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只此青绿》:与天地众人共绘千古名画
发布时间:2024-11-01 16:16 浏览量:14
笔者几乎不会主动“二刷”戏剧、影视作品,觉着有多的时间不如另看一部新作品,毕竟人的时间有限,而好作品多的是。但电影《只此青绿》的口碑和评论让已经看过同名舞剧的笔者忍不住冲向了电影院,想要对这部舞蹈诗剧在大银幕上的呈现一探究竟。看完之后,深感不虚此行。而对广大观众来说,以一张电影票的价格欣赏到3年来数次全国巡演仍一票难求的爆火舞剧,实在太值了!
传世之作背后
凝结无数人心血
虽然笔者已看过舞剧,但电影带来的是全新的感受,完全不会产生重复之感。更重要的是,在剧场坐得再靠前,恐怕也难以得见演员的眼神光。而大银幕将演员的脸部放大许多倍,纤毫毕现,甚至捕捉到了他们眼中的光彩。在这样清晰的呈现下,演员的感染力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电影《只此青绿》由舞剧的原班人马打造,笔者看过的那场舞剧的主演与电影一致,但电影中的演员让笔者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们精彩的舞姿,陌生的是他们生动的表情——有媒体评论称“足以秒杀现在影视圈一帮小鲜肉小鲜花”。电影采用极美的构图和运镜,把演员们的动态与静态、力量与柔美、整体姿态与局部细节都捕捉得十分到位。
电影《只此青绿》并不等同于舞台高清影像,它不是把舞剧现场录制下来这么简单,而是用电影的语言重新演绎。电影对舞剧原有的“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7个篇章进行删改扩充,片中增加的“初见”“听雨”“青绿”“苦思”4个篇章更便于观众理解故事走向和人物情感。此外,电影采取零对白的形式,用字幕表达每个人物的心声,降低了此前舞剧较高的欣赏门槛,让更多观众可以感受到古典美学的魅力。
舞剧囿于舞台空间限制,一些布景相对抽象,很多细节需要观众依靠想象去补充;电影则不受时空限制,运用实景和特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对剧情的理解也更到位。例如,在“寻石”篇章中,磨石人艰难攀登,在悬崖峭壁拼上性命才挖到青绿矿石,又杵臼研磨,终成明丽鲜妍的青绿颜料。“少一步,无千年之石;多一杵,无千年之色”。在“淬墨”篇章中,风雪漫天,一众身染脏污的制墨人在简陋粗砺的山间洞窟里敲打墨石,终成少年画家研磨的那一方良墨。在“苦思”篇章中,少年画家在寒冷的雪夜冥思苦想,绘就一幅又一幅画作,一次又一次跪在落满雪花的宫殿台阶上献画,却一次又一次未获肯定……他披着衣衫仍瑟瑟发抖、涕泪横流,彻夜燃烧的不仅是灯烛,更是他年轻的生命。这些篇章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讲述了一幅千古名画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更让观众体会到这样一幅传世画作的可贵。
动静变化之间
写意与写实交融
作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传世画作《千里江山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只面向公众展出过4次,每次观者如云,熙熙攘攘,每个人能在画前停留的时间不过几分钟。当代画家陈丹青曾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恨不得把脑袋贴在展柜的玻璃上,“看得像个傻子一样”,因为“这幅画实在太辉煌,既开阔又具体。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那每个局部都可以成为一幅画,充满了细节”。
而在电影《只此青绿》中,这幅名画占据整个大银幕,高清放大的细节让观众能尽情领略画作的魅力。此外,电影特效多次将画中景变换成实景,又让实景入画,演员们在画上翩翩起舞。这样的赏画体验多么难得,怎能不令人激动?
在“唱丝”篇章中,画中山水跃然纸上,从写意变为写实,成为织绢作坊的所在地。青山绿水,白衣少女,云雾缭绕,恍若仙境。在“听雨”篇章中,众织绢女避雨离去,少年画家独舞天地间,在浩渺烟波上踏出凌波微步,衣衫尽湿却满心欢喜、笑逐颜开。全方位的镜头展现了他各个角度的舞姿,那样意气风发、恣意飞扬。天地之美令他欣喜不已,也只有见过这样的美景,才能画出那样惊艳的山水吧?“少年,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
世上很难再找到另一幅《千里江山图》,它璀璨、神秘又永远年轻。很多艺术家终其一生只有一件作品出名,但像画出《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这样只留下一幅惊艳之作便再无作品存世的情况很少,甚至关于他的记载也只有画卷上留下的那一小段跋文。他却以孤篇压倒两宋,而论设色之明艳、布局之宏远,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不为过。
影片尾声,共同造就这幅传世画作的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对着少年画家,也对着观众昂首微笑,这一幕令人百感交集。古今连通,一眼千年,他们的心血亦在千年后得到了回响与延续。“我已静待画中千年,惟愿以绚烂此身,成全时空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