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 重塑风貌,古今同辉,“大美中轴线”这样形成
发布时间:2024-07-28 15:25 浏览量:32
夏日北京,登上鼓楼向南望,湛蓝天幕下,两列国槐青翠如带,一路向南伸展,勾勒出丰盈通达的中轴绿廊。鸽群掠过,愈显灵动。中轴两侧,什刹海西海湿地柳林环堤、荷叶田田,鼓楼西大街、崇雍大街重塑风貌、古韵新生,前门、天桥等中轴线周边老会馆、老院子拂去蒙尘、闪耀新颜……
沿着这条古都之脊,一幅壮美有序、古今交融的城市画卷徐徐舒展。
近年来,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实施了申请式退租、街区更新、城市“第五立面”治理、中轴绿廊美化、老院焕新等一系列老城保护与复兴的措施,使北京老城既留住传统风貌,又迸发蓬勃生机。
街区更新、绿廊美化、老院焕新,北京中轴线不断赓续文脉、重塑风貌,一幅壮美有序、古今交融的城市画卷徐徐舒展。
与古为新
长安街以北,西总布胡同7号院,今年7月刚以“时空集美术馆”的身份焕新亮相。推门进院,一个规整的四合院,灰墙灰瓦,棕色的木柱中央镶嵌着透明的落地玻璃窗。厢房里,讲述西总布地区城市更新的“与古为新——时间之外的时间”展览,迎来一拨拨观众。
这是西总布街区自2021年启动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项目以来,首批改造亮相的3座院落之一。伴随申请式退租项目,整个西总布街区腾退直管公房约1.9万平方米,共107个院落,其中整院52个。
拥挤的大杂院变古韵新味交融的四合院,7号院只是缩影。从2019年至今,地处中心城区的东城、西城陆续启动菜市口西、钟鼓楼、皇城景山、什刹海、大栅栏观音寺、天桥、西总布等中轴线周边街区的申请式退租项目,一批批老城居民改善了居住生活,一片片街区在风貌重塑中新生。
走出胡同,鼓楼西大街、雍和宫大街、东四南北大街等百年老街,也在城市更新中再添新韵,与中轴线共同组成纵横交错、交相辉映的古都风景。
中轴线北起点的钟鼓楼旁,鼓楼西大街是北京最老斜街。它始建于元代,全长1.7公里。和老城的很多街巷一样,在城市快速发展中,鼓楼西大街也一度为停车、违建等各种难题所困。
近年来的修缮更新,让鼓楼西大街形成了“探访一处元代码头、漫步两段古迹高墙、体验四个口袋公园、了解多个历史典故”的独有景观样态。
元代码头遗迹位于大街西侧,条石路、棕色围栏,让人遥想当年滨水码头的繁忙。两段古迹高墙中的“墉墙疏影”,指醇亲王府北墙外人行空间,长约320米,外墙为青砖灰瓦,墙身为灰色,整体古朴素雅。
无独有偶。2019年,雍和宫大街呈现“慢街素院”的古都风貌。2021年,位于崇雍大街中段、拥有700多年历史的东四南北大街,露出青砖灰瓦,再现“文风京韵、大市银街”。
从院落到胡同再到大街,老城更新日积跬步,不断赓续文脉、重塑风貌,吸引无数人抚今追昔。
诗意入画
2022年以来,通过绿化美化、环境提升、城市“第五立面”治理,正阳门南望、永定门北望、鼓楼南望……7.8公里的中轴线上,一段段景观视廊依次贯通,形成绿意绵延的通达视线,装点着富有韵律的天际轮廓。
2022年,东城、西城相继开展了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尤其是城市的“第五立面”,即中轴线景观视廊美丽画卷的底色——屋顶,成为治理的重点。
通达的景观视廊长什么样?设计师们从120年前的历史照片中寻找答案。“我们从各方搜集了1901年和1903年左右的鼓楼至东直门大街、1915年鼓楼东望、1955年鼓楼南望的历史老照片。”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建筑师鲁坤说,对比照片叠加分析后,我们发现了5处显著相同的位置,从中可以看出,北中轴线钟鼓楼周边保留了平缓开阔的天际线,延续了以胡同-四合院合瓦屋面为主的形态特征,保留了大片青灰色房屋的整体色调。
参考老照片,通过重铺部分屋面恢复硬山顶形制、改造提升绿化景观、更新与“第五立面”风景不协调的鸽子笼等,亮出了平缓开阔的天际线,形成蓝绿交织的鼓楼南望景观视廊。
空中之外,地上的绿色风景,也让人们更畅快地亲水亲绿。“柳林环堤,千顷荷花、芦苇丛丛、水鸭为群、蝉声鼎沸。”老舍笔下曾如此描述中轴线上的北京西海美景,如今“俏生生”地就在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里重现。环湖步道上,遛弯的人三三两两,绘出一幅诗意的亲水画卷。
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的改造始于2018年。当年,西城区陆续疏通了西海、后海、前海三海的环湖步道,并着手恢复湿地生态,营造了约2万平方米的荷花种植区、菖蒲芦苇区,新增了500平方米野鸭岛和2处约8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区,成为核心区内惟一一处城市湿地。
中轴线的生态美化,让城市变美,也为人们带去乐趣和享受。老城居民避暑纳凉、亲绿看水景不用跑远,家门口就能“清凉一夏”。
老院新颜
中轴线不仅是北京的建筑轴线,也是文化的轴线。伴随老城更新,中轴线周边一批历史悠久的老会馆、老院子拂去蒙尘,闪耀新颜。
每逢周六傍晚,前门三里河畔的颜料会馆里,丝竹管乐之声悦耳动听。这座拥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老会馆,2021年焕新亮相,再现数百年前“听家乡戏”的生动场景。
