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身体聊聊茶——茶的高维认知

发布时间:2024-10-09 05:56  浏览量:2

以人为本,专注茶汤,尊重、遵从自己的生命感知,和身体聊聊茶。是喝茶最基础的认知,是打开茶的最简单方式,确也是喝茶最难抵达的最高境界,是关于茶的高维认知。

一维是一条无限长的线,只有长度。二维是一个平面,是由长度和宽度(或部分曲线)组成面积。三维是二维加上高度组成体积。四维是指关于物体在时间线上的转移。

如果关于人、事、物的认知所参考的“因素”用“维度”来表达,那么对一杯茶、一个“茶壶里的拼配”方法、一个茶叶企业…的认知,每增加一个思考的因素就是增加了一个认知维度。对于喝茶而言,只论或者唯“内含物”、“数据”、“科学实验”的“标准化”判断,认知维度就少了,这样的认知就可以说是“低维度认知”:茶是人喝的,人喝的是茶汤,所谓“内含物”、“数据”、“科学实验”的“标的物”不是人喝的这杯茶汤,得出结论的载体也不是喝茶的人的生命体。两套不同主、客体和载体的认知模型彼此是没有关联关系的。

喝茶,和茶的行业管理、行业规则、行业检测,和茶的学科知识、学科研究等也不是一回事。喝茶按照或者关心以上内容,就好比买手机关心手机的行业管理规则、手机检测规则、手机学科知识、手机学科研究一样,是滑稽可笑的。茶行业的管理者和茶学科的研究者们、茶的院士、博士、教授们应该也没有让大家按照行业管理规则或学科知识、学科研究去买茶喝茶。

茶的性气味是人体对茶的合象,人不同象有别。

《道德经》上有“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的话,和身体聊聊茶就是“为腹不为目”:茶是喝的,不是看的。山场、树种、海拔、产地、工艺、农残、传承人、非遗、品牌、星级金奖,以及什么“300年老字号”、“四味古法、六堡世家”,诸如此类,如此这般,其最终的呈现是什么?还不是茶汤吗?

“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 茶汤也者,其为茶之本欤?

卖茶的应该卖“茶汤”,买茶的应该买“茶汤”!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

人、器、水、时间、地点和茶汤是正相关关系。

毫无疑问,数据化、标准化是当下社会的主流认知。但是选茶喝茶与选材吃饭一样,独独不能数据论,不能标准化。因为,喝茶的生命个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数据化标准化的。前面已经说了:买茶喝茶犹如买手机用手机,不要关心行业规则、学科知识、学术研究,以及相关的数据和标准,那些不是给喝茶的人准备的,喝茶就要专注茶汤和身体聊聊茶。

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放飞的心神,从“宁信度无自信”的实验室、大数据、学科知识,从股市、夜市、小姐姐的直播间...叫回来。和身体聊聊茶是“求其放心”的自我救赎,是内求、是“求诸己”、是“心外无物”的哲学智慧,是摒弃《郑人买履》“宁信度无自信”的高维认知,是人人本自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标准”、“数据”是执着妄想。懂得了和身体聊聊茶,就回归了自知自信的中国文化传统,就开启了文化自信的大门。

和身体聊聊茶,是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整体恒动”的视角抓本找源的高维认知。是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看待和思考茶的立体思维、多元思维;也是动态地综合相关信息的全息思维。《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20世纪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在语言边界之内的,全部属于科学。而在语言边界之外的,则属于艺术、宗教和生活。古今中外的圣贤哲人都清楚的认知到:凡是可以数据化的,可以实验检验的,是“器”的范畴,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范畴。喝茶,是生活,是“道”的范畴,在“语言的边界之外”。

广生祥四味六堡茶淘宝/微信/抖音店铺产品详情页里面的“茶壶里的拼配”方法,是思维模型,提供的是定性和推论的依据,而非标准化的物质的模型或公式,实际的拼配方法应该有N种(N趋于无穷多)。不考虑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是低维认知的做法;根据喝茶的人的实际情况、综合各个茶品的具体性状、喝茶这个当下的天地自然情况而确定具体的搭配和“君臣佐使”的份量比例,是考虑了多个、多种因素的全息思维方式,是高维认知的做法。

读经典,特别是中国的根源性经典,是培养茶的高维认知的最优捷径。如《诗经》《易经》《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庄子》《六祖坛经》《传习录》《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

标签: 高维 喝茶 茶汤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