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匣子”到“蜜罐子”,讲好中医药故事,对话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增刚

发布时间:2024-09-19 03:34  浏览量:15

将手腕轻放在诊疗仪指定位置,或伸出舌头对准摄像头拍摄,紧邻的屏幕很快就会显现初步分析结果。随着进一步互动,一份详尽的身体中医监测报告出现在屏幕之上。这生动的一幕来自2024年服贸会中医药展区,所展出的正是源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大医金匮”中医模型。

在刚刚落幕的2024年服贸会中医药展区,古老的中医药文化正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作为历届服贸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中医药展区又一次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中医药文化再次“破圈”。服贸会开展以来,各个参展机构每天接待商洽、交流合作或互动、体验的观众络绎不绝。截至9月14日,中医药展区参观人数已达到数万人次。

9月14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对话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增刚。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今年服贸会中医药展区有何特色及亮点?与往年相比,今年最大的变化有哪些?

罗增刚: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组织服贸会中医药主题活动已经举办十年,每一年都力求创新。作为历届服贸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中医药展区以“中医药多元价值,国际化健康服务”为主题,让中医药这一传统国粹与数智服务相结合,刮起新式国潮风,并从北京吹向世界。

从中药制剂综合体到“互联网+”一站式在线诊疗服务模式系统,从典藏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系统,到中医智能四诊仪、舌诊仪、中药智能药柜,全部 38 家线下参展机构,有超过一半机构在展示其传统医药服务的同时,呈现其中医药数字化建设和智慧化创新成果。

与此同时,守正创新的中医药老字号也在借服贸会“上新”,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鲜活,以新面貌走入更多人的视野。有着355年历史的同仁堂,将安宫牛黄丸非遗搓丸技艺带到现场;频频“跨界出圈”的百年老字号白塔寺药店推出“博物馆里的中草药”冰箱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创意甜品等吸引观众目光。

2024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上,同仁堂展区吸引观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摄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目前,我国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北京市如何让中医药服务渗透到基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罗增刚:贴近百姓,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让中医服务渗透到基层,北京市投入是真金白银,每年财政拨款都在进一步倾斜。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建立5个区级中医医联体、 150家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200 个中医医养联合体,连续开展健康乡村(社区)建设工程、名中医身边工程、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等。

此外,北京市还在延庆、房山、门头沟在内的8个远郊区设置了中医流动医院,解决山区、半山区群众就医难问题,实施中医药精准扶贫支援。几乎每周,都有“流动医院”驶向山区,蜿蜒盘桓数小时才能抵达目的村落,医生们不仅能为当地百姓做基础检查、开出药方,还能在车上直接完成医保结算,让山区民众不出家门就能看上病、看好病。一年下来,几乎每所“流动医院”的行程近2万公里。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面对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需求,北京市如何更好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目前成效如何?

罗增刚: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实现这一目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升民众就医的获得感,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北京市拥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54 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33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13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84个,居全国之首。100%的实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现中医馆设置和中医医师配备全覆盖。

二是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如今,北京市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实现“治未病”科室建设全覆盖。全市100%的家庭医生团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中增加中医药服务相关内容。此外,北京市还建成了100个中医药健康体验馆、培养 1900余名中医师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持续打造科普品牌,年受众达580万余人次。

三是提升中医药康复能力。近年来,北京市支持北京中医医院等建设国家康复医学中心,完成3家三级、3 家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康复医院,全市 29 家三级、12 家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已全部设置康复(医学)科。2023年底,全市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为84.04%,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为 72.57%。

2024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发的目诊仪,利用中医目诊理论和现代科技AI技术,采集双眼部位10个视角图像,实现健康状态的快速智能综合分析,全程仅需2分钟。医院供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北京市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都做了哪些工作?

罗增刚:人才是第一引擎,中医药领域也不例外。近年来,为了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北京市做了很多实质性工作。

一是强化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新增“首都国医名师”187名,首都名中医100名,优秀名中医71名、中青年名中医50名。制定《首都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面向中青年中医师分阶段开展北京市中医药人才托举工程。

二是在全国首创分类分层中医药传承模式。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近年来,累计新增建立9个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45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新增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两室一站100个、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84个。

不过,尽管首都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支撑不断加强,但仍存在领军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缺乏等问题,仍需继续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医药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如何促进中医药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罗增刚:中医药不应仅仅充当医疗机构的“药匣子”,还应努力转型为人们生活的“蜜罐子”,要推动品类多元、质量上乘、高性价比的中医药产品及服务融入百姓生活。

过去,我们对于中医药的布局主要以治病救人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应运而生,给了中医药发展更多的机会与可能。中医药产业需要“以新应新、以变应变”,以全新形态应对全新场景。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推进中医药产业的创新与落地,主要方向包括:新药研发、院内制剂、养生保健等。

如今,“中医药+”的消费场景,早已不局限于医疗领域,而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如文旅消费场景、电商消费场景、时尚消费场景等。在服贸会现场,多家参展单位以中医药原材料、工艺及理念等为基础,推出大量“跨界新品”,如连续在服贸会上热销的北京中医医院中药美妆、中药护肤品等。

2024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上,白塔寺药店推出各类文创产品。侯佳欣摄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近年来,北京在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罗增刚:今天,中医药已成为我国国际交流合作的一张特色名片。服贸会期间举行的第七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上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23年,中国中医药营业收入达7095.2亿元,约占全球医药工业总量的1/4,支持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一批国际合作基地建设。

今年服贸会上,多家国家中医药出口服务基地也应邀参展,包括:将中药颗粒剂、中医适宜技术引入柬埔寨并投入使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实现全国首次跨境至澳门医院使用中药制剂的广东省中医院等等。另有系列优秀中医药出海项目标准集中亮相,如上线“海外医生门诊系统”,王阶教授团队发布《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指南(国际版)》等。

在北京,中医药国际交流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中正发挥日益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北京中医药管理局已经连续11年承办京交会、服贸会中医药主题系列活动,签署合作协议及发布各类成果百余项。下一步,将继续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出发点,以“中外传统医药融合”为着力点,以“中医药服务全球健康”为落脚点,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