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师恩▏冯爱霞:四十年后,我寻找到您

发布时间:2024-09-10 16:32  浏览量:14

四十年后,我寻找到您

冯爱霞

皎洁的明月,璀璨于夜空,宛如天际的一盏明灯,柔和的光映照着我们。昔日同窗,欢聚一堂,畅谈人生,其中师恩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老师是帮助我们“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的重要人物,是牵引我们,穿越迷茫的向导,是为我们开启智慧之门,提着马灯的引路人。

老师的一次鼓励,一个关怀,都会在不经意间触动学生的心弦,唤醒其内在潜能。随着岁月流逝,我的许多记忆也依稀模糊,但四十年前“小一”、“初一”的老师,仍在我心头清晰如昔。

小学“一年级”盛连芬老师,如母亲般的怀抱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当回到故乡,与同学围坐,不禁想起校园岁月。然而,在这些温馨的话题中,有关少儿时代的教育者,却鲜少提及,或许时光荏苒,遥远的记忆已随风飘去。正如我的一年级老师,您在哪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有许多奇缘,似乎冥冥之中做好了安排。

2019年,我还在嘉兴时,儿子参加了一个夏令营。活动中,我与一位家长相对而坐。她年龄与我相仿,圆脸、大眼、短发,以及被阳光亲吻过得健康肤色,有着山东人的爽朗。随着交谈的深入,我的心跳也加速起来,她不仅是我的老乡,还是一年级的同学凤华。那一刻,童年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感慨万千,曾在同一教室里学习嬉戏,岁月沧桑了我们的容颜,竟对面相坐不相识,在家乡莒县没能遇见,却在千里之外的江南,穿越四十年的光阴隧道,奇遇了。

二十岁那年,她从医学院毕业后,就定居在了这片土地。我们双手紧握,深情相拥,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在异乡,能与老乡相遇已是不易,能与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同学重逢,更是奇缘,恍如梦境。

通过凤华,我得知了启蒙老师的消息,还有我的同桌晓燕,晓燕是盛老师的女儿。在微信中,我们分享着彼此的经历,一直聊到深夜。晓燕说,她和盛老师也始终记得我。在感慨万千中,我写下了一段话,由晓燕转给盛老师。

亲爱的盛老师您好:四十年来音信全无,四十年来迟到的祝福。

那个一年级小女孩,如今已超过了您当年的年龄,您那母亲般的怀抱,在我脑海中常常浮现。此刻,我极力把情感一次次抚平,不敢打电话倾诉对您的眷恋,恐抑制不住声音的哽咽。岁月如梭,我由童年、少年到中年,您也由中年到了高寿。得知老师仍健康吉祥,我欣喜不已。得知您也和我一样彼此想念,更是激动的泪流满面。一次千里之外的巧缘,才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惊喜。无论时空怎样流转,无论容颜怎样衰变,记忆烙印心间,感恩依然。

那年春节,我从千里之外来到家乡,随着晓燕的引领,敲响了老师家的门。一位满头银发,身着红色外套,年逾八旬的老师,亲切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她精神矍铄,面容慈祥。我放下礼物,张开双臂,仿佛回到了母亲般温暖的怀抱。

盛老师没有想到,在她有生之年我们还能重逢,她激动地说:“你父母都是那么好的人。还记得你常穿着粉红色小褂,扎着两个羊角辫……”老师还记得我童年的模样,泪花朦胧了我的双眼。

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家随父亲军转业来到了莒县夏庄,我遇见了第一位启蒙老师——盛连芬。她齐耳的短发,如满月的脸挂着微笑,微胖的身材散发着温暖。有一次放学,下起了大雨,凉风嗖嗖,雨水如洪流般拦住了我们的去路,盛老师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挽着裤腿,把我们一个个背到了安全地方,等候家长接应。盛老师怕我淋雨,就把斗笠给我戴上,抱起我,搂在她温暖的怀中,一步步淌过了河流险沟。她大口喘着粗气,雨水与汗水交织在一起,顺着发梢流进衣衫。我心里默默喊着:“老师妈妈,谢谢您!”但嘴上却一声没吭。第二天,盛老师感冒了,声音沙哑,还坚持给我们讲课。

