争等。相关知识拓展:西晋时期文学创作繁荣,除了左思的赋作外,还有许多其他文学家和文学流派。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汉赋的恢宏大气到魏晋赋的精致细腻,其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不断的演变。同时,“洛阳纸贵” 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当时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以及文学作品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力。“才高八斗”考点:用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最初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对曹植的评价。考点涉及曹植在三国曹魏文学中的地位,他的代表作品如《洛神赋》《白马篇》等的文学价值,包括诗歌的意境营造、人物形象塑造、情感表达以及在诗歌形式创新(如对五言诗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的贡献,还有谢灵运自身的文学风格和成就,以及他所处时代的文学评价体系。相关知识拓展:三国曹魏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建安文学以其慷慨悲凉的风格著称。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文人的壮志豪情和对人生的思考。谢灵运则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的文学创作注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其文学风格与曹植有较大差异,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风格的特点和演变。“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考点:出自李白的《长干行二首》,描写了一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自幼相伴玩耍的情景。考点包括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如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表达来塑造人物和场景。同时,还可涉及古代诗歌中对爱情、友情以及童年生活的描写手法,以及这两个成语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如何用来形容纯真美好的感情关系等。相关知识拓展:李白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豪放飘逸又充满浪漫情怀。《长干行二首》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的爱情故事和人生经历,从童年的纯真到婚后的思念,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这两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引用,成为了表达纯真感情的经典词汇,在小说、戏剧、影视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中都有出现,可举例分析其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效果和文化内涵。“掩耳盗铃”考点:该成语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盗铃者以为自己捂住耳朵听不到铃声,别人也听不到,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违背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考点在于理解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区别,以及这一成语所反映的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维倾向,如片面性、主观性等,还可联系哲学史上其他类似的思想观点和寓言故事进行对比分析。相关知识拓展:哲学思想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主观唯心主义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都有表现。与之相对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或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则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通过对 “掩耳盗铃” 这一成语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人类思维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哲学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如何避免陷入主观片面的思维误区,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等。“刻舟求剑”考点:蕴含着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故事中的人在船舷上刻记号来寻找掉落水中的剑,没有认识到船在移动而剑静止不动,事物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他却用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考点包括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而形而上学则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事物。可进一步探讨这一思想在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的表现,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和行为。相关知识拓展: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在不同学科领域都有体现。在科学研究中,形而上学思维可能导致对事物本质的错误认识,而辩证思维则有助于深入理解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变革往往需要突破形而上学的束缚,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适应时代的变化。通过对 “刻舟求剑” 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思维在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塞翁失马”考点:体现了辩证法中的矛盾转化思想。塞翁丢失马本是坏事,但后来马带回良马,好事又变成坏事,最后儿子因骑马摔伤却又因免服兵役而保全性命,坏事又变成好事。考点在于理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以及如何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得失、福祸等问题,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还可联系其他哲学典故或现实生活案例来阐述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条件性。相关知识拓展:辩证法的矛盾转化思想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都广泛存在。在自然界中,如生态平衡的破坏与恢复;在社会领域,如经济危机与经济复苏等。通过对 “塞翁失马” 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善于从不利因素中发现有利因素,从有利因素中警惕潜在风险,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张灯结彩”考点:这个成语与中国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的习俗有关。在春节、元宵节、婚礼、庆典等活动中,人们会挂上灯笼、系上彩绸等装饰,以营造热闹、欢乐的氛围。考点包括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春节象征着团圆、新的开始,元宵节赏灯猜谜的习俗由来,以及这些习俗所反映的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有在不同地区 “张灯结彩” 习俗的特色差异等。相关知识拓展:中国传统节日众多,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渊源。春节的习俗除了张灯结彩外,还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元宵节除了赏灯还有舞龙舞狮、吃元宵等。