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交叉学科选题的五个特征

发布时间:2024-09-24 19:59  浏览量:14

资料图 图片来源:社科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共设25个学科方向。其中,2024年“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立项773项,占比达21.3%。该学科方向不仅立项数量最多,而且增幅最大,2024年比2023年立项增加165项,立项增幅比例达27%。上述统计数据,反映出“交叉学科/综合研究”在课题申报中越来越被重视。为此,我们围绕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名单,归纳总结出交叉学科选题的5个特征。

一、多学科整合

顾名思义,“交叉学科”涉及两个或更多传统学科的整合,以探讨和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交叉学科课题选题的首要特征便是“多学科整合”。即从多个学科中汲取理论和方法,形成整合性的研究框架。“整合”体现着“交叉”,“多学科”促进不同领域理论与方法的融合,进而拓宽课题选题的研究视野。

这方面的立项课题有很多。比如“数智时代化学教材的视觉表征研究”,课题名称里的“化学教材”对应教育学,“视觉表征”对应设计学或艺术学,该课题是教育学与设计学的整合。再如“19世纪法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法律议题与法律制度研究”,其“文学作品”对应文学,“法律议题”对应法学,该课题是文学与法学的整合。最后看“基于国际教育援助时序图谱的国家形象评估研究”,该选题的“整合”不仅表现在教育学(“教育援助”)与政治学(“国家形象”)两大学科的研究范畴同时出现课题名称上,也表现为“时序图谱”这一教育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迁移应用到了“国家形象评估”这一政治学问题上。

二、多样文化碰撞

这一特征之所以叫“多样文化碰撞”,而不叫“多元文化交融”等更为柔和的叫法,是因为:当课题选题以多种不同文化为载体进行“交叉”时,则其“交叉”后的外观,不一定是正向(如“多元文化交融”),也可能是负面的、需要反思和批判的。此类选题,往往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和实践。“碰撞”一词,表达的正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多个对象不仅相遇,而且交往过程很激烈”。“多样文化碰撞”可以发生在横向维度(比如“中外”),也可以发生在纵向维度(比如“古今”),还可以是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对象之间。

比如“中国大陆形象在台湾地区社交媒体传播研究”,该课题涉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在台湾地区传播的“大陆形象”,可能是正面的形象,也可能是负面的形象,还可能正面负面都有。但不管是哪种情形,终归是两岸文化在“形象”问题上的碰撞。再如“康区佛苯艺术中的儒家人物形象演变与汉藏文化交融研究”,这一课题中的“文化碰撞”既有“汉族文化”与“藏族文化”,又有“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还有“古代(儒家)文化”与“当代(汉藏)文化”。而且,以上“碰撞”都发生在“康区”这一个地区。最后看“中外文化碰撞”,其突出表现为“域外启示类”选题,课题实例有“操纵体育比赛法律规制的现实困境、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研究”,以及“空间视角下当代德国的家国反思及启示”。

三、技术驱动与伦理协同

这一特征说的是,交叉学科课题选题往往贴近时兴技术,将特定技术与课题研究的传统对象结合在一起,强调“技术”在问题解决中的独特价值,即技术融合或驱动。另一方面,特定技术的应用也可能隐含着风险和冲突,需要加以规避,重视“伦理”以及可持续性。由此产生“技术驱动与伦理协同”这一选题特征。

比如“融合对话式人工智能和沉浸式严肃游戏的青少年抑郁症干预方法研究”和“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高校‘水课’精准识别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这两个课题,分别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在青少年抑郁干预、“水课”识别中的独特价值,把上述技术分别应用到抑郁症干预、高校课程评价,追求的是新技术与传统领域的融合。再如“高校对教育‘数智’化伦理问题的治理研究”,该课题相比前面两个课题,“技术驱动与伦理协同”的特征更明显。“技术驱动”表现在“教育数智化”,即把“数智化”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伦理协同”表现在教育领域引入“数智化”后出现伦理困境,需要对上述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展开治理,寻求“技术应用”与“伦理可持续”的平衡。

四、政策与实践呼应

“政策”对应“纸面”,“实践”对应“现实”。交叉学科课题选题强调政策导向,注重具体政策与社会实践相呼应,反映政策在现实中的实施成效,以及政策覆盖的具体行业、社会实践的发展优化。通过政策与实践对接,确保课题成果能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从而对现实世界的决策和运行产生作用。

比如“新质生产力视阈下“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分布特征、贡献测度与支持政策研究”,里面提到的“新质生产力”和“专精特新”,分别对应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及关于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这些都属于政策精神。政策一旦出台,就必然反映到各行各业的现实实践中。具体到上述课题,既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体现着新质生产力,且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重要政策,那么,就有必要关注相关政策在行业中的具体实践。即探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地理分布如何以及测算其实际贡献,并最终回到对相关支持政策的分析上。类似的选题,还有“适应人口负增长的学前教育服务价值重构与政策路径研究”和“数字时代基于《民法典》的新闻侵害人格权益抗辩研究”,我们不再一一展开。

五、现实关联与前瞻影响

这一特征是说,交叉学科课题选题往往紧密联系现实存在的问题,同时又具备前瞻性,注重研究现实问题对未来社会的潜在影响。这种现实存在与长期影响的综合考量,有助于课题本身在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也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比如“健康中国背景下老年人城市绿地暴露的健康效应与优化路径”,这里的“绿地暴露”是指人们使用绿地的情况。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但该课题的关注点,并未停留在“绿地暴露”本身,而是给出进一步的拓展。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该课题由“绿地暴露”拓展到“绿地暴露的健康效应”,把当下的“绿地使用情况”跟长久的“健康”问题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该课题所研究的不是普通人群的“绿地暴露的健康效应”,而是健康中国背景下的老年人的“绿地暴露的健康效应”,把现实中的“绿地暴露”与“健康中国”这一前瞻性政策联系起来。再如“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国际化投资及其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企业研发国际化投资”原本是国际上常见的经济现象,但它一旦跟“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放在一起,则“企业研发国际化投资及其绩效”便成了一个事关发展大局的突出问题,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去审视地缘政治对企业研发国际化投资的未来影响。

六、小结

以上便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交叉学科选题的5个特征。当然,上述5个特征是相对而言的,而非绝对的。实际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课题中,有很多课题同时满足上述多个特征,体现出综合研究的多面性。归结起来,交叉学科课题选题重在“交叉”。至于什么和什么交叉,多少个不同对象进行交叉,并不存在硬性规定,只要确保“交叉”必要、自然,在实际操作时完全可以灵活行事。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