北京是会馆之都,其会馆历史至今已有约600年。近年来,东城区、西城区不断推进会馆活化利用,湖广会馆、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等陆续上演“会馆有戏”系列文艺演出,昆曲、评剧、河北梆子等在内的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不仅让老会馆焕发青春,也为广大市民、游客带去愉悦的精神享受。
前门往南,天桥地区,自清末到民国,一直是许多文化名人和民间艺人的聚集地,是古都文化的名片之一。
伴随老城整体保护,2018年,西城区启动天桥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腾退,居民自愿报名。2019年,天桥盛世集团启动“天桥·艺巢”计划,利用腾退出的老院子引入艺术家工作室,打造胡同小微博物馆群。
暑期,赵锥子24号,由老院子改造而来的赵春香微妙艺术馆里,京内外的软陶爱好者慕名而来。赵春香是“中国软陶美育第一人”,艺术馆由女儿杨思求负责打理。青砖、灰瓦、实木……没有雕梁画栋的繁复装饰,榆树、兰花等植物为小院添了无限灵气。窗台、展柜、桌子上,是各种样式的软陶、兔儿爷,参观、拍照、参与美育课程……自2019年艺术馆开放后,吸引了天南海北的人。
一座座老会馆、老院子活起来,变作展示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给予古都文化以活水般的生命力。
有绿荫、有鸟鸣、有鸽哨响,还有老北京味儿、时代新味,在沿着中轴线舒展开来的这幅壮美画卷中,人们悠然地徜徉其间。
专家点评
发挥遗产保护综合效益
北大国土空间规划院副总规划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会员 刘保山
在遗产保护实践中,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都会根据遗产分布情况划定核心区,以保证其完整性与真实性不受破坏,并在其周边划定缓冲区以保护其环境景观或历史风貌。早在20年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在缓冲区划定过程中就体现了对周边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视。因此,包括申请式退租、街区更新、“第五立面”治理等在内,老城保护和更新的一系列措施,都体现了北京市对中轴线核心区及其缓冲区的重点保护。除了遗产区、缓冲区的管理机制,近年来,国际遗产保护理念的另一大变化在于更加关注遗产所处的背景环境的保护,并重视社区的参与和支持。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发布的《西安宣言》就明确提出了遗产背景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指导策略,其中强调,“不同规模的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其重要性和独特性在于它们在社会、精神、历史、艺术、审美、自然、科学等层面或其他文化层面存在的价值,也在于它们与物质的、视觉的、精神的以及其他文化层面的背景环境之间所产生的重要联系。”
《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均遵守这一理念提出了要求,明确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保护原则,突出对遗产和环境的整体保护,强调以遗产保护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居住环境品质提升、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实现,最大程度发挥遗产保护、利用的综合效益。中轴线保护为老城发展、居民生活带来的积极作用,正体现了题中之义。
人物
为中轴线设计新鸽笼
登上鼓楼俯瞰,中轴视廊纵贯老城,壮美开阔;眼前鸽群盘旋,鸽哨悠扬。鸽子对于中轴线申遗意味着什么?究竟要不要留住鸽笼?这曾是庞书经和他的同事思考的问题。庞书经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所所长,负责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
为了解决鸽笼问题,他们首先进行了历史溯源。发现雨燕、鸽子都是中轴线上的“原住民”,因此庞书经团队打算给鸽子置办新家。
2020年底,庞书经和团队成员第一次敲开了旧鼓楼大街周边胡同里一户人家的大门。一进院子,大大小小的鸽笼让他们吃了一惊。
“史大哥,我们是设计团队,来找您商量鸽子笼改造的事。”养鸽人叫史勇涛,扫了几眼设计图,连连摇头:“你这笼子太矮了,看看我这个,身高超过一米八也能挺直腰杆。”
有了老史的指点,设计团队逐个入户,陆续在设计方案上添上了网笼区、跳笼区、朝笼区,给鸽子增加“阳台”和“健身房”。
如今,站在鼓楼眺望,老史家的屋顶鸽子笼已经和城市“第五立面”融为一体。每当旭日东升,鸽群伴着鸽哨声在钟鼓楼上空盘旋,勾勒出一条“活”的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