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纪录片《烽火弦歌》观后感(二)
发布时间:2024-10-29 10:44 浏览量:18
编者按:
近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指导、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三明市委宣传部、大田县委、大田县人民政府联合出品,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和大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的关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纪录片《烽火弦歌》,已在东南卫视、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海峡卫视等平台相继播出。这部充满深情与历史意义的纪录片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01《烽火弦歌》:奏响历史的壮丽乐章
纪录片《烽火弦歌》宛如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缓缓铺展在观众面前,引领我们穿越时空,踏入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满溢希望与勇气的特殊年代。在这一过程中,大田集美学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场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意义,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更多层次和深度。
在画面呈现上,影片巧妙运用大量历史影像资料并结合实地取景,高度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大田集美学村的破旧教室、简陋的教学设备与弥漫的硝烟相互映衬,强烈地凸显出在那般艰难处境下坚持教育的无比艰辛。细腻的画面质感更是让观众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段历史的温度,瞬间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
叙事结构方面,《烽火弦歌》条理分明、层层深入。以时间为轴线,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紧密串联。从大田集美学村的被迫迁徙,到师生们于困境中的顽强坚守,再到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每一个环节都严丝合缝,使观众犹如亲身经历了那段烽火岁月。对人物的刻画细腻至极,勇敢无畏的校长、敬业奉献的老师以及朝气蓬勃的学生,他们的形象鲜活而立体,令人由衷敬佩。
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深邃且意义重大。其以烽火岁月中的教育为核心,深刻展现了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下,教育所承载的无尽希望与强大力量。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教育绝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坚守。师生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凭借知识武装自己,为国家的未来默默积蓄力量。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无疑是对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
大田集美学村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见证,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这部纪录片增添了更多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它不仅展现了教育在战争年代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在艰难环境中坚持教育的不易和伟大。
总之,《烽火弦歌》是一部极具感染力与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它凭借精彩的画面、动人的故事以及深刻的主题,为我们奏响了一曲历史的壮丽乐章。让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汲取前行的强大力量,深刻认识到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人性中那些美好的品质在困境中的熠熠生辉。
故事背后的讲述
——纪录片《烽火弦歌》观后感
在陈嘉庚诞辰150周年之际,校主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抗战时期在大田坚持办学故事的电视纪录片《烽火弦歌》,在东南卫视、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海峡卫视热播,有着特殊而非凡的意义。
电视纪录片《烽火弦歌》,以三个关键人物作为讲述者,结构着三集90分钟故事,他们分别是“大田第二集学村”的校董陈村牧孙子陈呈、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校长陈维风外孙女陈晓雯、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任镜波。他们以崇敬之心去追忆着嘉庚家国情怀,弘扬着嘉庚精神。他们与摄制组,一路奔波,特别是90岁高龄的任镜波老先生在镜头下的蹒跚步履,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印象。作为大田人,作为长期关注“大田第二集学村”的新闻记者、作为纪录片的参与者,我对与“大田第二集学村”血肉相连的三位讲述者心怀感恩与感激之情,陈呈、陈晓雯是为“大田第二集学村”倾注了心血的教师后代,任镜波是长期为这片土地奉献出挚诚之爱的尊敬长者。在镜头里,他们和蔼、慈爱,如是远离异乡归来的乡亲,如是家人,如是亲密的长辈、挚友。
在“大田第二集学村”旧址,志愿者们深情讲述着抗战期间,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三所职业学校内迁大田,从沿海到山区,在条件极其困苦的环境下,走出了一条沧桑而辉煌的抗战八年办学道路,谱写了鲜活而悲壮的办学之歌。特别是陈维风接受校主召唤,告别爱妻,从广东汕尾,肩挑着5岁女儿,步行22天,走到闽中大田;万吨远洋船长俞文农放弃海外高薪,毅然到偏僻的山区大田任教;大田玉田村民腾出43座祖房、老屋,大田开明乡绅集资捐款捐粮,支持办学;八年抗战办学,玉田村民与职校师生之间,在共融共存一片土地上,建立深厚情谊。感人的故事,质朴的师德师风,构成了嘉庚精神的一部分,筑成了一座令人景仰的丰碑。来此参观者,无论是干部、在校师生、专家学者,无不为之动容、眼含泪花,无不感到这片土地之厚重,视为遗存下来的非常难得文化瑰宝,是这座县城的灵魂。
