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到多元 从“另类”到被欣赏 衣着映射审美变迁

发布时间:2024-09-30 08:00  浏览量:2

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50后”母亲与“70后”女儿的穿衣风格截然不同

从单一到多元 从“另类”到被欣赏 衣着映射审美变迁

1966年16岁的覃爱姣进京参加活动时留影。

上世纪80年代参加活动的覃爱姣(右)穿着红裙,佩戴胸针、大耳环。

1985年黄芳穿戴着父亲到广州出差时买的新潮蛤蟆镜、乔其纱上衣和牛仔裤。

1991年黄芳在上海留影,黑腰带是当时的时尚单品。

2014年上海南京路,黄芳拍下覃爱姣开怀大笑的瞬间。

2024年年过七旬的覃爱姣依然身姿挺拔、气质优雅。 本报记者 黄敬敏 摄

开栏语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朴素简单,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最能真切感受到生活在变化,时代在发展;路宽了,楼高了,上学就医方便了,走出家门就有公园……家门口的一景一物,都雕刻着岁月的变迁。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我们都是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今日起,本报陆续推出“我家这些年”“家门口变化”系列报道,记录大时代里的小家故事、城市变化,展现“大国小家”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陈蕾 红色修身连衣长裙,搭配珍珠项链、黑色宽腰封、丝带平檐礼帽,这是“50后”覃爱姣的日常装扮。“70后”黄芳则更偏爱破洞牛仔裤、休闲T恤,以及百搭的个性棒球帽。这对母女性格迥异,穿衣风格和喜好也截然不同。 采访当天,覃爱姣拿出细心保管的相册。那些无声的老照片,串联起难忘的时代记忆,带来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上世纪60—70年代 缝缝补补的时代记忆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将时间定格在1966年的北京。照片中的花季少女扎着两根麻花辫,身穿立领斜襟碎花长袖衣,下搭黑色布腰带棉质长裤,浅浅的笑容里透着纯真。“这是我当时最好的一套衣服,还是别人送的。”看着照片,覃爱姣的思绪回到童年。 出生于1950年的覃爱姣是南宁马山县人,那是一个生活清苦却精神富足的年代。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时孩子们的衣服大多是妈妈们用旧衣服或碎布头缝制的,一针一线皆藏着家的温度。 1964年,覃爱姣考入广西艺术学院第二届舞蹈班。两年后,她第一次以舞蹈演员的身份进京参加活动。当时,人们的服装款式、颜色比较单一。 此后10余年里,艺术的熏陶增强了覃爱姣的审美观念。心灵手巧的妹妹则成了覃爱姣的专属服装师,为她手工缝制了一条条修身长款连衣裙。每条裙子的颜色、材质不尽相同,但款式基本相同,并形成了契合覃爱姣自身气质与形象的标志性风格。上世纪80—90年代 山村与都市的审美碰撞上世纪80年代初,因伤告别舞台的覃爱姣回到家乡马山县,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并在当地创办了业余艺术学校。在一张彩色合照中,身姿挺拔的覃爱姣身着红色连衣裙,佩戴着精致的胸针、时髦的大耳环,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大方优雅的气质。 然而在当时,覃爱姣这身颇为前卫的装扮引来了善意提醒,希望她稍加改变,应该更低调、朴实才能融入基层群众中。对此,覃爱姣有着不同的想法。“培养农民的艺术情趣,这是我回家乡工作的初衷。”覃爱姣坦然地说,穿着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样也是一门艺术。 当覃爱姣扎根闭塞落后的山区,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田野乡间时,风华正茂的黄芳正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上海。 “那时候,年轻人都爱蛤蟆镜、喇叭裤,还有彪马运动服、威鹏牛仔裤。”为了融入都市生活,喜欢新鲜事物的黄芳也曾盲目追逐流行趋势。直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黄芳选择定居南宁,逐渐青睐于随性舒适的日常穿搭,这更能展现她直率洒脱的性格魅力。21世纪 遵从本心发现多元之美时光清浅,岁月留香。静默的光阴带走了青春的容颜,却带不走岁月留下的沉淀之美。2014年,黄芳带着年逾六旬的覃爱姣重游上海。行至南京路步行街,黄芳用相机记录下覃爱姣开怀大笑的瞬间。 照片里,覃爱姣身着克莱因蓝针织长裙,红色贝雷帽装点着银色发丝,自信的笑容流露出从容不迫、温婉大方的风度。什么是美?遵从本心的覃爱姣有着自己的理解,内心富足的黄芳也有别样的感悟。 那时,黄芳正追随着妈妈的脚步,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在细水长流的奉献中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一次,黄芳在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时,恰巧遇见了一群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小观众。让黄芳深受触动的是,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聆听讲解,他们的穿着与展厅里的文物融为一体,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而文化传承的意义也在那一刻变得具象化。 如今,在文化自信“新浪潮”的影响下,美的定义不再单一,曾因穿着打扮被视为“另类”的覃爱姣收获了越来越多人的欣赏与赞叹。面对即将到来的74岁生日,与新中国共成长的覃爱姣笑着说:“时代在发展,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我也会一直优雅下去。” (本版图片除记者署名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标签: 另类 黄芳 多元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