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瘀阻怎么办?透骨清瘀疗法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24-09-14 03:21  浏览量:18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叶天士的“久病入络”思想、王清任的“久病必瘀”理念以及清代外科集大成者吴师机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提出了“久病瘀络”的观点,并应用家传的山西省晋中市传统医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透骨清瘀疗法”,在治疗风湿痹病、失眠、皮肤病等疾病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与同道共享。

“久病瘀络”是指患者感受风寒湿等外邪病程已久或久治不愈,经络、血络和肌络出现瘀阻而运行不畅,以致出现气血精津液亏虚、肌体不得濡养的病理状态。治疗时,通过四诊合参,并合触诊等,必要时可辅助利用现代医学技术,综合诊断分析,找到主要病位和重点治疗点后,配合外用药液进行拍打治疗,进而实现祛风散寒、舒经活络、畅通血脉、缓消疼痛、安和脏腑、调和阴阳的目的。

理论解析

具体来说,“久病瘀络”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久病瘀阻经络。人体的经络系统贯穿全身,是由经脉、络脉和腧穴组成的系统人体网,是体内经气运行的重要通道。《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即经络大者为经,小者为络,络之小者为孙络。具体来说,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腧穴则为经脉上经气游行出入之所。

《灵枢》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络脉为脏腑所出血气的别络。外邪侵犯人体时,人体经络首受冲击和承受病气,也易发生瘀阻。《素问·皮部论》指出:“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素问·缪刺论》指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同时,内伤杂病也会由五脏六腑累及经络,随着病程加重,病情迁延,经络会出现虚、滞以及瘀,叶天士指出:“初病在经,久病在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临床上,叩刺皮肤、刺络放血都是对经络闭阻、气血瘀滞的有效治疗手段,而笔者习用祖传透骨清瘀拍打疗法,一方面,通过适度拍打,可畅通经络,并刺激平时处于关闭状态的部分小络开放,进而促进气血灌注,真气通达。另一方面,注重肘膝以下的拍打疏通。手足三条阴经、阳经在手指、脚趾进行交接,是阴经和阳经交汇处,也是易发生瘀滞之处。并且,五腧穴60个穴位都位于肘膝以下,《灵枢》中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之气从井穴开始起源,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到合穴时经气已充盈,而后注入人体五脏六腑。肘膝以下是经络最容易瘀堵的地方。通过透骨清瘀拍打疗法完全可以覆盖经络以及经络上的穴位,从而疏经活络,有效刺激经络的开合,促进经气的畅达。

二是久病瘀阻血络。血络主要是指人体的毛细血管,是体内血液运行、滋养周身的末端系统。清代医家唐容川《血证论》中指出:“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循经。”“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人体的毛细血管很容易堵塞,人体手足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瘀堵的地方,许多疾病都是从手足冰凉的症状开始的。另外,人体1mm2面积上的4000根毛细血管,平时只开放约30~270根,剩下的在运动时才大量开放,所以通过透骨清瘀拍打疗法,被动刺激毛细血管的开放,并配合活血化瘀的外用药液渗透到毛血细管里,从而扩张毛细血管,输通毛细血管的瘀堵,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和流通速度,从而提高人体的整体机能。

三是久病瘀阻肌络。肌络存在于肌肉中,是体内气血交融场所和发挥外在功能的重要支撑。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筋脉几乎都有肌肉组织或与肌肉相连,内在疾病可在肌肉上得到反映,是看诊和望神的重要方面,同时,肌络的健壮与否也影响着人体内脏的健康。《素问》指出:“土不及……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当肌络感受外邪侵袭时,肌肉会出现僵、麻、疼等症状,甚至牵拉筋骨,破坏肢体平衡,形成骨头关节变形,造成形态异常。人体精津液的亏虚,也会影响到肌络的气血充盈。现代医学证实,肌肉里包含有肌卫星细胞,可对肌纤维进行修补或生成新的肌纤维。但是肌卫星细胞平时是静息状态,通过透骨清瘀拍打疗法可激活肌卫星细胞的活性,从而能对人体肌肉的瘀堵进行修补或再生,让肌肉更加强壮。

