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西安锚定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发布时间:2024-10-13 02:01  浏览量:2


近期,西安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大事喜事接踵而至。中美旅游高层对话签约项目,长安灯会即将在洛杉矶闪耀登场。国庆假期,西安更是强势挤身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列。


上月,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完美闭幕,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璀璨落幕,还有央视《2024 中秋诗会》的举办,再次让西安的文化底蕴和诗意氛围火爆出圈。

西安,这座世界人文古都,在新时代浪潮中,不断创新,阔步前行,在包容中绽放独特的光彩,以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为八方来客带来惊喜与感动。

10月11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发布文章《城市发展始终与历史文化共生共荣——西安锚定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聚焦西安持续加强文脉传承,文艺创作新潮涌动,文化旅游出圈长红,对外交流方兴未艾,古都持续“上新”,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经济参考报》版面图


汉唐气象,活力今朝,千载风华,一城尽收。这里,是古之长安,今之西安。

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西安“不出所料”再度跻身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列,而品读古都的方式也愈发多元。身着华服流连于灯火街巷,跟着草根乐队一起摇摆,在一座座博物馆里“看见”秦月汉关……“从不同角度‘打开’西安,你会读到一本厚重的人文史书。”长假结束临别时,来自武汉的游客张莹在朋友圈里如此写道。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西安提出“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的目标。坚持守正创新、厚植文化沃土,西安持续加强文脉传承,文艺创作新潮涌动,文化旅游出圈长红,对外交流方兴未艾。古都持续“上新”,一座人文之都正在加速崛起。


文韵悠长 贯通古今

长安是什么样的?古人曾以诗词描摹。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是长安城的恢宏;“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是长安城的气魄;“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是长安城的魅力。

千百年后,今人吟诵着经典,亦能从青砖黛瓦、古楼高墙中触摸长安城的风骚。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西安市登记在册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24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8处,各级各类博物馆159座。

不只是在博物馆。在西安,文物多如繁星、散落全城:市中心的明代钟鼓楼,朝迎日出,暮送夕阳;大雁塔、小雁塔,遥遥相对,雄伟端庄;兵马俑与华清宫千年相伴,金戈铁马与风花雪月交相辉映……

为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化遗存,《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中明确,西安将在体现文化传承的理念下,保护明清古城(历史城区),以及隋唐长安城遗址区、周秦汉都城遗址区、秦汉栎阳城遗址区、西汉帝陵遗址区、骊山—秦陵遗址区和城南川塬郊野文化区,打造贯通古今的世界人文之都。

久久为功,这张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出西安火车站北望,根据考古实证和历史记载复建的唐大明宫丹凤门巍然矗立。有“千宫之宫”之称、占地3.5平方公里的唐大明宫,是明清故宫的四倍有余。眼下,这里已成为国家遗址公园,文物、森林、遗址完美融合,是游客的休闲胜地和城市的中央公园。


“来到这里,你会走李白走过的路、闻白居易闻过的花香。”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副主任颜可说,在坚持文物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遗址区做了48个古建筑的数字化复原,并结合各类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古今一脉,文韵悠长。在西安,历史文化从不是书本中冰冷的存在,而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城市建设共生共荣。

登上西安城墙,一副VR眼镜便能让游客从“高空”俯览古城;一场灯光数字投影,就让“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再现眼前;

丰富的文化宝库,是无与伦比的独特标识,也是文化创新的坚强基石。

国潮风起,文创出圈。以“丑萌”的表情和神态迅速“出圈”的大雁塔“塔宝”,以肉夹馍为造型设计制作而成的“绒馍馍”,将兵马俑打造成潮流玩偶的“壹秦”公仔,现身中国-中亚峰会,还有可以带在“戴”在手上的诗词长安手串……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IP,正通过可观、可感、可体验的文创产品与世界分享陕西。

▲图源:西安发布

“文化遗产不只是厚重、肃穆的,也可以是萌萌的、有生活气息的。”文创品牌“塔宝”主理人邹晨说。将矗立千年的大雁塔化身为带有表情的毛绒制品,“塔宝”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文旅融合 新潮出圈

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人声鼎沸,十多场唐文化演艺轮番登场,盛唐繁华尽现眼前;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秋景宜人,“李白”“唐僧”与游客相互致意;《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里,实景、演员与数字技术共同呈现一场穿越大唐的探案之旅,成为新晋“顶流”……

