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公认的“好药”也有缺点

发布时间:2024-09-23 05:21  浏览量:13

我深为倾慕并几乎达到崇敬之境的,乃是清代医家凌奂在其不朽之作《本草害利·自序》中那掷地有声的箴言:“凡药有利必有害,犹刃之有两锋,识者用之,可以卫生,不识者用之,反以害命。但世人往往但知其利,而昧其害,犹之乎冲锋陷阵,勇猛无前,而忘却后顾之虞,岂非危道乎?”此言精妙绝伦,道出了中药应用的微妙平衡与潜在风险。

在浩瀚的中药宝库中,每一味药材皆是大自然赋予的瑰宝,它们或温补调和,或攻邪逐疾,然而,正如日月盈亏,阴阳互转,药物之性亦非全然益人无害。有些医者或患者,对药物之利趋之若鹜,却对其潜在的害处视而不见,仿佛行走在悬崖峭壁之上,只顾前方美景,忘却了脚下的万丈深渊。

更有甚者,历史上不乏对药物功效盲目崇拜之例,《神农本草经》虽为中药学之滥觞,其将水银誉为“久服神仙不死”之药,便是典型例证。此说虽源自古人对长生不老之向往,却忽视了水银作为重金属的毒性,实乃历史之误笔,警示后世在探索药物疗效时,务必秉持科学严谨之态度,全面审视其利弊,方能真正做到药到病除,而不致反受其害。
甘草能解世间千二百种草木之毒,甘草,这味被誉为“国老”的草药,其功效之广,犹如帝王麾下的智囊,深谙万物相克相生之理。它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以其独有的温和与包容,化戾气为祥和,于纷扰复杂的药理世界中,扮演着调和百药、解纷止争的关键角色。

“甘草无毒”,此言非虚,它不仅自身纯净无瑕,更能在体内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线,抵御外来毒素的侵袭,守护机体的安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能盲目滥用,尤其对于脾胃间蕴积湿浊之人而言,甘草之甘壅之气,恰似春日里不期而至的细雨,虽润物无声,却也易使本已满溢的湿浊之气更添几分沉重。

脾胃乃后天之本,喜燥而恶湿,一旦湿浊盘踞,运化失司,再加之甘草的甘缓之性,便如同在已显臃肿的湖面再添涟漪,使得中焦气机更加壅滞,从而引发中满不适,乃至呕恶连连。故医者用药,需明辨体质,审时度势,方能发挥甘草之所长,避其短,使之真正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而非添病增患之因。
人参

谈及人参,在中国人的心中,它宛若穿越时空而来的益寿圣品,被赋予了无尽的神秘与尊崇,被视作滋养身心、延年益寿的仙家妙药。

人参,这自然界的瑰宝,虽被誉为滋补强壮的灵丹,却非普度众生的万能钥匙。其效用,需因人而异,因病而施。盲目进补,非但不能福泽康健,反有可能招致祸端,令病情雪上加霜,健康之舟风雨飘摇。


即便是体魄强健之士,若长期沉溺于人参的滋补之中,亦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头痛欲裂、心悸如鼓、夜不能寐、血压起伏不定,悄然间侵蚀着生命的和谐乐章。更甚者,若剂量失控,贪多求快,则人参亦可化身为毒,引发出血之虞、眩晕之症、热浪袭身、心肌麻痹,将生命之舟推向惊涛骇浪之中,生死一线,危在旦夕。

故而,服用人参之道,贵在审慎与适度。一旦服用后,体内出现闭气难舒、胸闷如堵、腹胀不适之兆,便是身体发出的警讯,提醒我们或已步入中毒之渊,需即刻停服,寻求医家援助,以免酿成大祸。

这不仅是对人参功效的客观剖析,更是对养生保健智慧的一次深情呼唤。

当归一谈及当归,这味自古以来便深植于民众心中的补血圣品,宛若林间清泉,滋养着生命的每一寸脉络,被誉为补血养营的仙丹妙药。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传承,更在现代科学的探索下,绽放出新的光芒。

湖北医学院药理教研室,这一科研的殿堂,以严谨的态度,精心熬煮中量当归,缓缓注入小白鼠的胃中,进行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医学对话。实验结果显示,当归在适量使用时,宛如细雨润物,温和地滋养着实验动物的机体;然而,当这份自然的馈赠超越了某个微妙的平衡点,便如同潮水般展现出其另一面——在剂量递增的微妙变化中,小白鼠的呼吸仿佛被轻柔的雾霭所笼罩,逐渐减缓,直至展现出一种近乎静谧的抑制现象。更令人瞩目的是,当剂量进一步攀升,宛如山洪暴发,血压骤降,呼吸之息戛然而止,这一幕,既是对当归药力深邃的揭示,也是对科学探索边界的一次勇敢触碰。

