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实践 建构中国自主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

发布时间:2024-10-23 10:59  浏览量:20

作者:孙小涵 王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落地走实,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关系愈发紧密。这些新形势对于准确认知国际形势、精准制定国际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区域国别学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对世界各国各地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致力于建构关照古今、融通中外的自主知识体系,为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发挥应然贡献。

区域国别学是一门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的交叉学科。这种学科特性显然打通了原来分属于各独立学科的知识领域,因而区域国别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就是要系统探究不同区域和国别的历史与现状,揭示蕴含其中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形成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为我国正确研判外部形势提供理论支撑。其中关键在于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已经高屋建瓴地作出指示。他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更是时代赋予区域国别研究人员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要挑起这份重担,就必须回答何以必要、何以可为、如何推进这三个基本问题,方能实现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基础推动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进一步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一、建构中国自主区域国别学

知识体系何以必要

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有别于美西方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不以殖民扩张为目的,旨在正确认知外部世界和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从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演进来看,大航海时代之后欧洲开始兴起区域国别研究,主要服务于少数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催生了美国主导的区域国别研究,主要服务于美西方的霸权争夺。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长期由西方主导的区域国别研究越来越难以适应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区域国别学注重“内修外炼”,对内旨在深化中国对世界和区域国别的客观认知,对外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全球治理体系完善提供公共产品,因而必将为世界范围的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注入新的理论活力。新时代的中国区域国别学要彰显中国气派和大国担当,展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立己达人的学术气象,为人类的区域国别知识进步贡献更多智慧。

建构中国自主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是破除西方理论枷锁的必然和应然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样的论断对于建构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同样适用。自西学东渐以来,一代代中国学人不断尝试构建中国化的理论、道路与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20世纪60年代,我国政府部门和部分高校设立了一批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与各国的交往不断加深,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新时代,我国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日益成为重要的全球事务参与者。理论的借鉴与创新已经深刻融入中国学科发展脉络,构建中国化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大势所向。立足中国立场,解决中国关切,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才能真正形成原创性的知识体系。用西方理论模型和知识体系来解释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显然无法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决策需要。因而,我们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进而展现世界知识体系建构发展大进程、大历史之中的“中国担当”。

二、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

何以可为

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引领未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建构中国自主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必须要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这是我们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的关键,从而才可以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洞察世界大势、立于时代潮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深入剖析世界大变局,明确指出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三个不会改变”深刻揭示了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大方向大脉络。国际力量对比朝着世界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国际关系朝着更加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朝着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向发展,人类越来越成为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应以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己任,开辟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实践新境界,塑造我国和世界关系新格局,把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提升到新高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

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也需要充分汲取中华文明的深厚养分。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提供了扎实的历史根基。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都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发展的,而且在持续推陈出新中维系着中国古代制度文明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融合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更为建构中国自主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上推进区域国别学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构建

中国自主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

区域国别学作为大国之学,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又要加强实践运用;同时要突破西方学界倡导的学术有专攻的传统理念,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倡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构建中国自主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需要重视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也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故而迫切需要我们坚持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自主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自主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理论是先验性的,是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得出的知识,这是构建知识体系的根基。而实践是经验性的,通过观察和调研获得第一手材料,这是构建知识体系的砖瓦。理论与实践之间是一种互为关系,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理论要在实践中做检验,而实践也必须以理论为支撑。毛泽东以《实践论》思想为指导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用“白猫黑猫”思维实现了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中国建设的历史说明,区域国别学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寻找规律,在法则中探求真理,在真谛中建构理论,最终形成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这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理论结合实践,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贡献区域国别学学科力量,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解决全人类共同挑战而贡献中国方案。

结 语

“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多次强调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明确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方案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新时代下的区域国别研究人员应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从理论范式、路径选择、指标体系等多角度多层次,更加坚定自觉地建构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坚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把建构中国自主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不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为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不断丰富理论内涵、拓展理论视野,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最终实现中国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自我更新和发展完善。(作者孙小涵系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全球南方研究院研究员;通讯作者王战系天津大学全球南方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法语文学翻译与研究”[20&ZD292]阶段性成果)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