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论说”之十七:《“智商”不是盖棺定论》

发布时间:2024-09-17 13:46  浏览量:10


分类:家教论说

《“智商”不是盖棺定论》
赵忠心

不久前,一位初中三年级学生家长打来电话,说他的孩子最近进行了智商测查,智商为95。听说这个智商属于低水平的,升学会有一定的困难。她非常着急,孩子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觉得考高中没有什么希望了,情绪十分低落。希望我能在百忙中,抽点时间,跟他和孩子谈一谈。

近些年来,社会上兴起一股测查学生“智商”的热潮。有的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到医院或到心理诊所测查智商,也有的整个幼儿园或小学的孩子统一进行智商的测查。

特别是一些初、高中毕业班的家长,对孩子升学考试的前途十分重视,指望通过智商测查能对孩子的前途有个正确的判断。经测查,孩子智力商数显示高的家长觉得心里有了底数,孩子也沾沾自喜;而智力商数较低的孩子的家长,则悲观失望,灰心丧气,孩子则是心灰意懒,觉得前途暗淡。

这两种极端态度,都反映家长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智商抱有一种盲目的轻信。

看来,很有必要跟家长和学生们认真地谈一谈这个问题。

“智力测验”是干什么的

所谓“智力测验”,是通过测验的方式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智商”则是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是“智力商数”的简称。

早期由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提出,是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所得商数,全称为“智力商数”或“比率智商”。比如,孩子的智力年龄与他的实足年龄相等,他的智商为100。如果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为8岁,那么他的智商则为125。智商可以用以比较儿童的智力水平。一般来说,凡智商大于100,则表示他的智力发展水平比较高;若低于100,则表明较低。

当初,智力测验主要用于鉴别那些“智力有缺陷”的儿童,把他们从正常教学班里筛选出来,转到别的班去进行特殊教育。

后来,这种方法逐步扩展到鉴别学生智力水平,以便因材施教;或用来对心智缺损儿童做早期诊断,以便及时治疗;或作为任用、筛选、升迁、考核人员时的预考依据,等等。过去,智力测验一般只作为医疗诊断和教育心理科学研究的手段。

“智力测验”成为“商品”就变了味儿

近来,由于家长们特别重视儿童智力的开发,希望了解自己孩子目前智力发展水平和智力发展的潜力,以便对孩子的发展前途有一个预测,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于是,进行智力测验便成了时髦,智力测验也就成为“商品”,进入了市场。

在智力测验没有成为商品,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医疗诊断和教育科学研究手段时,测查人员对智力测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解释时,还能做到比较的实事求是,一般不带有水分。

而智力测验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以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招揽顾客,有的“测查人员”的解释就不那么实事求是了,曲意迎合心态不大端正的家长,并像算命先生那样说他们测查的结果是板上钉钉,准确无误;而有的家长和孩子,由于对智力测验、智商不大了解,对测查结果也深信不疑,认为孩子的“智商”就是“盖棺定论”了。

正确地看待测得的“智商”

运用现在通常的智力测验方法所测得的“智商”,即“智力商数”,如果测查方法科学,一般能反映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比“智力测验”能更高效、更准确了解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方法。

但是,目前的“智力测验”手段,虽经多次修订,仍尚不大完善,其可靠性也不能说是百分之百。

另外,测得的智商,其准确程度,要受到多种有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跟测查人员的操作水平、责任心,测查对象的知识经验、接受测查时的情绪、心理状态,测查时的环境、场合等都有密切关系。

其中,特别是和测查对象的知识经验有关。比如,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同时测验,所得的智力商数,二者肯定会有较大的差异,但实际上,他们的智力差异并没有测得的智商差异那么大。

这个道理很简单,用城市孩子所熟悉的知识测查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孩子肯定是“弱智”;而用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知识去测查城市的孩子,城市的孩子也会是“弱智”。就是说现在智力测验的结果,并不是十分可靠。况且,智力商数并不是评价一个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

我曾招收过几十个研究生,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农村来的。要是当初测验“智商”的话,他们肯定比不过城市的学生。可读研究生之后,我的学生中学习最好的,还是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硕士毕业后,出国留学读博的,也都是农村来的学生。

智商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般地说,智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人的智力是有可塑性的,就是说可以改变的。家长不要以为测出的“智商”就是“命里注定”,只能"听天由命"了。

特别是少年儿童,在环境、教育和实践的作用下,智商变化的可能性和幅度更大。及时进行科学的培养、教育和训练,再加上孩子自身的努力,智商就会明显的提高;而如果不及时进行科学的培养、教育和训练,孩子本人又不努力,智商不但不会提高,甚至会有所下降。因此,一次智力测验,特别是在年幼时一次智力测验所测得的结果,并不是“一测定乾坤”,它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智力发展水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考尔1973年通过研究证明,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其智商在2.5岁至17岁之间,会发生28.5分的变化,提高和降低两方面的变化都有。

