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郑州篇

发布时间:2024-10-01 15:45  浏览量:2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通讯员 张温良 常春杨/文 刘栓阳/ 图

发展的轨迹记录奋斗的足印,岁月的年轮镌刻历史的荣光。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具茨山下,溱洧河畔。这里是黄帝故里、郑韩故城——河南新郑,一片文化厚土、发展热土。

厚文——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立足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新郑市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历史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连年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文化论坛,新郑已成为“全球华人的拜祖圣地、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

强工——坚持“项目为王”、强化“链式思维”,新郑市重塑以现代食品、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求进——前不久,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发布,新郑再进位、位列第36。在全国百强县(市)诸多榜单中,新郑连年排位河南前列,是全省经营主体数量、金融机构数量、高校数量最多的县(市),也是郑州市建成区面积最大、唯一常住人口破百万的县级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70亿元,离“过百超千”目标渐行渐近,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续11年居全省首位。

逐强——按照“融入大郑州、建设新故里、冲进三十强”发展思路,新郑市着力打造以黄帝文化和郑韩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传承区、全省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临空名市,努力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多作贡献”。

从历史深处走来,以“古”闻名的新郑,奋力谱写以“新”出彩的绚丽篇章。

文脉赓续承古启今

新郑,一个文化味十足的地方,一座被亿万炎黄子孙称之为“家”的城市。

“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走进新郑,仿佛在穿越历史时空。这里的山,是始祖之山;这里的水,是溱水洧水;这里的风,是诗经郑风。黄帝故里园区、裴李岗、郑国车马坑、郑韩故城、白居易故里文化园、欧阳文忠公园、南街古巷……一处处遗址,一条条街道,一个个地标,诉说历史灿烂,彰显人文之盛。

文明绵延,在兹尤盛。8000多年裴李岗文化、5000多年黄帝文化、2700多年郑韩文化以及神秘的具茨山岩画文化……在这里,至今仍保留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赓续并见证生生不息的文明。

——寻根中原,拜祖新郑。

“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新郑是轩辕黄帝出生、建都、立业之地。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5000多年前,轩辕黄帝率领先民初辟鸿蒙、统合九州,播谷植桑、创文演历,兴医定律、造车制衣,肇始中华文明,丰植民族根魂。

“三月三,拜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肇始春秋、绵延至今。回“老家河南”、赴“心灵之约”,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踏春而来,绘就一幅宏大的华夏儿女归宗图景。

从寻根门到轩辕殿黄帝像,500米“豫”见5000年。规划提升后的黄帝故里园区成了“网红打卡地”,整个园区形成规制严谨的礼仪空间,凸显拜祖氛围、彰显黄帝文化。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人这一辈子,一定要来一趟黄帝故里拜祖。”……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黄帝故里,寻根问祖、感知文明、滋养精神。

——文脉不断,弦歌不辍。

摊开新郑地图,黄水河(古溱水)与双洎河(古洧水)交汇,在地图上画出一副峥嵘的牛角,民间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这座蔚为壮观的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郑韩故城,是世界范围同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

自春秋时期郑国迁都到此,新郑不改其名,2700多年城址不移、文脉不断、人脉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撤县设市三十载。

悠久的历史为新郑留下了遍地的古迹,文物遗存之丰富、品级之高世所罕见,被誉为“露天的博物馆”。莲鹤方壶、青铜编钟等国之重宝均出土于此。新郑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唐户遗址、胡庄墓地、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郑韩故城遗址分年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溱与洧,方涣涣兮。”“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被誉为“东方最浪漫的爱情诗”的21篇《诗经·郑风》,至今仍在溱洧河畔回荡。作为“中华诗词之乡”,新郑市常态化举办白居易诗歌文化季、欧阳修经典诵读、中秋诗会以及“溱洧欢歌”“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传承经典、弘扬文化。

——文旅融合,出新出彩。

在这片文化厚土之上,恢宏历史今犹在,文旅融合起新潮。新郑市充分发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品牌建设,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遗产“活起来”。大力实施生态保遗项目,郑韩故城东北角城墙遗址公园、大吴楼手工作坊遗址公园、李家楼郑公大墓遗址公园、裴度公园、后端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一批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项目使文化遗产资源有尊严地展示出来、鲜活起来,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保护修缮提升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北城门遗址博物馆、新郑考院等古迹遗址,建设各类文博场馆10余座,高水准做好黄帝文化纪念馆、中华姓氏馆展陈,为郑州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塑造“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提供有力支撑。

文旅业态“潮起来”。中国演艺第一品牌宋城演艺在中原地区的首个项目——黄帝千古情文化旅游景区坐落新郑,利用先进声、光、电科技手段实景演出的《黄帝千古情》向世人展示黄帝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东门东里创意园、“颜酷206”元宇宙国际商旅主题园等特色商业街区,构建更加广阔泛在的文商旅新空间。

