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看书聊剧·第4期丨《小巷人家》:大结局综合篇
发布时间:2024-11-23 01:59 浏览量:14
【本期剧评编辑】
波比波比波YukoRedPine辉二—
“庄图南为何悬浮空中”
@Yuko:看剧时对青年庄图南第一印象就是:有点”虚伪“。拔河的时候,林栋哲说班上有好多女生来看庄图南,庄图南却回了一句“都是为了班级的荣誉”。太巧妙了这个出场,感觉奠定了这个角色的人设。无论是面对替他和妹妹撕破脸争取利益的妈妈,还是对于林栋哲的一直以来的”大哥小弟”心理,还是和李佳兜兜转转的情感纠缠,这些都体现了他不是一个坦然面对自己欲望,正视人与人之间灰色地带的男性。他明明清楚妈妈在为他们兄妹争取,但他觉得不体面,于是不参与甚至“帮倒忙”;听说林栋哲考上交大化学系,他的反应是不信,乃至后面知道了妹妹与林栋哲的恋情,他也并不支持,是因为他内心里接受不了林栋哲的优秀转变,总觉得自己的“小弟”怎么配得上自己妹妹呢;对李佳念念不忘,核心要点是觉得对方居然看不上自己,接受不了这种落差。作为饱受期待的”天之骄子“,我只能说庄图南没有实现大家对他的期望,只是在各种红利里成长为了一个大人。
@波比波比波回复 @Yuko:
很多观众都认为庄图南4.0版不尽如人意,觉得他是“孝庄”庄超英的延续。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家庭第一顺位的庄图南是蛮“装”的,作为既得利益者,既不支持母亲黄玲,也对父亲的愚孝不置一词。对妹妹筱婷、表弟鹏飞、母亲黄玲都有点儿冷漠的意味。直到阿爷一句“他是老大,照顾弟弟妹妹应该的”,将图南尽力维持的体面也撕破了。当他发觉自己已然成了像父亲一样的吸血包后,他的人生重心才回到了自己的家庭中。在棉纺厂发不出工资,母亲黄玲因失业而精神崩溃的时候,图南从银行里取出有零有整的存款交给妈妈,并承诺他会挑起生活的担子。图南的挺身而出,不仅是物质上对黄玲的支持,也是在精神上给予妈妈对抗坎坷生活的勇气。○ ○ ○
○ ○ ○
○ ○ ○
“李佳是现代女性的代表”@Yuko:对比庄筱婷、林栋哲的“纯爱”,李佳和庄图南的故事可以单开一个剧集了,比如70年代的“上海女子图鉴”,甚至可以叫“欲望都市”。别看向鹏飞有向鹏飞的惨,吴姗姗有吴姗姗的痛苦,但他们是可以抛下负累的人。向鹏飞对外公外婆可以“相敬如宾”,吴姗姗只用守好亲弟弟的利益,李佳却是“一个都不能少”。她读书时就背着“嫁给上海人”的指标,就想有个上海户口,自己真实的感情必须让位于现实。工作后为了多赚钱,又从好不容易努力争取到的规划局里跳出来,去设计院做了个跟自己专业不对口的项目沟通管理的角色。到了家里拆迁大战的时候,她还得放下脸面做个“坏人”,替弟弟去争赔偿金。如果不是庄图南先低头了,我想她会成为那种传统叙事里典型的“成功男士”——家里顶梁柱,身负重任,苦苦忍耐,终于出人头地,但回家没有一口热饭,身边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人。是的,“成功男士”这说法会有点奇怪,但这就是李佳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相比于这个时代故事里的其他女性角色,李佳在用一种很“男性”的方式突围。这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共识:人人都可以有欲望,努力拼搏争取成功,感情不是必需品,实现梦想更为重要。
@波比波比波回复 @Yuko:
大学时期的李佳尽管对图南有好感,但首选目标是留在上海的她不会赌一个不确定是否能拿到上海户口且经济能力存疑的外地男人。李佳刚进设计院的时候,两个人几乎朝夕相对,李佳没有明示要和图南发展感情;直到李佳在上海有了两套房,人生首要目标完成,她才选择和庄图南再续前缘。庄图南留在上海,得到户口、体面的工作、不低的收入,却两次在同一个女生身上感受到自己是可以被随时舍弃的,是屈居完成现实kpi目标之下的第二选项,不甘心之中又带着放不下。诗人余秀华曾经写过:“问题是原地等待是不是一种主动的趋近”,在我看来,庄图南和李佳的回答是肯定的。
