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播放量过亿!各地土味短剧如何带火农文旅?

发布时间:2024-10-30 11:23  浏览量:17

冷酷的墨镜、犀利的眼神、一抹神秘的讥笑……几个镜头展现出警匪大片的既视感。不过,这部剧的名字叫做《贺州香芋》,讲的是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中华村发展香芋产业的故事。

《贺州香芋》

当下,短剧经济的崛起让农业领域的从业者找到了机遇,各地纷纷出品以当地文化、土特产为主题的短剧。今年贵州自制的原创文旅微短剧《一眼千年》在全网上线后持续热播,截至目前,播放量已突破1亿。

农文旅短剧为何突然热度飙升?各地文旅是否能够从中得到新的增长路径?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品牌的进化与社会生态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农业品牌要借势发扬自身的文化。短剧的流行为农产品的品牌年轻化和文化价值提升开辟了新路径,也是农文旅融合市场化的一大契机。

乡村短剧,都讲些啥?

在电视剧里植入广告,我们都再熟悉不过,特别是热门主角使用的物品,往往隔几天就会成为淘宝上的“明星同款”。

乡村短剧的出发点,也往往是为了宣传推介当地的土特产。今年丰收节,茂名市政府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推出广东首部“三农类”微短剧《化州化橘红,天下第一红》。让明武宗皇帝和现代科技来了一场超酷的约会,皇帝正被咳嗽折磨得焦头烂额,这时,他的大臣杨一清带着化州县令和神奇的化橘红来救场了。化橘红不仅让皇帝的咳嗽一扫而空,还摇身一变成了网红,通过化州“新农人”的直播秀,把它的神奇疗效传遍了世界。

今年10月,广东首部农文旅题材短剧《黄金柰李西游记》在乐昌开机。讲述了主角向西行在吃了乐昌黄金柰李后,意外穿越到一个类似于游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遇到了各种妖怪,并与他们发生了一系列的神奇搞笑和冒险故事。

在农文旅短剧中,“穿越”的手法屡试不爽,既能把自家的古代名人名事直接拉出来用,又能制造文化和情节上的冲突和喜感,戏剧效果十足。

目前,短剧的热点内容从土特产延伸到农文旅。文旅短剧“围剿”历史名人展开了一波“名人争夺战”。例如,河北的《你好,苏东坡》,讲的是苏东坡在定州当官时,他突然穿越到了2024年的定州塔下,还跟一群现代高中生一起逛定州的趣事。江苏的《面若桃花》(第二季),是让唐伯虎跟现代的职场年轻人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聊天。云南的《季风来临的时候》(第一季),则是让穿越到现代的徐霞客跟一个倒霉的现代青年在旅行路上成了朋友。河源市龙川县的《佗城奇遇记》以古今佗城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秦朝青年将领与现代导游之间跨越时空界限的浪漫爱情故事。

此外,发扬乡村产业也是短剧的重头戏。开头提到的贺州乡村振兴题材喜剧《贺州香芋》则是由贺州本土影视团队制作,“演员”均为八步区区、镇、村三级干部利用周末时间参与拍摄,还邀请到了贺州当地的网红“安哥”。一个芋头,一个产业,一个村子,一群人,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广西乡情,就好像发生在自己家门口。

非遗文化也是农文旅短剧的灵感来源之一。今年5月,以潼南市级非遗花岩女子狮舞为题材的微短剧《舞狮少女》在重庆市潼南区·幸福街花儿巷正式开机。聚焦潼南的市级非遗花岩女子狮舞,通过青年海归的独特视角,讲述了三代人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感人故事。

田园生活、地方美食、非遗文化、青春励志、返乡创业、穿越奇幻等都是文旅短剧的关键词。在城市中迷茫失意的年轻人,或是在历史名人的激励下,或是在乡村田园的探索中找到了自身的理想和事业,同时辅以情感线增加内容的鲜活度,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

从省级到市、县,各地的短剧纷纷开机,瞄准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销售与历史文化输出,在三农文旅领域,微短剧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价值。

农文旅融合需要短剧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备案的微短剧共398部,到2022年备案数接近2800部,同比增长高达600%。2023年微短剧备案数量持续攀升,月均备案近300部,全年备案数量达4502部。不仅备案数量大幅增加,上线数量也增长迅猛。2022年全年上新微短剧474部,而2023年共上新616部。微短剧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张,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元。

文旅短剧之所以如此火爆,一方面是短剧本身的发展阶段,经过了缺乏理性的爆发期,逐渐在内容和价值观上出现分化,制作人们开始寻找优质的文化作为短剧的差异化载体。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文旅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也面临着如何吸引更多游客、提升旅游体验的挑战。地方要想打造文化作品,成本、合规性都是痛点,而短剧的低成本、可塑性也契合了乡村文旅的需求,既完成了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也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随着消费的分化趋势,文化不对称愈发成为市场营销的逻辑,人们渴望体验独特的文化。这促使文旅短剧承担起了地方品牌宣传、吸引客流的重要功能。

从长期主义来看,要想实现乡村文旅短剧在促进地方经济方面的“疗效”,不仅要“演”,还要“干”。

拍戏之余,地方政府还要重视文旅产业的规划发展,线上流量才能转化为客源市场。一些观众看完短剧,以为是文旅部门又上任了00后,但当地政府就已经马不停蹄地开始“动真格”整合相关的历史人文资源,让后续的流量不断,服务和产品能够接上市场需求是关键。

另外,短剧中的情节、风景、土特产等也可以成为新的旅游产品。例如《我的归途有风》讲述了都市白领许有风携手非遗传承人谢归途,将家乡非遗美食推向世界的故事。该剧细腻地描绘了许有风在乐山与非遗美食的邂逅,通过治愈系慢生活与跷脚牛肉、金钱蛋、灯影牛肉、冒烤鸭等非遗美食的融合。该剧播放量近2亿,成功带动了乐山文旅。

以农村美食制作为情节的微短剧,可以推出美食体验路线,让游客参与美食的制作,品尝后还能在线上商城持续购买。

乡村文旅也是品牌出海的一大契机。目前,短剧早已冲出了国界,走向世界,还在欧美等国家的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短剧风潮,竞相模仿短剧的情节和场景。

短剧出海就是品牌出海。今年10月,“金荔杯”中国(茂名)首届短剧邀请大赛在茂名高州市启动。通过短剧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述茂名故事,传递广东声音,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和良性互动,。在“文旅+的产业模式下,以农文旅融合为题材的短剧能够成为中国各地传统和特色文化的一枚“子弹”

如何整合文化资源、如何吸引年轻人、如何持续有效地带动当地的特色产业……面对这些地方在打造文旅产业和品牌时的难题,短剧这一形式有着诸多的优势。

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相关的制度的完善,将会为微短剧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环境和保障,有望出台更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鼓励微短剧创作者为三农文旅发展贡献更多优质作品。

参考资料:

[1] 微八步:贺州乡村振兴本土题材微电影《贺州香芋》定档2月26日与观众见面

[2] 影视独舍:文旅微短剧仍是风口?各地开打历史名人争夺战

[3] 新剧短势力:各地加快布局短剧赛道,多部微短剧密集开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