承古启今,古今辉映。在新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并蓄,历史传承与创意转化相得益彰。

产业发展袭古盈新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新村镇裴李岗村村西的高台上,裴李岗遗址的发掘打开了近万年前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奥秘,先民在此制陶器、做仓廪、巧酿酒、精研谷;郑韩故城东城东部大吴楼村,发掘出春秋战国时期铸铜作坊遗址,古人于此铸造青铜礼器、兵器、生产工具和钱币……

承袭创新基因,弘扬工匠精神,如今的新郑依旧把制造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产业兴,则县域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新郑市重点发展现代食品、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发力延链补链强链升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拼出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新图景。

——链领“新食尚”。

“新郑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这里的不少食品企业由闽商投资创办,所以我们也来了。”友臣集团总裁游晓文坦言。

总投资20亿元的友臣健康食品产业园项目是新郑市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代表,已完成土地招拍挂,开工在即。该项目专业生产“中西式糕点、面点、饼类”等一系列中高端产品,并以其行业地位带动和整合新郑市现有食品产业提质升级,助力新郑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烘焙产业集群。

民以食为天,食品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食在新郑,味在新郑。”现代食品产业挺起“新郑力量”。

人人利、闽盛食品的“一块面包”抢占发展风口,好想你的“一颗红枣”演绎“新质之变”,白象食品的“一碗面”散发“国货之光”,烹小鲜的“一袋料包”闯出细分赛道里的大市场……

方便食品、枣制品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25%,复合调味品在全国也占据“一席之地”。新郑市通过持续招大引强,培育各类食品企业213家,规上食品企业50家,初步形成了以中储粮、天康宏展、白象、好想你、达利食品、光明乳业、雪花啤酒为龙头,以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饮料制造、调味品制造为支撑,以植物油、保健食品为补充的食品工业体系。

现代食品产业集群是全省重点培育发展的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作为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新郑市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传统食品向药食同源健康食品、功能休闲食品、预制食品等领域迭代升级、换道领跑,凭“食”力圈粉、“链”强“舌尖经济”。

——链出“千金方”。

“全国水针看河南,河南水针看新郑。”新郑是全国最大的医用水针剂生产基地,全国市场份额30%的水针剂产于此。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郑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遂成药业年销售收入超11亿元,保持每年收入占比7%以上的研发投入,产品包括水针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膏剂等19个剂型200多个品种,其中水针剂年生产能力达20多亿支,占到了全国市场规模的15%—20%。

“我们跟郑州航空港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医药企业长期合作,并联合全国相关生物医药上下游研发机构、高校和企业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每年有不少新药新品上市。”遂成药业副总经理周劲松说。

生物医药产业是临空偏好型产业。目前,新郑集聚生物医药生产企业41家,拥有遂成药业、润弘制药、卓峰制药、韩都药业等规模以上企业9家。

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新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大支持遂成药业、润弘制药等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化学创新药、高端仿制药;推动灵佑药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提升中药制剂产品产能;依托不饱和产能,积极对接国内知名药企,全力争取引入新产能;鼓励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健康服务、新型医疗器械等行业,加快对接伟林恒昌、赛隽生物等企业项目落地,开建浩正医疗产业园……把新郑生物医药产业“小集群”融入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大集群”,实现集群互动、协同发展。

做强产业链、优化生态链、提升创新链,新郑着力“链”出生物医药“千金方”。

——链上新“智造”。

从“制造”到“智造”,一字之差,却是产业能级和发展水平的跃迁。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新郑市积极培育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已集聚恒天铜业、运达造纸设备、莱茵汽车、恒天特种电缆等装备制造规上企业46家,越来越多的“新郑智造”展露锋芒。

“所当乘者势也”。河南省提出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7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郑州发力建设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郑顺势而为,融郑融港,互联互动,更多智造产业“链”起来。

宁德时代的全资子公司先阳新能源来了,在新郑注册成立了新公司,专注于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三大核心业务板块。签约落地杭州亚太集团汽灵灵汽配、浙江国盛汽车紧固件等项目,威博达汽车智能制造项目提速建设……“整车在港区、配套在新郑”的产业格局在加快形成。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提升制造业层级的关键。新郑市利用郑州航空港区富士康、超聚变、惠科、华锐光电等龙头企业的聚集优势,围绕“龙头带动、芯屏联动、集群配套、链式延伸”的思路,招引落地华思光电、锐杰微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0余个。

推动“制造强市”,新郑久久为功。先后设立2期共3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建成河南省首家先进制造业专业污水处理厂,有效破解先进制造企业落地瓶颈。

“链式”布局,智能制造赛道正在跑出新郑速度。

——链融各要素。

产业“链”起来,物流“联”起来。新郑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落地建设普洛斯物流、传化物流、深国际物流等项目,推进薛店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形成与郑州航空港区国际物流的功能互补。

