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华 | 阅读综合实践:依据、思路与教学
发布时间:2024-11-20 14:19 浏览量:20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小编先呈上本文的大纲图——
阅读综合实践:依据、思路与教学
——谈谈统编初中语文修订教材新栏目的设计与使用
王本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 要:“阅读综合实践”是统编语文修订教材新设计的带有整合特性的新栏目。该栏目是对新课标学习任务群设计思想和新课程整合、情境、实践等理念的具体落实;一般放在单元阅读部分最后一篇课文之后,重点指向以阅读为核心、以整合为基础、以解决真实情境中具体问题为目标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独立设置,将会给阅读课堂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们积极探索灵活而适宜的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修订教材;阅读综合实践;设计依据;设计思路;实施策略
义务教育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遵循“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的总原则修订完成,今年9月份正式进入七年级课堂。本次修订以“稳”为基础,决定了现行教材从总体精神到基本方向得以保持不变;以“进”为目标,决定了修订后的教材在追求育人价值、落实课标(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其中“阅读综合实践”是本次修订唯一新设的栏目,也是最能体现创新特色的栏目。
“阅读综合实践”是对新课标学习任务群设计思想和新课程整合、情境、实践等理念的具体落实;一般放在单元阅读部分最后一篇课文之后,重点指向以阅读为核心、以整合为基础、以解决真实情境中具体问题为目标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因其独立设置,必然会给阅读课堂带来新的思考,并带动教师创新教学实施方案。
一、“阅读综合实践”的设计依据
教材修订为什么要新设“阅读综合实践”这一栏目?这是每一位关心教材建设的人都会产生的疑问。
在教材修订之初,编者曾讨论:如果现行教材(指2016年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整体框架基本保持不变的话,如何来体现新课标有关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等新精神?最终的意见是:除“活动·探究”单元外,在每个单元阅读部分最后增设“阅读综合实践”栏目,以更多体现修订教材的新面貌。
实际上,“阅读综合实践”栏目的设置,可以从新课标中找到很多依据,这些依据为这一栏目的具体设计提供了更多方向和参考。
首先,在“课程理念”部分,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概念,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是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一个总纲领,其中生活基础、实践主线、主题引领、任务载体、整合不同要素等,勾勒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基本样貌。
其次,在“课程目标”部分,新课标凝练了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其中“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核心,“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重要依托,就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借助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已有的言语实践经验,解决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而实践活动的结果就是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整体提升。
再次,在“课程内容”部分,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强调“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明确语文学习任务群要“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里面的关键词主要是“任务”“情境”“综合(整合)”“实践”,这些关键词是对学习任务设计具体而微的指导:“任务”应是在主题引领下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应在特定情境下并带有整合特征。
基于以上要求,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的“教材编写建议”中,专门提出“要落实学习任务群要求,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和积极探究”。“阅读综合实践”栏目的设置是落实这一建议的重要举措之一,它是对学习任务群要求的遵循,也是以阅读为核心设计的一系列带有整合特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阅读综合实践”的设计思路
“阅读综合实践”这一栏目的设计思路是怎样的?这势必是每一位老师的进一步追问。
1.设计原则