@RedPine回复 @波比波比波:李佳和庄图南的爱情比起卧龙凤雏更加写实,掺杂了更多现实的考量和真实的难堪。李佳对爱情的权衡让人联想起《理智与情感》中的埃莉诺·达什伍德。李佳其实是很多传统大家庭中“长女”的缩影:贷款买房让父母落脚,为弟弟争补偿,拿补偿交首付,她超标准完成“姐姐”这个角色能做的一切后,才开始安排自己的退场。所以当庄图南对李佳说“你欲望太多,但没有一个是我”时,我意识到庄图南其实很难理解李佳。因为在他眼中,李佳的欲望其实是不得已的责任、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一种结构性压迫。这种压迫如此具体、日常,切身而疼痛,早在庄图南还是个孩子时,在他母亲黄玲身上已经上演过,缓缓重叠出了无数女性的轮廓。这个世界多的都是哥哥的房子、弟弟的房子,走出了一间还有另一间,李佳真正的栖息地,要她自己去创造、去争取。而即使把自己的欲望放到最低,在追求自己的憧憬、自己的房子的路上,她需要,也只有靠自己一个人走很久很久,正是因为明白这点,李佳才主动破除了以爱情作救赎的神话。确实,欲望有时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争议,甚至在某些时候是凶狠的。但是,做一个有欲望的女性,又有什么不好?
○ ○ ○
○ ○ ○
○ ○ ○
“从编剧看人物设定与时代发展”@波比波比波:
《小巷人家》作者及编剧大米在接受《文艺报》记者许莹的采访时提到该书的构思由来。几年前她曾阅读到一些浦东开发开放的回忆文章,在构思故事时,这些文章从记忆中冒了出来,成为其创作的灵感来源。几经修改,故事有了雏形,时间线从1992年(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海市浦东新区设立)向前推,空间轴从上海向周边延伸,并将时间线、空间轴最后交汇在1977年苏州的一条小巷中,定格在三个工人家庭身上。原著故事线贯穿两代人,从第一代国营厂工人父母一直讲述到第二代成家立业。作品通过普通家庭两代人的生活变化透视时代变革,着重描写了人物在社会变迁中的思想变化。无论是对于文艺创作者,抑或读者观众,人物的成长线都被公认为是社会发展、一个时代的“筋骨”,正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大米以黄玲、宋莹写国营厂改革,以庄超英写教育改革,以李一鸣写个体经济,以林武峰写家电行业发展,以林栋哲写外企,以李佳写90年代初上海居民大动迁……人物一步步向前走,时代事件随之展现。观众还可以看到,剧中黄玲抢购卫生纸、宋莹买金饰、庄超英挑扁担去改试卷、林武峰利用春节假期去温州做私活等贴近年代背景的生活琐事,人物被置于柴米油盐中去行动,年代就升腾起“烟火气”。作为温州人,上一次在电视剧中听到地道的温州话还是《温州一家人》,没想到在《小巷人家》中也听到了熟悉的“温普”。
剧中,林工利用春节假期去温州找配件,大巴车上的温州人逮着机会做买卖,当听到“赚钱不分日子,有钱赚就开工”这句话时,对于从小浸泡在家族创业史中的温州小孩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父辈们正是在这种理念之下打拼起来的。不过引起我关注的还是林工和安厂长两人在柳条镇(柳市镇)街头吃的温州小吃,菜单上的灯盏糕、炒粉干、杏仁腐、猪油糕、鱼圆等等都是很正宗的温州菜,不得不说这部剧太会拿捏细节了,每一帧都禁得起暂停。联想起前几日在成都独立阅读节上闪现的以料理为主题的温州盘菜生书店,除了钱,温州人对于吃也是很执着的呀。○ ○ ○
○ ○ ○
○ ○ ○
