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优化整合为科学教育赋能
发布时间:2024-11-29 11:40 浏览量:10
做好科学教育需要从教师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式、育人时空等多个维度综合发力。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通过要素优化整合赋能科学教育,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取得良好成效。
知识技能与精神价值并重
建强教师队伍
科学教育不等同于科学学科教育,其内容和思想方法涉及多个学科。科学教师是科学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华润分校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以科学、信息科技、数学学科为核心,全学科融入的科学教育格局。同时,以核心学科教师为先行者与主攻手、其他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与助攻手,着力从知识技能和精神价值两个方面入手,建强科学教育教师队伍。
一是强化知识技能的掌握。根据科学教育发展趋势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晰对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要求、方法策略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一方面,立足科学教育的综合性、专业性等特点,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做好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以及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指导。
二是加强精神价值的涵养。一方面,以科学家精神涵养教师成长,引导教师学习科学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与刻苦钻研、执着探索的敬业态度,并将这一精神力量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发展,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坚定追求。
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术结合
充实课程资源
学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素养形成的逻辑,通过设计科学类项目群,整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
一是“坤灵学院”项目群。该项目群以“自然生态”为探究主题,以气象、地理、生物为项目内容,具体包括“苍穹璇玑”“坤元厚德”“生灵荟萃”三大项目。“苍穹璇玑”项目引导学生对天文气象等开展探究,如在“气象观测站”子项目中,学生了解气压、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并研究气象与生活的关系。“坤元厚德”项目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注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在“净水小卫士”子项目中,学生了解水循环知识,学会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生灵荟萃”项目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动植物,了解其形态、习性、生活环境等基本知识,亲身体验生命成长过程,形成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是“天问学院”项目群。该项目群以“深空探索”为探究主题,以卫星、行星、恒星的特点及其与地球的关系为项目内容,具体包括“月球探测”“火星未来城建设”“恒星探秘”三大项目。“月球探测”项目以“模拟一次月球探测”为核心任务,驱动学生制作模型,模拟火箭发射、飞行、着陆、探测和返回的过程。“火星未来城建设”项目通过“为什么选择火星作为未来移民星球”“怎样顺利到达火星”“如何设计一座人类宜居的火星城市”三个核心问题,驱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火星城市模型。“恒星探秘”项目以“模拟太阳活动”为核心任务,驱动学生利用图形化编程展现太阳的基本属性、结构、能量来源以及对地球的影响。
三是“鲁班学院”项目群。该项目群以“传统技艺”为探究主题,以玩具、量具、车辆、房屋、灯具为研究载体,以知识原理的理解掌握和技术工艺的复刻改良为学习内容,具体包括“趣玩古今”“尺量古今”“智驭古今”“筑韵古今”“光影古今”五大项目。“趣玩古今”项目引导学生通过研究竹蜻蜓、孔明锁等传统玩具,了解玩具背后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原理,并运用科学知识发明有趣的玩具。“尺量古今”项目帮助学生通过研究杆秤、算盘、尺、斗、漏刻等传统计量工具,了解计量工具背后的力学原理、光学原理、机械知识、数学知识,并自己创造可用作计量的工具。“智驭古今”“筑韵古今”“光影古今”项目则引导学生研究古代车辆、古代房屋、古今照明工具的构造原理等相关知识并进行创新设计。
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互促
完善教育方式
素养导向的学习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学校以“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完善教育方式。“学以致用”注重将所学内容用于实践,“用以致学”强调以实践驱动学习,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二者各有侧重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引导学生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
一是“做中学”。学校建构了“做中学”的“四动”模式,即动心、动脑、动手、动口。“做中学”体现了“以行获知”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做中学”的方式主要应用于科学实验与自然观察,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发现规律,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二是“用中学”。学校设计了“用中学”的五环流程,分别为“趣”“习”“思”“用”“悟”。“用中学”体现了“以用致知”的思想,通过运用知识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用中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创中学”。学校确定了“创中学”的四阶模型,即探究阶段、想象阶段、行动阶段、反思阶段。“创中学”关键在于知识建构和知识创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自我,通过不断实践与创新,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场域拓展与资源整合协同
充实育人时空
学校通过打破传统教育空间限制、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充实育人时空,有效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一是场域拓展。首先,学校注重拓展空间功能,自主设计并建设了沉浸式科学教育实践基地——“蜀景物趣”自然博物馆,场馆涵盖了成都的地形地貌与多样物种、生物进化与四季更替、传统文化与美丽风光等内容,构造“宇宙空间”“自然生态”等场景,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游戏化情境、体验式情境、人机互动情境,以色彩鲜艳的学习界面、时空交错的虚拟场景、不同主题的互动体验支持学生在智能、多元且富有亲和力的空间里主动探索。其次,学校注重丰富家庭、社区空间功能,利用科技节活动赋予不同生活场域以科学的意义,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生活场景因地制宜开展科学活动。如开展“五个一”家庭活动,即种植一株喜欢的植物、观察一只喜欢的小动物、观看一场科幻电影、举办一次家庭科学故事会、开展一次亲子科学研学;开展馆校结合“五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科普书籍、参观一个科学场馆、模拟一组科学小实验、参加一项科学比赛、担任一次科普志愿者。
二是协同育人。学校以“一核四维”实现科学教育的协同育人,即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从“学校引领、固本强基”“家庭耦合、延续发展”“社区融入、资源共享”“企业嵌进、引智提质”四个维度深入,协同多方力量,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提供资源与平台。一是优化大中小衔接,加强贯通培养。学校与校外科技教育主体共建创新实验室,联合高校推行项目领衔制和双导师制,开展重点项目的协同教研。二是发展校内外课程,赋能资源开发。学校与校外科技教育主体合作开发课程,形成包含基础知识、创新实践、前沿内容的科学课程资源库,以优质多样的资源精准对接不同学生的需求。三是完善多样化学习,提升学习质效。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社区等开展科学类研学、策展、宣讲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作者系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29日 第06版
作者:王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