这些习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和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功能,如增强家庭团聚、促进社区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等。通过对 “张灯结彩” 习俗的深入研究,可以全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披麻戴孝”考点:这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俗中的重要环节。在亲人去世后,晚辈要穿上用麻布制成的孝服,头戴孝帽等,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悼。考点涉及中国传统丧葬礼俗的流程和仪式,如停灵、守灵、入殓、出殡、下葬等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和文化意义,以及丧葬礼俗所体现的儒家孝道思想,如对逝者的敬重、对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视等,还可探讨丧葬礼俗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共性。相关知识拓展:中国传统丧葬礼俗历史悠久且复杂多样,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丧葬文化。儒家孝道思想对丧葬礼俗有着深刻的影响,强调 “慎终追远”,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和缅怀之情。同时,丧葬礼俗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如家族成员在丧葬仪式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邻里乡亲之间的互助与支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丧葬礼俗也在逐渐简化和变革,但传统丧葬礼俗中的一些核心文化内涵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投桃报李”考点:体现了中国传统人际交往中的礼尚往来习俗。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考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规范,如 “礼” 的内涵和重要性,在古代社会 “礼” 不仅是一种礼貌和礼仪,更是一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还可探讨 “投桃报李” 在不同人际关系(如朋友、亲戚、邻里等)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习俗的传承与演变。相关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礼尚往来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古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礼物赠送有着严格的等级和规范,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之间赠送的礼物种类、数量和方式都有所不同。“投桃报李” 这一成语所代表的礼尚往来习俗在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中经常出现,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善良、感恩、注重情义的民族性格。在现代社会,虽然人际交往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礼尚往来的精神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在商务交往、社交活动、节日祝福等方面都有体现,可对比古今礼尚往来的异同点,深入理解其文化传承与发展。“沧海桑田”考点:反映了地质学中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知识。该成语形容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考点在于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和演变过程,如板块运动导致的海陆分布变化、地壳上升或下降引起的海平面相对变化、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塑造等,以及这些地质变化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的表现和证据,如地层中的化石记录、岩石的类型和分布等。相关知识拓展: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科学。“沧海桑田” 这一成语形象地概括了地质变化的宏观景象。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海陆变迁事件,如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等,这些运动对生物演化、矿产资源形成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一成语的科学解读,可以激发人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球家园的漫长演变历程,以及地质科学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考点:包含了气象学中的气象预测知识。月亮周围出现光环(月晕)预示着即将刮风,柱子的基石润湿了预示着将要下雨。考点在于了解气象学中一些自然现象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如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温度变化、气压变化等因素如何导致月晕、础润等现象的产生,以及这些现象作为天气变化预兆的科学原理,还可拓展到现代气象学中利用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气象预测与传统气象预测方法的对比和联系。相关知识拓展: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包括天气和气候的科学。古代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积累,总结出了许多像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这样的气象谚语,这些谚语虽然是基于经验的定性判断,但也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现代气象学则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科学理论,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例如,卫星可以观测全球大气环流、云层分布等情况,雷达可以探测降水的强度和范围等。通过对传统气象谚语和现代气象学的研究,可以了解气象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人类对天气变化认识的不断深入。“鸿雁传书”考点:涉及生物学中候鸟的迁徙习性和古代通信知识。传说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他利用大雁传递书信回到汉朝。考点包括鸿雁这种候鸟的迁徙路线、季节规律、生态习性等生物学知识,以及古代通信方式的种类和特点,如在没有现代通信技术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利用动物、烽火、驿站等手段传递信息,“鸿雁传书” 在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的应用,以及它所反映的古人的智慧和对信息传递的渴望。相关知识拓展:生物学中候鸟的迁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现象,它们能够根据地球磁场、太阳位置、星辰导航等多种因素确定迁徙路线,跨越数千公里甚至更远的距离。古代通信方式多种多样,除了鸿雁传书外,还有信鸽传书(信鸽具有很强的归巢性)、烽火报警(主要用于军事预警)、驿站传递(通过驿站接力传递官方文书等)等。这些通信方式在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如电话、互联网等使信息传递变得瞬间可达,但古代通信方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研究,它们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 37 个藏在成语里的考点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成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更是一座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哲学、科学等知识的宝库。无论是在学习考试中,还是在日常文化素养的提升中,深入挖掘成语背后的考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