“你总照顾我:黄玲和宋莹两姐妹的守望”@恩桃:黄玲下岗的消息传来,远在广州的宋莹马上放下店里的生意奔回苏州,从背后恶作剧般偷偷捂住失魂落魄的黄玲的双眼,只一句轻轻的“bingo哇”,压抑许久的黄玲便如释重负哭了出来。宋莹的归来让黄玲终于放下了内心的紧绷,因为懂她、爱她、护她的人终于出现了。宋莹说,她很幸运能和黄玲一家做邻居,其实黄玲内心又何尝不是觉得幸运。这个“刺儿头”邻居一开始让黄玲看不惯,后来当宋莹一家要迁往广州时,宋莹如小孩子般耍赖地跟黄玲要求玲姐必须只能和她好。宋莹彻底走后,黄玲握着筱婷的手哭着说,这个院子里再也没有人能护着她了。长时间的相处,让原本只是同事的两个女人成为了密友——一起上下班、一起养育孩子、一起面对困境。庄超英一家人带给黄玲的伤害,只有宋莹最懂,宋莹不光懂,她还会付诸行动。比如黄玲与庄家彻底撕破脸时,宋莹会隔着院墙替黄玲撑腰,让庄家人不敢太放肆。有这样的姐妹在身边,真是太幸福了。当黄玲在众人的鼓励下终于决定开启第二段职业生涯时,镜头的设计是让宋莹牵着黄玲的手走出小巷,两人和数年前一样,手拉手心贴心地走着。此时此刻,友人的双手比爱人和家人更有重量,是宋莹牵着黄玲走出了困境。姐妹之间的友谊太棒了!○ ○ ○
○ ○ ○
○ ○ ○“庄超英是真改还是洗白?”
@波比波比波:看到《小巷人家》结尾,不少观众心中难免泛起难以言说的憋屈与不甘。庄超英老年的角色转变被处理得过于轻巧。他平时练练太极剑,偶尔下厨,分担一些家务,以一种效仿林工的姿态,刻意增添了几分老年生活的温馨与轻松,那些沉重的过往,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尤其是黄玲口中反复提及庄超英的“后悔”,是只停留在言语的层面,而从未在观众眼前具象化展现。前十几年间,黄玲与筱婷所承受的委屈与苦难就这样被抹去,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笔勾销。那些本该围坐一桌而母女俩却缺席的团圆饭;那记打向幼年筱婷的耳光;那种年复一年的忽视与冷漠,以及那些深夜里默默流淌的泪水,被苦主咽下后不再复燃,仿佛团圆的结局里并没有伤痛。整部剧中,庄超英没有对黄玲说过一句真挚的“这些年是我对不住你”,他更没有对筱婷说过“爸爸不该打你,你可以原谅爸爸吗?”这些行为和话语的缺失,让黄玲与筱婷的委屈仿佛成了无人问津的秘密。这种处理,让不少观众深感既真实又遗憾。○ ○ ○
○ ○ ○
○ ○ ○
“番外:定格的海鸥”@辉二:作为老物件观察者,又注意到剧中一个小细节。在电视剧《小巷人家》第35集里,宋莹得知儿子栋哲和筱婷悄悄领了结婚证,便从广州回苏州见了黄玲和庄老师,顺便还带了一些礼物。原著里写“宋莹给亲家带了一台照相机,黄玲收下了礼物,但毫无喜悦之感”,这一段剧中呈现得更具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包装上写着“Seagull DF-300x”,乍一看以为是进口名牌,实际上却是国货之光。
“Seagull”就是海鸥,这个相机品牌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怀。1966年,为了满足出口需求,上海照相机厂打出了“海鸥”品牌,寓意着自由翱翔的海鸟,象征着中国相机产业的远大志向。海鸥相机最经典的型号就是DF-300,在国内外市场都比较受欢迎,一度成为中国制造的骄傲。但遗憾的是,海鸥相机在2004年宣布停产。话说那时候海鸥相机也不便宜,林家能送这么贵重的礼物,可以看出林工到广州后收入确实不低。再把格局放大一点儿,《小巷人家》的故事从恢复高考讲到改革开放,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水平都在逐渐提高,这也是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一种见证。#话题互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剧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