验案举隅

案一

闫某,女,50岁,2021年5月初诊。主诉:右半身冷26年,加重8年。1995年坐月子期间因感受风寒开始出现右膝盖冷,1999年第二次坐月子时出现右肩膀冷,后逐渐延伸至右半身均冷。2013年开始无明显诱因加重,以至严重影响生活,甚至欲轻生。曾到处求医诊治,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火疗、拔罐等法治疗,均效差。刻下:右半边从头到脚均冷,右眉、右鼻、右嘴唇、右耳均觉冷,自觉右半身有风吹感并有隐痛不适。劳累、阴天、秋冬季时右半身冷痛甚。左半身汗出正常,右半身无出汗。无口苦口干。纳一般,喜热饮,饮凉、食油腻时胃痛并喜按。精神尚可,情绪差。入睡困难,睡前多虑,1~2小时入睡,浅眠易醒多次,夜寐6~7小时,夏日睡觉时,需右半身盖厚被,左半身裸露。腰困,偶心慌,曾做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二便正常。月经周期为40天,经行4~5天,经迟,量少,色暗,不痛经。经前7天感异常饥饿,纳增2倍,并需食重口味食物。舌胖苔淡,脉沉细。否认高血压、高血糖。

诊断:风寒湿痹(久病瘀络,升降失调)。

治则: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治法:透骨清瘀拍打疗法。将川乌、草乌、鸡血藤、当归、红花、威灵仙等为主要成分的酒制外用液逐部位涂抹,日施1~2个部位,并用透骨清瘀拍打疗法拍打至透皮吸收,反复多次,5日覆盖全身为一个疗程。间隔3~5天后再行下一疗程。

经5个疗程后,患者右半身怕风怕冷现象消失,睡眠明显变好,可正常穿衣,已和正常人无异。

按 本案属于罕见病例,日常多见下半身冷,或局部冷,或全身冷,而半边身冷者笔者仅见此一例。半身症状迥异者,在临床可偶见半边出汗异常者,南宋名医许叔微也曾见左半身不出汗、右半身出汗的怪病。但汗出和冷痛病因病机截然不同,治则治法也相异。患者起因是坐月子期间感受风寒,但未妥善治疗,后病情不断加重,以致右半身风寒湿痹严重阻络,升降失调,体温失和,冷痛异常。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对产后护理提到:“凡妇人生产毕……遮围四壁,使无孔隙,免被贼风……恣食生冷、粘硬果菜、肥腻鱼肉之物;及不避风寒,脱衣洗浴,或冷水洗濯。当时虽未觉大损,满月之后即成蓐劳。手脚及腰腿酸重冷痛,骨髓间飕飕如冷风吹,继有名医亦不能疗。”妇女产后一定得防虚邪贼风,临床多见坐月子期间因防护不当而致风寒湿痹病。第1个疗程诊治结束时,患者自觉症状有明显改善,自述睡了一个难得的好觉。后经5个疗程治疗后,将风寒湿邪透皮外出,从而使气机升降正常,阴阳和合,患者得愈。

案二

李某,女,57岁,2022年10月初诊。主诉:持续性失眠2年余,加重1月。曾被诊断为焦虑失眠症,服黛力新、曲唑酮、阿普唑仑,效欠佳。因自觉副作用大,想停服西药。刻下:入睡困难,睡前多虑,晚十点半上床,1~2小时方可入睡,眠浅,易醒1~2次,2~3点易醒,六点半起床,可睡5~6小时,晨起乏力甚,头晕、头闷,眼干,口干咽痛,脸面起痘,身有暗斑。情绪急躁易怒,偶胸闷气短。纳可,喜热饮。怕风怕冷,时腰困、腿疼,晨起手指僵,活动后缓解。大便2日一行,黏腻不畅,小便正常。舌胖,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失眠(肝郁化热,久病瘀络)。