二年级后,我家随父亲的工作调动搬迁了,再后来,老师也搬家了。成年后我几次打探均无果,没想到四十年后的一次奇缘,实现了我登门拜访老师,道一声感谢的心愿。

四十余年,情未了,缘犹在,爱依然。

初中“一年级”毛会迎老师,如兄长般的教诲

老师如光源,也犹如在莲花般云朵里穿行的月亮。

2023年立冬后的一个傍晚,夕阳正一点点坠入西山。书房的宁静被一阵手机铃声打破。接听后,我的心瞬间波澜起伏,电话是市报社沈老师打来的。

他说:“您有一位老师叫毛会迎,是吗?前段时间,毛老师在报纸上看到你的一篇文章,提到了他,特地向我打听你的消息,毛老师现在随儿子在北京生活。”

“啊?真的是毛老师吗?太感谢您了。”我惊喜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一刻,暮色似撕开一角,月光如水,洒满窗台,年少时的记忆,再次清晰起来。

记得初一年级,开学第一课,班主任毛会迎走进教室,他身材挺拔,英俊潇洒,浓眉大眼,仪表堂堂,谈吐儒雅,不仅形象佳,还有一手漂亮的板书,如字帖一样美观大方。他讲课趣味横生,旁征博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曾经的作文,我们像挤牙膏一样凑字数,而现在,却盼着上作文课。他说,我们知道做菜的过程,要先选好食料,再通过煎、炸或者烹、煮,加佐料等步骤,不同的工艺烧出的菜,品位不同,要想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必须用心,下苦功夫。写文章和做菜一样,要从材料、立意、结构、语言等多方面考虑,要做到融会贯通,就要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多练笔。

听了毛老师的讲课,我爱上了写作。有一次,毛老师把我的作文当范文,让我自己来读。我高兴地站了起来,津津有味地大声读着。这时,有同学阴阳怪气地窃窃私语:“她一定是抄的,抄的!”,全班同学向我投来了鄙视的目光,我感到气愤和伤心,便默不作声停止了诵读。老师也表情严肃地走下讲台,空气似乎一下子凝固了。我想,他肯定不分青红皂白向我大发雷霆,我的心咚咚地跳了起来。然而,毛老师却轻轻拿起作文本,站在我的身旁,深情地朗读着。读完后,他还表扬了我的作文,又对全班同学说:“要想写好文,先要学做人”,并意味深长地告诉我:“有句名言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愣住了,仰望到毛老师那双充满信任的眼神,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力量。那一年,我以出色的表现,被同学们评选为班长。

初二下学期,我随家搬迁,来到了县城。由于城乡教学进度差距大,我尽管拼尽全力,也没能达到心中的目标,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我感到无比的迷茫和失落。

在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我又想起了毛老师,便鼓足勇气,给他写了封信,吐露我的困惑和挫折。没想到,仅仅过了半个月,一封厚厚的书信寄到了我的手中。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毛老师的钢笔字迹优雅而坚定,足足有十二页。他表扬我书信写的好,让我那颗忐忑的心放了下来,我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信中,他给我指导了十条宝贵的建议,涵盖学习、习惯、心理、价值观、人生观等各个方面,并鼓励我多读书,多练笔,也希望文学能陪伴我成长。毛老师就像一位兄长,用他的智慧和关怀,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重新找回了扬帆的勇气。

那封厚重的书信,就像人生指南,行动宝典,当我遇到困惑时,就拿出来读一下,心头便豁然开朗。遗憾的是,随着我家多次搬迁,那封珍贵的书信也遗失了,师生也失去了联系。

直到近年,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一本书,《韩晟昊传:一位感动韩国的中国人》。这本书记录了一位被韩国总统赞誉为“了不起的中国人”“中国御医”的爱国华侨韩晟昊博士的传奇故事。韩博士以超凡的才能,博大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祖国和促进中韩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本书在2005年出版,2014年再版,被作为山东省“齐鲁海外名人传记丛书”的第一部,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而书的作者,是原山东省作协会员毛会迎。

当我看到作者的照片就是毛老师时,激动又忐忑,心想,从前的我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学生,而毛老师桃李满天下,又是知名的作家、书法家,四十年光阴荏苒,对于我,老师恐怕早就忘记了。我想,向老师表达感恩的方式有多种,铭记老师的教诲,初心笃行,也是一种长情的告白。