为什么要拍摄《烽火弦歌》这部作品?一是随着对“大田第二集学村”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建设启动,以及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从北京,到省到市,所有的参与者被这里八年抗战办学、艰苦办学的故事感动,以影视的方式呈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众人所盼。二正如本纪录片黄敏导演创作手记所感:“而我,也在一次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补上了嘉庚弟子该补的一堂课。”是的,得补上这一课,要记住他们,嘉庚及其弟子们奔波大田,艰辛八年,严谨治学,为新中国乃至全世界海洋人才的培养,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三是传承弘扬好嘉庚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第二集美学村”这张金质名片,将进一步提升着大田文化影响力,展示着大田新形象。
世间事,从来都是说得容易做来难。黄敏导演的《烽火弦歌》摄制组,往返大田、厦门等地,采访当事人,查找档案,论证史实,可以说,千里万里,风尘仆仆,以有力的历史资料和纪录片导演追求艺术的真实和职业操守,见证历史,论证过去,让“大田第二集学村”有了许多新发现,找到了许多新答案,让“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拥有了更高的历史地位,打开了更加宏大的文化视野。拿出来的脚本,无数次召开座谈会,征求大田本土的研究人员意见、建议,于细微、于每个故事情节,一丝不苟,不厌其烦。拍摄组,除了在大田、集美、永安等地奔波,还远赴青岛、上海、新加坡,联系在台湾、香港等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师生后裔,一点点线索、一丝丝希望,都锲而不舍、不曾放弃地追寻着,去获得80多年前,发生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更多有力的证据和鲜活的故事。
“那是你深爱的土地,深爱的母亲,深爱的山河,深爱的乡音。”一曲由黄敏导演作词的纪录片主题曲《弦歌依旧》,打动了多少网友,线上线下好评如潮,唱红了大田的大街小巷,唱响了大田的山山水水了。一年多的执着和艰辛付出,内敛沉稳、安静美丽的黄敏导演及其摄制组团队,奉献出了一部精彩的纪录片作品,看后令人动容落泪,令人深受教育,令人深切缅怀,摄制组以他们的艺术才华和汗水付出,在365个晨起与星夜里,为“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贡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力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老师为纪录片题写片名,省、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以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领导,始终关心着纪录片摄制进展,认真审片,恳诚提出宝贵意见。一部作品,得以这么多人的眷顾关怀,给“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温暖力量和强劲动力,激励着大田人民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1937年,我未出生。历史确是真实地发生、上演。1937年10月,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日本海军陆战队强行登陆金门,与金门一水之隔的厦门成为东海沿海的最前线。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处在敌人炮火威胁之下,美丽的集美学村已放不下平静的书桌……
民族至暗,国家危难!
《烽火弦歌》三集纪录片,“播迁大田”“诚毅之光”“不负中华”。每个镜头的剪辑特写,都贯穿辐射出华侨领袖校主陈嘉庚的大教育家精神,坚持办校,立德树人!为国家的尊严为民族的独立培养人才。
纪录片第二集“诚毅之光”镜头拉开:红白色相间的一艘轮船在大海上劈波斩浪,船体边上印写着:“2024年4月,雪龙号第四十次完成南极科考返航抵达青岛。”多么壮观的场面,多么振奋人心,令国人骄傲自豪的航海伟业!
镜头的转换,字幕回到了历史,回到了1940年夏天:“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不安……教师出现减员,师资力量奇缺……校主陈嘉庚再号召‘希望富有航海经验的校友,回母校任职。’”“我培养你们不是能够上英国的船,而是上我们中国籍船……。”拳拳之心,谆谆教导的语言感动了集美职校水产科高材生陈维风。当他接到校主陈嘉庚的电报,读到电报里的四个字:“勿忘母校!”的时候,忍痛辞别了病榻上的爱妻,翻山越岭,艰难跋涉了22天,从广东徒步至大田。他和同事们在大田为战后中国培养了300多名航海专业人才,创造了抗战时期,世界航海教育的一个奇迹!
立德树人,师者之光。
家之上,是国;个人之上,是民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舍小家为国家,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烽火弦歌》第三集“不负中华”,集美校友林志群回忆:校主陈嘉庚把祖国亲昵地称为“母亲”,号召集美职校的学生要像爱护慈母那样保护祖国,有枝才有花……把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植根于集美职校师生的内心里,用言行践行大教育家的精神,做一个胸怀“国之大者”,这个民族需要什么,我就办什么。不希望集美职校的学生将来对他报答什么,而是不能做国家的寄生虫(害虫),要报效祖国。这是校主陈嘉庚对青年人的希望。
树人需百年,美哉教泽长。
历史回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学生是将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
把爱国主义的精神,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现实,认真仔细地翻阅古今爱国教育故事。立德树人,师者之光!
纵观古今,岳飞精忠报国的信念,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为国雪耻洒热血的徐特立,回国造科技的钱学森……举凡成大事业的伟人,莫不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动力,他们面对艰难险阻,无怨无悔地奋斗甚至牺牲生命,就是为了祖国的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