产业发展离不开载体平台。按照“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理念,新郑市布局建设薛店电子信息产业园、大应急产业园、现代食品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和稷工业控制系统智能制造产业园、佳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10余个专业园区,为企业量身定制标准化厂房,实现拎包入驻、快速投产。

“小节点”渐成发展“大支点”。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新郑“有一套”——节点工作法。今年以来,新郑市积极探索“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节点化、节点工作责任化”,搭建“新正督”节点工作平台,梳理全市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和重大事项,从立项备案到竣工投产,全流程全要素科学细化为时间节点任务督办,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推动形成更多实际投资量和实物工作量。

“校地企”合作,“产教才”融合。新郑域内集聚25所大中专院校,近30万在校师生。新郑市充分发挥高校密集、人才富集这一资源优势,聚焦主导产业,持续深化拓展校地、校企合作,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着力打造全省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

产业发展,袭古盈新;黄帝故里,临空腾飞。

幸福之城近悦远来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一个地域空间,更是人的空间,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

“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郑让发展更具“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傍晚时分,家住新郑市凤台苑社区的居民吃过晚饭,对窗而立,看着秀美雅致的洧水公园,望着不远处历史风貌区泛起的璀璨灯光,心情不由愉悦起来。

今昔对比、忧乐之间,群众表情与城市之变紧紧相连。坐拥地利之势、背依山水之幽、内彰人文之胜、夯实发展之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在郑韩大地顺势崛起。

——宜居更宜人。

幸福就在绿水青山间。一条条生态水系增添满城灵动,一道道绿色屏障赋予满城生机。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郑以绿为底色,结合文化特色,把生态建设融入城乡提质,实施全域生态治理和城市景观建设,建成区先后建设了郑风苑、轩辕湖公园等各类公园游园共81处,县级以上道路廊道建设全覆盖,绿地率达到39.85%,绿化覆盖率达到41.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99平方米,浸绿染碧一城秀,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路网纵横阡陌、四通八达,老旧小区“忧居”变“优居”,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构建一刻钟医疗服务圈、便民服务圈,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完善智慧城市运行体系……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新郑每年拿出八成财力改善民生,切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宜业创未来。

选一城生活,中意的是宜居的“软环境”;择一城发展,考量的是宜业的“硬条件”。

“这里不光有天时地利,更有人和。营商环境好,企业少烦恼,一年一个台阶上。”河南闽盛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旺生对企业在新郑的发展充满信心。

作为闽商,廖旺生还有一个身份:新郑市招商大使,“我有责任带动更多老乡一起投资新郑。”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新郑持续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兴商的浓厚氛围,全力打造“郑如意”营商环境品牌。

实施“一网、一窗、一次”综合受理,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叫响“始于需求、终于满意,小新帮办、办事不难”服务品牌;2478项审批事项全部引进政务服务大厅,“马上办”事项1800余项,跨部门联办“一件事”事项97个,263项事项“跨省通办”,企业开办零跑腿、零费用、半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最多41个工作日;在全省率先开发建设公共资源交易“莲鹤”不见面开标大厅,积极推行“标准地”出让,首创“开工手续”双承诺机制,助力企业“拿地即开工”;在省内县市率先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企业家恳谈日”“25天企业宁静日”制度,设立产业母基金和专项基金,“键对键”“面对面”用心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目前,新郑市有经营主体14.6万家,数量为全省各县(市)之最。

——宜游显魅力。

金秋时节,新郑的枣儿红了。2024中华枣乡风情游暨第二十二届好想你红枣文化季如火如荼开展,游人徜徉枣乡,游玩体验、挥杆打枣,笑语盈盈。

爱上一座城,从Citywalk开始。9月份,新郑各大院校迎来开学季。9月27日晚,黄帝故里园区,新郑市2024迎高校新生欢迎晚会暨“新生游新郑”活动启动,通过为大学生提供规划旅游线路、政府收费景区免费开放、定制公交、网络预订门票等优惠措施,吸引大学新生走出校园,感受新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充满活力的城市面貌。

新郑,大有逛头儿。拥有A级景区7家,其中4A级景区2家、3A级3家、2A级2家;培育和发展龙湖镇泰山村等乡村旅游特色村6个,“文商旅”“农文旅”融合发展、串珠成链。打造“游新郑·知中国”研学之旅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及史前探源—文物主题、郑韩光华—古都主题、先贤遗韵—诗词主题、新郑拾光—非遗主题4条文物考古研学游径,探寻文明起源、追寻文物古迹、感受历史变迁。

宜居、宜业、宜游。三宜之城,近悦远来。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时间的书页次第掀开,发展的篇章接续更新。

今日之新郑,一头连着深厚悠远的历史,一头通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奋进在向前的时光里,黄帝故里,焕新出彩。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