这意味着,只要主客观条件适宜,培养教育方法得当,智力中等的孩子,可以达到优等智力水平。同样,智力优等的孩子,在恶劣的教育环境下,其智力也完全有可能由优等变为平庸。

青少年时期的智商对发展前途并不起决定作用

古今中外许多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比如,我国宋朝,有一个孩子叫方仲永,5岁时就会作诗,而且作得还不错,应当说那孩子的智商不低。但由于他的父亲没有能及时地给予良好的培养教育,而是把他当成“摇钱树”,成天带他四处去表演作诗赚钱。到了十二三岁的时侯,他作诗的水平,就大不如以前了。到了二十岁的时侯,则“泯然众人矣”,成为平平庸庸的人。

比如,在三十多年前,国际上知名度极高的韩国神童金雄镐,十岁时智商高达210。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趋于平常,在参加1979年高考时,他的平均成绩只有65分,在全国2763名被大学录取者中仅位居2420名。1990年有报导说,二十七岁的金雄镐已成为一个极为普通的青年。

比如,1985年,我国武汉大学科技少年班录取了一个五岁的大学生小津津,媒体称之为“中国最小的大学生”,在全国轰动一时。 据说,不到两岁,他就能认识百余英语单词,还能背诵曹操的《龟虽寿》、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会即兴引用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四岁就能背诵《岳阳楼记》,能用英语较完整地表达简单的思想,在数理化方面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应该说他的智商不会太低。武汉还奖励他们家一套两居室楼房。但至今杳无音讯。现在究竟发展得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而我国清朝时期,有一个叫戴震的人,据记载,9岁时才刚刚会说话,其智力水平应当说是很低的。但由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个人也很努力,勤学好问,肯于钻研,后来竟成为博学多才的数学家、哲学家、训诂学家、地理学家,在许多学术领域里都有建树。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据说幼时说话也很迟,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差。父母认为他是个弱智的孩子,学校老师也反映他头脑迟钝,预料他不会有多大的出息。但他二十六岁时,就发现了“狭义相对论”,三十岁成为大学教授,在物理学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贡献。

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不仅告诉我们,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可以变化的,而且也说明人的智能开化,是有早有晚的。小时侯聪明的,长大后不见得也聪明,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侯不大聪明的,长大后不见得不聪明,也不见得在学业或事业上没有建树。比如,达尔文家族就是属于“大器晚成”家系。

智能开化比较早的,长大了智力发展水平不见得是高的;智能开化比较晚的,长大了智力发展水平不见得就是低的。

所以,孩子小时侯进行智力测验的结果,不论智商是高还是低,都不能作为预测长大后,能不能取得理想的社会成就的唯一依据。

智商高低并不与学习成绩成正比

对于孩子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得的“智商”,是较高的,家长不要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忘乎所以,从而放松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所测得的“智商”是比较低的,家长也不要悲观失望,灰心丧气,放弃培养教育,撒手不管。

对于智力测验所得的智商,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根本不信,那也太绝对化了,这不好;但奉若神明,深信不疑,也是不明智的。

我以为,应该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测验的结果做“或然性”的理解,即:“有可能,但不一定。”这样,也许更符合实际,更妥当,更有益。

有的家长对孩子所测得的智商与学习成绩有何关系,也很关心。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智商较高,但学习成绩却不大理想;相反,有的孩子智商并不高,可学习成绩反倒不错。这种现象反常吗?

不。很正常。这恰恰说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仅与智力因素有关,也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孩子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方法科学,学习习惯好,兴趣广泛,勤学好问,刻苦钻研,意志力强,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即或是智力水平低一些,也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正如古人所说:“勤能补拙。”

相反,非智力因素不好,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思进取,不刻苦,不努力,怕苦怕难怕累,懒惰,就是智商再高的孩子,也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智商,应当做到心中有数,不可盲目。

破除对智商的迷信

“智商”这个概念自二十世纪初诞生以后,就一直处于纷纭争论之中。多项延续数十年的追踪研究指出,智商并不能决定和预测人的成败。

只要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均有可能在学业、事业与生活中取得成功;而且,在人们成就的影响因素中,以语言和数理逻辑为核心的传统智力因素,仅占一部分,而动机、抱负、意志力、灵活性、社交能力、领导能力等大量非智力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人们之所以如此空前重视测查智商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能够借助简单的数字,预测,把握孩子人生的发展前途和轨迹。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变态。人的发展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起绝对的决定作用。企图用一个“商数”测定孩子的发展前途,那是把复杂的问题给简单化了。

不论测得的智商是高还是低,过于迷信,都会成为孩子心理上的负担,阻碍孩子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我建议,家长和孩子不要听商家瞎忽悠,不要迷信什么“智商”,还是要相信自己。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