最初讨论时,有编者建议像高中统编教材那样,在每个单元最后设计“单元学习任务”,以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整合。但是这一提议有问题,因为修订教材仍然准备阅读和写作分而治之,且有些单元还会有专题学习活动(原“综合性学习”)、整本书阅读(原“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些板块,后边加一个“单元学习任务”,整合起来很困难,也会显得头重脚轻,教学中操作起来亦不甚方便。所以编写组最后一致同意,以阅读为核心设置“阅读综合实践”栏目。
“‘阅读综合实践’依托该单元阅读内容,以育人价值为抓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具有以梳理、整合、关联、融通为特征的学习活动,体现新课标所阐释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性这些基本特质。”[1]这段话是教材编写组确立的一个基本原则。如何解释这个原则?“依托该单元阅读内容”,是栏目设计的基点,就是以这个单元的阅读内容为基础,找到阅读材料(课文)之间的关联点,比如主题相同、内容相近、写法相似、结构有异等;“以育人价值为抓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是栏目设计的追求,就是通过阅读内容的整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达成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收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效果;“梳理、整合、关联、融通”是具体的设计路径,即通过梳理、整合,建立阅读课文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在特定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围绕这样的原则,我们一方面为这个栏目建立了两种框架结构,一方面为每个具体活动设立了相对一致的结构化模式。
2.设计框架
教材各册除了“活动·探究”单元,其余各单元均设置有“阅读综合实践”栏目,一般包括三个语文实践活动,大致按两种框架设计。
第一种,一线串珠式。即从单元核心任务出发,抓住单元语文要素,安排由一而三的贯通式实践活动,体现阅读内容的整体性设计。像七上第一单元、第六单元都属于这种框架。比如七上第一单元的三个活动就是围绕本单元的核心任务“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设计的。
第一个活动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朗读,阅读材料主要源自前三篇课文中的共性内容——对雨(雪)的描写,要求学生在品读基础上通过重音和停连的练习,建构朗读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联,细致感受汉语的美。第二个活动是从书面语言的运用感受汉语的美,这是上一个口语活动的自然衔接,引导学生通过词语的揣摩、句子的品味、修辞效果的理解等,感受汉语的美。有了前边两个活动的铺垫,第三个朗诵活动的设计也就水到渠成了,因为有了对语音掌握和语言运用的理性思考,再举办朗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通过朗诵感受语言的美,传达语言的美。这样的框架可以表示为:
第二种,多维并举式。这是阅读综合实践活动最典型的设计框架,即围绕单元核心任务和语文要素,从课文内容把握、写法辨析、语言运用等不同维度并列设置相关实践活动,形成阅读内容的整合设计。七上第二、三、四单元都是这种典型的设计框架,我们以第二单元为例作简要说明。
第一个活动是围绕本单元“至爱亲情”主题,以课文中能让人感到温暖的瞬间为抓手,设置“家庭生活分享会”这样的情境,要求学生“翻阅记录自己家庭生活的照片或视频,选择一个美好的瞬间,向其他人讲述背后的故事,分享亲情带给自己的幸福与温馨”。这样的分享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中蕴含的家庭亲情,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可以让他们由人及己,寻找美好的记忆瞬间,感受自身家庭的温暖,学会感恩,学会表达。第二个活动是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朗读方法设计的,主要关注感情基调以及语气、语调和节奏的变化。活动给出《秋天的怀念》中母亲邀请“我”去北海看菊花的一段文字,其中母亲的情感含蓄、隐忍,又有些小心翼翼,学生要通过朗读表达出这样的情感,就需要细心揣摩。所以,活动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标示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节奏”,其实也就是撰写简要的朗诵脚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传递出母亲的情感。因此,这个活动不仅仅是语文要素的落实,同时也是单元核心任务的达成——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或直接或含蓄的表达。第三个活动是围绕“语言运用”这个核心素养设计的,与《散步》后边的补白《词义和语境》形成呼应,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具体含义。活动设计中说“一个多义词的确切意义,语境赋予词语的临时意义,语句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意蕴,都需要结合语境才能准确理解”,这是支架性材料,也可以说是“学科认知情境”(高中课标使用术语),是为本次语言运用活动提供的方向性指导。这样的框架可以表示为:
3.具体活动设计模式
每个单元的“阅读综合实践”栏目虽然是按不同框架设计的,但是每个具体活动的设计又大致遵循了相对一致的结构化模式:整合贯通+融入情境+提供支架+明确活动指向。
