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以赤子之心回归自然

发布时间:2024-11-23 12:06  浏览量:14


【原题呈现】

在某景点,有人说:“我们出来观赏自然山水,就只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人所说话语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

生活是思辨的土壤,生活的丰富性为思辨的多元提供了场域。离开生活之场的思辨,是黯淡的,贫瘠的。故而,我们不能离开生活谈思辨。

“有人”之问就是对当下“观赏自然”这一生活中普遍现象的揭示与质疑。

“只是为了”说明了两点:“为了”瞄准“目的”;“只是”指向“唯一”。我们很容易还原近在身旁的场景:拍照、打卡、修图、发圈、转身……,于是不禁发问:“我们出来观赏自然山水,就只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吗?”答案似乎是显豁的:观赏自然山水,当然不只是也不能只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因为,拍照发圈不是目的,不应成为观赏自然山水的终点。

常规的写法,是就拍照发朋友圈现象的原因、影响逐层展开探析:只为了拍照发圈,“求点赞”“求关注”“立人设”是主要心理驱动,“他者视角”使这一行为异化,与纯粹的记录与分享渐行渐远。朋友圈里的自然风景便成为了自我满足的背景、自我炫耀的道具。

深入分析通向的是进一步思考观赏自然山水的意义与价值。山水含清晖,清辉能娱人。观赏自然山水,赏心而悦目,这本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个性化连接,也是个人情感经验、观念趣味的综合体现。毋庸多言,教材中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是示范,是启示,更是素材。

此外,既然有人之问极富针对性,那么,在写作时就需注意:“某景点”是“有人说”的情境,“我们出来观赏自然山水”是质疑之问的前提;切勿脱离语境,将“发朋友圈”抽离而出议论,哲学概念的堆砌则更是大而无当了。

当然,“照片”“朋友圈”本无过,我们也不妨将之看作是数字时代的“卧游”之具,只不过“拍照片”“发朋友圈”,动作的是发出者是“人”,左右“扣动相机”“点击发送”的是人的自主性,而这,关乎求诸内抑或求诸外的价值取向。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若能携将自然之心,重拾纯粹之趣,直抵观赏真意,拍照发圈又何妨?

【思辨点】1.人生是否做每一件事都必须要追求意义?衡量意义的标准是什么?2.拍照打卡发朋友圈,与友分享,收获点赞,心情愉悦,其影响是否可用“弊端”二字定义?3.刘大白《减字木兰花》一词有两句颇值得玩味:写给谁看,准备他年手自翻。无伤大雅的自娱自乐,或恐也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例文】

以赤子之心回归自然

在某景点你拥我挤的打卡拍照洪流,有人说:“我们来观赏自然山水,就只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吗?”这句话猝然绊了我一脚。

诚然,在这个社交媒介四通八达的时代,为目光所及的美景拍照留念不仅是一种便利的记录生活方式,一键转发朋友圈更使得赏景之人的快乐得以蔓延给足不出户的亲朋好友,科技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人际情感往来,成为潮流也不足为奇。但与之同时发生的,是人们与山水交往互动时人自身与自然的接触的减少,我们愈发习惯于通过朋友圈接触自然山水了,换言之,人们愈发将拍照发朋友圈视作观赏山水的最终目的。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因为拍照发朋友圈从生活的记录,异化成为彰显自我生活之优越的攀比工具。被亲密社交所迅速放大的人际差异迫使着人们向外释放自我生活之良好的迹象,闲余赏景便成为敢输注的证据。然而这种做法演化成“为他人而赏景”,具体表现为追捧“网红景点”,执行他人制定的旅游政略,更为甚者对山水美景进行P图粉饰。在满足为他人而生的虚荣心的道路上,人们丢失了自主意识,只盲目地踩着走过的路,看已预设好的日落。

观赏自然山水仅仅为拍照发朋友圈?不然,回归没有数字媒介的任何一段历史,永远有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路上,梭罗在无一人观赏的瓦尔登湖畔,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人本是自然的孩子,自然的生活是人的天性。古人咏竹、咏山、咏水道出人生应豁达,咏自然生命鼓舞不屈的精神,与自然的接触是一场无声的疗愈,而且是一个人的灵魂独自与自然共鸣才会产生的疗愈,从喧嚣的市井生活中抽身,人们来到无人的自然倾诉,正像悉达多与他的佛清水般无声沟通。自然不教给我们什么,而是提供给我们足够静谧的、能够真正听清自己声音的契机。

进一步而言,只为炫耀自我生活优越的旅行全然背弃了与自然相处的原则——以诚心相待,人们在不如修饰的大自然面前戴上千人一面的面具,不敢诉诸真心,那么大自然也将封闭对你的无声怀抱。

实际上,科技并非阻隔人与自然的罪魁祸首,究其根本是人们内心的虚浮与脆弱。且看那些用手机拍下瑰丽日落附上今日所思的人儿,他们找回或守住了初心,做了自然忠实的子民,同时也将自然的无限力量遍及给了社会,回归平静,褪去浮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吧!

再进一步,回看自然是对自我的洞察。“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在自然中所看到的不同景致构成了人的独特性,是足以认识自我的重要通道。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