治则:舒肝清热,健脾养血,通经活络。

治法:内服加外治。内服处方:牡丹皮15g,炒栀子8g,当归10g,白芍20g,炒白术20g,茯苓30g,北柴胡10g,醋香附10g,薄荷(后下)8g,合欢皮20g,珍珠母(先煎)30g,炒枳实10g,炒莱菔子(捣)12g,生麦芽30g。5剂,水煎服。外治:用透骨清瘀疗法,将丹参、红花、当归、威灵仙、徐长卿、合欢皮等药配制的酒制剂拍打至透皮吸收,反复拍打多次,重点拍打手至肘、脚至膝的部位。3天1次。

患者二诊时自述效果良好,效不更方,继续予内外结合疗法,并嘱缓慢减少西药用量。五诊时患者自述已停服西药,失眠已大为改善,对次日生活基本无影响。

按 本案患者睡前多虑,入睡困难,易醒,情绪急躁易怒,晨起乏力,脉弦,提示该患者有肝郁。次日头晕、头闷,眼干,口干咽痛,脸面起痘,胸闷气短,苔薄黄,是肝郁化火、上灼津液的表现。同时,怕风怕冷,时腰困、腿疼,晨起手指僵,且失眠2年多,病程比较长,属于气滞血瘀、久病瘀络。故予内服丹栀逍遥丸加减以舒肝解郁、健脾养血、清热降火。同时,用透骨清瘀拍打外治法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促进阴阳交合。

案三

郝某,女,63岁,2023年3月初诊。主诉:头部和项部长牛皮癣10余年,加重3年多。曾在多家医院诊治,内服和外治结合治疗后略有好转,但停药即复发。10年前因工作压力大耳后出现斑块,但未重视,近3年无明显诱因加重,枕部至颈椎也出现连片白斑,脱屑严重。刻下:两耳后各有直径约2cm的单个鳞屑斑,增厚明显。枕部至颈椎小斑块密集连成片,患处头发枯卷异常,脱发严重。脱屑严重,痒甚并严重影响睡眠,未见血丝或血点。身体其余部位未见斑块和脱屑。父母、子女均无此症。身体相对强壮,精神可,性格开朗,否认抽烟喝酒。易犯咽炎。纳可,喜凉饮。二便正常。舌胖,苔淡,脉滑。

诊断:白疕(久病瘀络,肌肤失养)。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

治法:透骨清瘀拍打疗法,并涂抹杀虫止痒膏。将祛风散寒、通痹止痛、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的以附子、鸡血藤、当归、红花、威灵仙等为主要成分的酒制外用液涂抹患处,并用透骨清瘀疗法拍打至透皮吸收,反复多次。治疗后涂抹含有杀虫止痒的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海桐皮等成分的外用抑菌乳膏。隔7天行1次拍打治疗,每日持续涂抹外用膏。同时,叮嘱患者忌食海鲜、牛羊肉、韭菜等发物,禁用刺激性肥皂、浴液等。经8个疗程后,患处斑块消失,瘙痒消失,肌肤恢复原样,头发明显变顺滑。

按 白疕即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古代称之为“干癣”,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改称白疕,指出:“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疕。”古今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同,宋代以前医家多认为是因风寒湿邪等外邪侵袭肌肤致气血凝滞为主因,如《诸病源候论》载:“(干癣)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明清时期医家强调内外因共同致病,认为外受风寒湿燥等邪气,内有气血失调,如《外科心法要诀》载:“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现代医家则多从血分有热论治。

笔者临床发现,寻常型银屑病多因风寒湿瘀阻所致,久病瘀络而致局部气血不畅,肌肤失养,并有感寒易复发的特点。患者经8个疗程治疗后,痊愈。2024年5月时,患者又找到笔者,反映双耳后斑块复发,但症状不及以往,且枕部、颈部正常,经用同法,经1个月治疗后,再次痊愈。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标签: 临床 应用 探析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