“整合贯通”针对本单元所学课文,是寻找课文之间的关联点、契合点,将其作为活动的起点,进而指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情境”一般指向单元课文构成的情境,同时也包括在活动指导中设置的相关社会生活情境、文本体验情境或者学科认知情境、跨学科学习情境等。“提供支架”,指在活动指导中适当给出的相关提示,或在活动设计之后直接补充的“链接材料”,以此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支持、支撑,让学生有所依从。“明确活动指向”,即通过一系列铺垫、准备,明确学生做什么活动、怎么做活动、产出的成果是什么等。这样的结构化设计模式,目标是通过阅读整合及梳理归纳,建构相关知识和能力,形成阅读体验,进而指向表达交流,从而引导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生成可预期的学习成果,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整体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请看下边的例子: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活动一
活动设计:本单元的亲情故事中,有不少意蕴丰富、情味深长的细节,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对儿子时时刻刻的关注,《散步》中“我”在一家人出现“分歧”时的犹豫,《荷叶·母亲》中荷叶倾侧下来对红莲的遮护……一个个温暖的瞬间,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厚重与美好。班级要举行“家庭生活分享会”,请你翻阅记录自己家庭生活的照片或视频,选择一个美好的瞬间,向其他人讲述背后的故事,分享亲情带给自己的幸福与温馨。分享时,注意借鉴课文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
思路分析:“意蕴丰富、情味深长的细节”是单元课文之间的联结点,是本次活动的抓手;“家庭生活分享会”是设置的情境;列举《秋天的怀念》等课文中的例子是提供的支架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活动要求;“翻阅……选择……讲述背后的故事”是具体的活动指向,“借鉴课文”则是要求。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活动二
活动设计: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大多是四字格式,结构固定,意义完整。成语的来源,有些是古代的故事、寓言,有些是古代文章里的语句,还有一些来自人们口头常说的习惯用语。成语含义丰富,形象鲜明,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简洁,更生动。研读本单元课文,完成下面的任务。
1.梳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中运用的成语,理解它们的含义,并尝试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再搜集一些源自《论语》的成语,与同学分享。
思路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使用了较多的成语,所以活动围绕成语展开,这是联结点;指导文字从成语的特点、来源、使用效果三个方面“提供支架”,为有效活动作准备;围绕课文情境,分标题给出两个活动,先是对前三篇课文进行梳理、理解,并尝试运用,然后围绕《论语》的学习,从古今汉语继承性出发引导学生扩展阅读,搜集更多从《论语》中凝固下来的成语。两个具体的活动力求帮助学生建构成语方面的知识,学会运用。
三、“阅读综合实践”的实施策略
“阅读综合实践”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式落实?这是每一位准备使用新教材的老师都会有的疑问和思考。
教材编写过程中曾经有试教环节,在全国10个省份多所学校进行。因为整体来说教材变动不大,只有“阅读综合实践”是新增的栏目,所以这个栏目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们看到,各省发来试教计划时,在课程安排部分,大多都是××课××课时,最后是“阅读综合实践”××课时。当我们进行试教培训和入校组织试教调研时,老师们问的最多的也是这个栏目:“阅读综合实践”怎么用呀?一定要在教完课文后再做吗?用什么方式完成呢?事实上,教材编排是线性的,必须一项一项安排,而教学课堂是灵活的,当然前提是需要根据单元要求、教学内容、具体学情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1.重视单元整体备课
新课程强调整合、强调单元整体教学、强调设计“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等,虽然课程专家认为他们所说的“学习单元”不是“教材(学科)单元”,也不是“经验(生活)单元”,[2]但事实上,从课堂教学实操来说,教材单元是教学设计的最好抓手(因为这些单元是教材编者根据课程内容倾力打造的具有逻辑关联的学习整体),教师由此出发进行单元整体备课,既能体现教材国家事权的重要价值,[3]又能避免另起炉灶花费心神但未必能有很好效果的吃力不讨好(这是就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我以为,单元整体备课遵循的基本逻辑应该是:
从单元整体要求出发抓取单篇课文教学价值,用单篇课文教学支持单元整体建构,这是第一个层次;经由单篇教学分项训练,过渡到由“阅读综合实践”实现的多篇联通整合提升,这是第二个层次;多篇整合提升反过来又促进单篇深度阅读,进而达成单元整体教学要求,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真正提升,这是第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使得单元整体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所以,过去一些老师眼中只有单篇课文的做法,在今天的学习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了,只有从单元整体出发细化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而完成适度整合,才能把课程思想、教材精神真正落实到位。