如此,当归,这味古老而神秘的草药,在现代科学的显微镜下,既展现了其温补养血的温柔一面,又揭示了其潜在的药理复杂性与剂量敏感性,提醒着我们,在追求自然恩赐的同时,亦需怀揣敬畏之心,精准施治,方能真正发挥其“仙丹”之效。
黄芪黄芪,被誉为补药之冠,其温补之力,犹如春日暖阳,滋养万物而不燥烈。然而,正如阳光亦有灼人之时,黄芪之妙用背后,亦潜藏着不容忽视的细微之处。其性虽善补,却也能滞气于内,犹若云雾遮蔽晴空,使气机不畅,进而助生郁滞,令人之食欲渐减,胸脘之间仿佛有千斤重石,难以舒展。

对于体质特异者而言,黄芪更需谨慎以待。譬如表实邪盛之人,如同城门紧闭,外邪难入而内邪亦不得出,黄芪之补,恐反添其乱;气实者,体内气机本已充沛,黄芪再进,犹若火上浇油,易生壅滞;肝气旺盛,情绪易于波动者,黄芪更如春风拂面,虽温柔却易撩动心火,使情绪更添波澜。

古籍《本草害利》中,先贤早有明训:“黄芪之补,需辨阴阳虚实。阳盛阴虚者,犹夏日炎阳下,井水更寒,黄芪升阳恐伤阴液;上焦热甚,犹如烈火烹油,黄芪再助,恐成燎原之势;下焦虚寒,本已火力不足,黄芪升提,恐使下元更虚。至于痘疮血分热者,犹若肌肤之疮,热毒内蕴,黄芪之温补,无异于抱薪救火,实乃大忌。”此言非虚,提醒世人用药须明辨体质,方能药到病除,避免反受其害。
在浩瀚的中药宝库中,熟地被誉为四大天王之一,其地位显赫,常与黄芪、党参、当归并肩,共筑补益之基。然而,《本草害利》一书,却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熟地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犹如月光下的阴影,细腻而深刻。书中言道:“熟地,此阴柔之品,其性沉滞,易阻气机之流畅,故于脾胃虚弱之体,实为不宜。若胸中痰浊壅盛,气道受阻,犹如江河受阻,水流不畅,此时用药当求疏通,而非增添淤滞,熟地则当避之如虎。更兼胃气虚寒之辈,误服归、地之辈,恐将引发痞满不舒,食欲减退,病邪非但不得驱除,反添新恙。”至于四物汤中不可或缺的川芎,其活血行气之力虽强,却也暗藏风险,恰如双刃剑。《梦溪笔谈》中沈括所记,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声警钟:“吾族中一子侄,痴迷于川芎之效,常服不辍。名医郑叔熊偶见之,急诫曰:‘川芎性烈,久服恐伤人元气,乃至暴毙。’未几,预言成真,族子竟无疾而终,令人扼腕叹息。”此段记载,不仅是对川芎药性深刻的反思,也是对后世医者用药需谨慎的殷殷告诫。在日常饮食的斑斓画卷中,即便是那些令人垂涎欲滴、被誉为餐桌上的珍珠——竹笋,亦暗藏玄机。宋时高僧赞宁,于《笋谱》中妙笔生花,道出竹笋之肥美,却也轻叹:“其笋味虽肥,食之不慎,恐落人青丝鬓发间,隐喻其性偏凉,或有损人体阳气。”这番言论,宛如一曲婉转悠扬的警世歌,提醒世人美味背后亦需权衡。再观清代文人抟沙拙老于《闲处光阴》中的悠然笔触:“食麦令人腹胀,此乃五谷之一弊也。”此言非虚,麦类虽滋养,却易在不经意间为肠胃带来负担,告诫我们饮食需节制,顺应自然之道。至于南方人心头所爱,晶莹剔透的白米,虽为餐桌上的常客,其内含丰富的淀粉,却也成为了糖尿病患者餐桌上的禁忌之花。这不禁让人深思,即便是生命之源的食物,亦需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展望未来,随着科学的日新月异,药物世界的种种微妙与复杂将逐渐浮出水面。医者,作为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其肩上之责愈显沉重。在浩瀚的药海中,每一味药的选用,都需慎之又慎,如履薄冰,方能不负苍生所托,守护好每一份珍贵的健康。因此,医者用药,岂能不慎?此乃医道之精髓,亦是人间大爱之体现。
标签: 当归 黄芪 川芎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