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娃塌房?英文没学好,中文也不会了,百万学费竟全打了水漂?

发布时间:2024-10-11 17:21  浏览量:2

选择让孩子转轨进入国际高中的家长,往往是矛盾的。

他们既希望孩子逃离极度内卷的教育,又希望3年百万学费不白花,起码培养出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孩子。

特别是疫情后,大家都做好两手准备,想让孩子“既走得出去,也回得来”,对“具备双语能力”非常重视。

但事实是,国际学校刚开学一个月,抱怨“双语娃”没炼成,患上“双语焦虑”的家长却多了起来~

有家长坦言,万万没想到进了国际学校,娃还是逃不掉补课,还越补越多,不仅英语不行要补,现在连中文也要补……

相较于在传统教育框架下的“机械鸡娃”,国际学校家长面临的双语困境,似乎更让人左右为难。

为什么孩子进了国际学校,期盼中的“语言成就”没达成,反倒落得高不成低不就,中文、英文一个没学利索?

国际学校里的“英语普娃”

竟然那么多

中国家长对于语言学习的环境有一种执念,认为只要把娃丢进纯外语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能融入进去,轻松学好外语……

但小红书上,铺天盖地都是吐槽娃在国际学校英语烂的帖子,击碎了一众老母亲的梦想。

有家长抱怨,娃从体制内转轨进来,上课就像听天书~

好不容易下课了,想去请教下老师,但是老师全是外教,“问问题”本身就是个大问题……

老师讲不通,同学之间总能学习吧,结果发现还是不行。

于是,为了跟上进度,不但孩子拼命学习,老母亲也得跟着一起上,“一人交学费,全家学英语”。

最后,父母们不得不承认,以为读国际学校,每年准备个二十万学费就够了,结果为了这二十万不白花,孩子上课听得懂,还得额外再砸十万去补英文。

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进了国际学校却学不好英语?

可能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这几点:

一、全英文环境的改变

对于刚刚转入国际学校的孩子而言,跟不上全英文授课是很容易出现的现象。即使英语基础不错的孩子,突然面临环境的转变,也会有一段不适应期。

二、固有的中式思维

不少转轨进入国际学校的孩子,在接收到英语时,会本能地在大脑里翻译成中文,需要说英文的时候,他们又会把脑子里的中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英文。这种中英文之间的来回思维切换,让他们很难适应全英文的直输直出。

三、本身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还有些孩子是从公立或者双语学校转轨来的,本身英语基础不够扎实,词汇、语法、写作等方面就存在诸多短板,碰到专业一些的内容,或需要用英文来做作业的时候就捉襟见肘了。

贝赛思的历史课是全英文的,难倒了一众学霸新生

碰到这种情况,家长不用太着急,稳住心态,给孩子一段适应期,坚持做到——

加紧扩大词汇量

每天抽出半小时学习几十个单词,补习几个月后,情况就会改善很多。

进行深度的阅读

国际学校里的阅读,不仅仅是读懂字面意思,而是要读懂一段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大家可以多读一些经典英文期刊或者英文小说,来训练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家长在选择国际学校前期,就对将要面对的环境和挑战有充分的认知。

不要盲目迷信国际教育,也不要轻视它的难度。

进国际学校=放弃中文了?

挣扎在“双语焦虑”中的家长,一头是被娃的英语折磨得焦头烂额,一头却担心在全英文的环境下,中文也退步了。

特别是在一些外籍学校里,在日常活动中也会严格规定学生在校内使用英文交流,如有违规,甚至还会受到惩罚。

再加上此前有上国际学校的明星孩子,在中文朗诵时把字都读错了,引发热议。

所以有些家长会觉得,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基本上等于放弃中文了。

实际上,随着全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国际学校对中文课程是非常重视的。

虽然和体制内学校比起来,国际学校的中文课确实舍弃了一些基础的东西,比如课时没有那么多,每周可能只有4-5节课,比如偏旁、笔画、读音这些细节点的基础功学习没有那么较真,但国际学校依然对学生的中文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国际学校的语文课主要涵盖文学、语言和文化三个方面‌,重在培养学生对中文的理解、运用欣赏能力

在小初阶段,哪怕外籍学校也得按照国内教材来学习语文,还会将小朋友分为母语中文和第二语言中文,分层教学。

上海哈罗为例,从幼儿园到九年级,每周都有3-4节中文课,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行授课,是小朋友的必修课程

学校里会不定期组织各种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习的活动、比赛,包括书法、戏剧、朗诵、各种民俗活动、非遗文化体验等,鼓励学生深入理解汉文学,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比如北京朝阳凯文,会举办“中文文化周”系列主题活动。其中包括图书展、书中人物装扮游行、趣味读书姿势照片,以及小学部小作家作品发布、诗歌表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高中阶段,有些国际学校将中文列为选修课,也有不少IB、A-Level的学校规定,中文是学生必修科目。

比如,上海诺科学校,虽是一所国际学校,但学校向来重视语文学科的教学。诺科A-Level课程的学生,在G1和G2年级,IGCSE中文课是必修课程之一。

相比起传统语文课堂,诺科的语文学习重在挖掘学生们的兴趣点。学生能将《琵琶行》以说唱方式唱出来,也能充当小小编剧给没有结局的故事续上精彩的演绎,甚至还能给《哈姆雷特》来一段灵魂配音。

UWC常熟,这所一年学费三十几万的“IB学校天花板”。在建校之初,就将中文学习列为学校办学三大支柱之首。

学校的所有学生包括外籍学生,无一例外都要修读至少一门中文课。对于IBDP中文母语课程的学生来说,学生需要阅读一本本的文学作品,在两年之内读完13本古今中外的作品,不是一般的泛读,而是相当细致的精读。

还有大量的国际学校,均是如此,中文作为或选修或必修,都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

对于中国的国际学校建设者而言,“中西融合”“中国心、世界眼”这些口号,既是吸引父母的亮点,也是国际教育大势所趋。

选择走国际路线的父母们也不用太过担心。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它的利弊和门槛。

或许孩子的语文基础功没有公立的那么牢固,但国际学校的中文课程是可以满足孩子的日常需求的。

老母亲梦想中的“自信双语娃”

没那么容易养

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是完美的,“既要、又要”是不太现实的。

但偏偏,网上有很多小孩,能面对镜头用英语流利地款款而谈,同时无缝切换母语,一顿输出让老母亲看得无比羡慕。

这样的双语王者小孩又是如何养成的?

说实话,这种孩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家长的提前规划意识

出现英语跟不上问题的,多数是在高中阶段转轨的孩子。他们此前长期在体制内刷题,习惯了固有的应试思维,突然切换到听说读写都要灵活运用英文的环境,难免遭遇成绩“山体滑坡”。

但有些家长非常有意识,孩子还在低龄阶段就已经明确了要读国际学校,将来留学出国,将孩子的进阶路线都规划好了,等到要读国际高中就水到渠成,不会出现不适应的问题。

此前,我和我们的国际教育规划师小杨聊过,她也曾分享了一张升学规划表,中心思想就是“从上往下推”,如果孩子目标国际高中的,家长要尽早从低龄阶段就着手准备起来。

以上海公办学校国际部为例,小杨老师分享的PPT👇

还有些家长,虽然还没有确认方向,但很肯定一点,语言学习必须从小抓起,小托福、雅思都是早早考出分,做好两手准备。

对于中考前后才决定冲击国际高中的家庭而言,家长们在选择国际学校时,就一定要对将来孩子就读后将要面对的环境、挑战、学习模式、校园氛围等,事先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孩子做好沟通和足够的心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