2.选择适切的整合方案
通过单元整体梳理,结合具体学情,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落实“阅读综合实践”中的学习活动。以七上第一单元为例,我们至少可以列举出三种方案。
方案一:顺序完成单篇教学,然后进入“阅读综合实践”,体现由单篇到多篇的联通、整合。这是相对传统的、简便的做法,教师比较容易操作。采用这个方案,要重视单篇教学的训练点为综合实践作准备、铺垫。事实上,教材设计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方面。比如“阅读综合实践二”是从词语、句式、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感受书面语言表达的美,并“在自己的表达中借鉴运用”。梳理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前边各课都已经有相应的训练——《春》的二、三、四题,《济南的冬天》的三、四题,《雨的四季》的旁批和阅读提示,《古代诗歌四首》的部分练习,都是给这个整合活动作的铺垫。“一般来讲,学完整个单元的课文,扎扎实实完成单篇阅读之后,再去完成‘阅读综合实践’设计的任务可能更好一些,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得更充分一些。”[4]
方案二:根据教学需要分步骤整合,随时切入“阅读综合实践”的内容。这个方案特别需要教师完整备课,细心安排,将相应的内容适切地匹配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不断反复,形成呼应。比如《教师教学用书》在“阅读综合实践一”的“教学指导”中这样写道:“这一活动可以在教学《雨的四季》时落实,引导学生在前两课学习朗读的基础上自行梳理、完成。教师可以将链接材料的内容在前两课教学时逐步渗透,然后在教学《雨的四季》时顺势将这一活动融入。”这段话提示了本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设计的三种思路:在学习《雨的四季》时融入,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前两课教学时渗透方法。
方案三:以任务为统领,整合学习资源,设置真实情境,打通单篇与“阅读综合实践”、单元与“阅读综合实践”。这个方案相应来说是代表新课程精神的,修订教材各册的“活动·探究”单元也是以此为基点设置的。以任务为统领,就要前有单元起始课——让学生带着任务、奔着目标去学习,后有单元整合分享课——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一般来说,因“阅读综合实践”是以阅读为中心设计的,所以任务设置可重点观照阅读,以阅读材料之间的关联点作为抓手。比如七上第一单元以“阅读综合实践三”的朗诵活动作为单元整体任务,设置类似学校广播站招募“朗读者”、学校拟举办“庆十一”朗诵大会等情境,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作好准备。根据这个整体任务,教师可围绕朗诵技巧、朗诵内容、透过语言感受四季之美、透过景物感受作者情怀等设计系列学习活动,将单篇课文的学习融入其中,最后以推选的名义举办朗诵会,完成“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这一单元核心任务。
此外,因教材本身重视读写结合,写作专题也大都与阅读密切关联,所以任务设置也可以关联到写作(甚至“综合性学习”等),设计成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多项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课。比如可以将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实践一”设计为单元整体任务,基本情境和具体任务是:初一年级开展“知校·爱校”新生教育月活动,围绕活动主题,班级将编辑一本题为《初秋,相遇最美校园》的文集,并组织朗诵比赛,推选本班“朗诵之星”。也可以将“写作实践二”设计为单元整体任务,以“新校园、新老师、新同学”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学会观察、学习表达技巧、能够积极发表见闻,等等。
总而言之,面对“阅读综合实践”这个教材新栏目,教师们可以放下束缚,积极实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设计方案,真正发挥好这个栏目梳理、整合、关联、融通、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理想效用。
参考文献:
[1]王本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修订的变与不变——以七年级为例[J].语文建设,2024(08):4-10.
[2]卢明,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单元教学[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0(06):58.
[3]郑富芝.尺寸教材 悠悠国事——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N].光明日报,2020-01-21(13).
[4]张彬福.“阅读综合实践”板块编排意图与教学建议——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4(08):17-20.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国家事权的语文教材编制理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BHA22013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