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懂啊?被央视秋晚的美学硬控一整晚

发布时间:2024-09-18 22:28  浏览量:16

又是一年月圆日,良辰美景共此时。今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中秋晚会》如约而至,陪伴全球华人共度中秋月圆之夜。

截至9月17日22时,节目收获全网热搜超680个,相关话题阅读总量超45亿,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近10亿次

通过各平台收看秋晚的海内外受众点赞,表示直接被整台秋晚的美学给硬控了,“永远为中式审美心动”“中式审美太浪漫,我直接‘文化膨胀’了”。

中式美学,存于山水礼乐之间、诗词歌赋之间、衣冠服饰之间,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汇与融合,共同构建了具有千般颜色、万般姿态,恢弘且历久弥新的美学画卷。

从歌舞《鹧鸪天·桂花》、《清平调》到《君是山》、《赤伶》,今晚中秋晚会广泛融汇运用中式美学元素,通过蕴含深意的细节与别具匠心的创意,激发起国人对中式美学的情感共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高度评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中秋晚会“以独特的中国式审美,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视听盛宴。夏潮表示,晚会在视觉上采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亭台楼阁、水墨山水等,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巨型高清屏幕、移动的圆月,营造出唯美意象。特别是服装设计上的匠心,新中式的设计理念,既保留了中华传统服饰的特点,又融入许多现代时尚的元素,令人印象深刻。整台晚会追求的这种古今交融、古今对话的呈现方式,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让观众在感受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审美风范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命力。

作为众多观众心中不可或缺的节日盛宴,每年如约而至的总台秋晚所承载的深意与内涵,让它已然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寄托思乡之愁的最好方式,也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出海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含蓄的意境美

是中式美学的核心

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景与情、境与时相互交融营造出的意境之美,正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格调。本场晚会,以“月文化”为主题,以歌舞、交响乐、戏曲曲艺为主要载体,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融合,完美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浪漫与深邃。

整个中秋晚会主舞台的空间布局,结合沈阳丁香湖畔的自然场地条件,因地制宜打造360°全包裹的全景舞台,使得“圆月”交融的圆形水舞台与湖水相伴而生、相依相伴。

有道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当皎月、潋湖、光影、小桥、孤舟这些极具意象之韵的元素叠加在一起,所勾勒出诗情画意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与优雅。如同舞美总监王琛所说:他希望通过“圆月”的设计,传达出中国人对于团圆、圆满的美好心愿。

‍甚至月亮光影的变化,带给观众的意境体验也大相径庭。据王琛介绍,“长河”舞台之中有个由高清屏幕构成的“圆月”,可以在水中120米长的弧形轨道上移动,通过机械运动与视频画面的变换,穿插在主舞台与左右两个实景舞台之间。

当“圆月”移动到左侧舞台,与实体的亭台楼榭相结合,会投射出穿透窗户的温馨光亮,象征着家人团聚的和乐融融,比如在歌舞《鹧鸪天·桂花》这个节目里,圆屏在舞台左侧呈现出月亮的形态,并有一个楼阁的剪映,它与前景里的凉亭楼阁形成“月下起舞,楼阁咏歌”的层次感,让整个画面意境饱满但不显得凌乱。

‍当“圆月”滑过右侧舞台的水中树林时,则在树影间洒下如梦幻般的月光,伴随着希林娜依高一首温柔似水的《在银色的月光下》,情、景、歌相融相汇所营造宁静美好的意境,又怎么不让人沉醉。

‍什么是中式美学的核心,当然是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交融结合所产生的情调与境界,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即为意境。

晚会的舞台设计从自然的天成之美入手,充分利用与把握人与景、景与时之间的关联,让观众在欣赏节目时可望可感中秋佳景,并于其中品咂出中式美学内敛的“欲说还休”。

扎根传统文化

中式美学融汇景情境

被中秋晚会硬控住的,还有诸多匠心雕琢的节目,以及处处可见中式审美的细节。

敦煌壁画里常用“不鼓自鸣”这种特殊的构图方式来表现仙乐:各种乐器身系彩带,凌空飘舞,无需人的演奏,自能发出天籁之声。而此番尚雯婕与阿云嘎合作的歌曲《不鼓自鸣》,让瑰丽的敦煌文化从壁画“走”了出来:主舞台正前方的薄纱上投影敦煌壁画,与虚拟现实技术相互映衬,将舞台变成敦煌壁画中的“奇观世界”,令人目不暇接。

开篇图案源自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图》,该图案沿着古丝路向西传播,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就连阿云嘎的服装也是参考了敦煌壁画元素,长腰带的设计契合“飞天”之意。中国古典神话、历史交融与美学观念,在这个节目无疑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另一个将流行与戏曲融合的歌舞节目《君是山》,则是破圈国风曲韵,传承中式审美的典型创新。

陈丽君极具江南灵秀之气的越剧表演风格,搭配戴荃温柔婉转缠绵的词曲创作,加上运用现代虚拟技术所营造的卷轴、苍山、孤舟等意象,构建起一副“人在画中舞,船在水上走,曲在山间游”的诗情画卷。陈丽君站在船头,戴荃立于山峦,比山而居隔空对唱,虽身远而心近的寓意,大有传统文化文人墨客所孜孜追求的高山流水、知音相伴之境。

‍还有融入宋代李清照的词作的歌曲《鹧鸪天·桂花》,窥见李白超凡脱俗的才情的《清平调》等,这些在舞台上建立起景、情、境交互通道的舞台节目,都将把多彩的中式审美化作一道光影直射进每个观众的内心深处。

映照中式美学精神

百花齐放各美其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瑰丽多姿的国风中式服饰,既是道德人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也映照着中式美学精神,中秋晚会上的国风服饰,同样也硬控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歌曲《摇篮曲》里,童瑶身影绰约,一身素雅立领旗袍点缀梅兰,与歌声共同勾勒出温婉恬静的梦乡;歌舞《君是山》中,舞蹈演员“青绿”婀娜,一身身青绿色曳地长裙犹如起伏山峦,随着翩跹舞姿绘出青峰叠嶂……中秋晚会的舞台服饰,处处可见汲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盘扣、立领、云肩、斜襟这些传统元素在主持人与嘉宾的服饰上随处可见;旗袍、长袍、马甲这些经过改良的传统服饰,在舞台上也比比皆是。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服饰并非只是对于标志性元素生搬硬套的简单套用,更有在深究其文化内涵后,抓住其审美内核的“物象借取”“形神兼备”的诗意表达。

‍都说中式美学是含蓄的,但它以经历了历史检验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中式美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样性。

在今年中秋晚会的舞台上,歌舞表演、戏曲非遗、服饰挂件、建筑布景,无不成为中式美学的传播载体。得益于总台强大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这台极具典雅厚重气韵的中式美学和绵延深厚文化根脉的中秋晚会将继续成为中式审美的传播者与实践者,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所说,“今年的中秋晚会扎根于优秀文化传统,底蕴深厚,气韵悠扬,依托诗词、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营造出四海明月照、家国团圆情之中国意向,回荡着意境深远的中华美学旋律,足见央视秋晚的文化自信,美轮美奂,中国风范。自古至今,海上生明月,千里共婵娟,这是永远的中国情怀!”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