“跟着剧中人物一起回到唐朝去探案,一切就像真的一样!”作为同名电视剧的粉丝,来自山东的游客苏先生终于“打卡”了期待已久的《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置身灯火辉煌、人群熙攘的场景,就明白那些气势恢宏的唐诗从何而来。”

融合热门影视IP、历史文化、国潮文化与先进的全感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今年年初在西安运营后迅速火爆,年内将在全国25个城市落地。

“西安既是满城文化的千年古都,又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选择与西安的公司合作,并将首店放在西安,正是希望借助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数字文旅项目的最大效能。”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航说。

在数字科技赋能下,从剧场、景区到街区,新场景、新玩法、新体验接连涌现,突破历史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抵游客内心。

承载周秦汉唐悠悠文脉,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西安文旅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前不久,西安提出培育打造XR产业链,将在打造XR终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应用示范基地的同时,建立文化文物资源授权开放机制,推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XR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开拓文旅融合的新赛道。


文艺求变 精品迭出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再到灿若星河的唐诗名篇,文艺的种子在三秦大地历经千年已然亭亭如盖。近年来,在这片热土之上,文艺更以丰富的面貌展现时代活力:小说《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获得茅盾文学奖;影视作品《红高粱》《老井》《装台》让西部的故事闪耀银幕;话剧《麻醉师》《柳青》《主角》斩获文华大奖并在全国巡演;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火爆出圈,将诗意古都完美呈现……

一部部作品之外,文艺的气息也在这座城市静静流淌。

在西安城墙门洞里,马来西亚游客郭憓恩跟着音符跳跃轻轻摇晃身体,街头民谣乐队的演出让她沉醉。

“一边是古老的城墙,一边是年轻人在歌唱,这样的场景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郭憓恩说,自己对西安之旅的期待原本只是文物古迹,没想到会有这样古老与现代融合的体验,“当历史与现代共同前进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国家将会走得很远。”

在大雁塔脚下,赵季平的《长安别》与《龟兹舞》接续上演,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与普契尼的《今夜无人入睡》曲调悠长。2013年以来,西安交响乐团户外公演每年9月在大雁塔脚下免费演出,成为市民游客的文化盛宴。

“我们希望将交响乐、地域文化和现代传播手段相融合,打破古典音乐与普通观众间的高墙,传递美好感情和向上精神。”西安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周虎翼说。

在游客聚集的大唐不夜城、钟鼓楼广场等地,身着古装的“对诗人”与游客你一言我一语吟咏诗词。西安街头上演的“诗词大会”,从线下火热到线上,成为互联网上的“流量密码”。

“诗与长安相得益彰,这是一份属于古都的浪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研究员崔凯说,“对诗热”成为西安的文化现象,既是人们回望大唐盛世,也是当代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文明互鉴 对话世界

今年6月,在位于西安曲江的大唐芙蓉园内,鼓声阵阵,丝竹声声。一场融合西安鼓乐、仿唐乐舞的大型唐代宫廷燕乐《鼓》,仿佛打开时光通道,让人们回到气势磅礴的盛唐时代。

观众席上,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法国、埃及等19个国家的百余名在华留学生沉浸观看,如痴如醉。演出结束后,乐师们教留学生辨认笙、箫、中阮、筚篥等古典乐器,现场欢笑不断,其乐融融。

作为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艺形式,西安鼓乐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其结构恢宏、风格雅致的特点,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

“中国的古典音乐有气势、很动听,很多乐器我们是第一次看到。”泰国留学生陈懿明说,尽管大家来自不同国家,但文化却为彼此架起了心心相通的桥梁。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日前在西安落下帷幕。比利时影片《紧握的拳头》获得最佳影片,《里斯本丸沉没》获得最佳纪录片……本届电影节共吸引来自136个国家和地区的2065部影片报名参与竞赛单元,邀片国家数量、影片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全球800余家主流媒体,也将目光投向本届电影节的举办地。日本共同社、韩联社报道称,西安见证了东西方文明长期的交流互鉴,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繁荣、鼎盛,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物和珍贵的丝路精神。

多家海外媒体盛赞,电影节开幕式展现了生动绚丽的光影画卷,表演跨越了语言、种族与文化界限,传递了中国“和合”文化的理念,彰显了古城西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宽广的国际视野。

“丝路光影始终有不变的坚守,那就是肩负起‘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独特使命。”陕西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石香莉说。

▲图源:大唐不夜城官方


亦诗亦画,亘古亘今

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正将新时代的人文故事讲给世界

唯愿君

常念长忆

常来长安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