在教师节之日,我的一篇短文,有幸在《黄海晨刊》发表,我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恩,也流露出寻找老师的渴望。没想到,在浩瀚文海中,那区区千字文竟然被毛老师读到了。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原来,毛老师早年从县阎庄中学调到市民政部门工作,还曾任东港区作家协会第一至第三届副主席等职务,退休后去了北京。在微信聊天中,毛老师还是那么谦逊亲和,感谢学生还挂念着他,并从遥远的北京寄来了四副墨宝赠予我。墨宝题写着“清气若兰”“宁静致远”等,每一笔都充满深意,令我爱不释手,那美好寓意也是我心之所向。老师对我的写作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仿佛时光倒流,让我回到年少。我在微信中留言:“老师您好,您若回老家时,一定告诉我。”因为我想面对面的,对毛老师说出埋藏在心底的话:“老师,感恩有您,四十年来,您的教诲一直铭记在心。”

两个月后的腊月中旬,大街小巷,川流不息,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迎春的氛围。但凛冽的北风也呼啸地刮着,将柿树上最后一个风霜柿果无情地打落,它亲吻着树根,仿佛向这片土地,表达最后的依恋,我也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

突然,微信传来一阵提示音,原来是毛老师的儿子要加我微信。我想:“一定是毛老师回老家来了。”心瞬间激动又期待。曾经,毛老师在日照时,我在江南,而当我回归故里,毛老师却去了北京,机遇总是擦肩而过。我的脑海,瞬间想象出我们重逢的激动场景。四十年来,岁月沧桑了彼此容颜,但师生情未了,我愿陪老师及其家人一起登上浮来山,去拜谒那棵四千年的天下第一银杏树,去欣赏古城美景,看看家乡的变化......

他儿子的微信通过后,我热情地问候着,但手机屏幕静静地没有回音。过了一会,微信传来了一个视频,我打开后,瞬间如晴天霹雳。

视频是“毛会迎人生告别会”,在北京八宝山的场景。啊?!毛老师才68岁呀,两个月前我们才刚刚联系上,并且还刚被授予“东港文学奠基者”称号。

怎么可能?我的心突突地跳着,一秒钟都无法等待,立即拨通了他儿子的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毛老师儿子平静而深沉的声音:“我父亲已在腊月十二离世了,他与癌症抗争了七年,在六十岁那年就诊断为肺癌晚期,医生预测他只有七个月的时间。这些年来,父亲向善向佛,医生说他已经创造了生命奇迹。他走的很安详。我根据家风家教,替他写下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遗训。”毛老师的儿子继续说:“父亲曾经说过,您还为他写过一篇文章,能否传来,也作为我对父亲的怀念。”

我已泣不成声,四十年的寻找与等待,想面对面地感恩他对我文学的启蒙和人生的指导,然而,四十年前的师生分别,竟成了四十年后的永别。

他可能预感到生命的钟声即将敲响,没有将病情告诉我和友人,而是默默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完成着师生彼此的夙愿。也许,毛老师编写那部著作时,就已身患癌症了,那是用生命和心血编织的华章。

他教导我们,“写好文,先做人。”等教诲,如同一盏灯,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人生,不正是一篇用心去编织,用脚去丈量,用情去关注,用爱去感恩,甚至用生命去抒写的大文章吗?

我手捧毛会迎老师的长篇小说《昨夜西风》,一句诗词涌上心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夜晚,一场大雪从天而降,远方的一盏灯火,照亮了风雪中一条深深浅浅的路。

老师,您好,您成了我们最美的回忆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夜无眠,许许多多老师的身影,在我脑海一幕幕浮现。

又是一年月满人团圆。在母校师生聚会上,一场“感恩”为主题的活动,拉开了序幕,已是中老年的“学生”们纷纷上台,讲述着“感恩、知恩、行动报恩”的动人故事,我也深情地朗诵着自己的诗篇。

老师,您还好吗,我们一直想着您。

每当我们获得小小的成就,就会情不自禁想起您,想起讲台上您的身姿回眸,想起您春风化雨般的大地恩泽。您那抑扬顿挫的说文解字,给我们打开了一道道锁,给我推开了一扇扇窗,让我们长出了天使的翅膀,像一只放飞的小鸟,勇敢地拥抱风雨阳光,去追寻心中的梦想。

老师,您还好吗?我们一直想着您。

不管饱尝岁月沧桑,不管历经寒来暑往,每当我们遇到艰难险阻,就会遥望远方想起您。想起您亲切的面容荡漾着微笑,想起您鞭策教诲的犀利目光,犹如在繁星中闪亮的一盏灯,让我们不停跋涉,追赶心灵旷野。您用宽严相济的火把,点燃我们的理想和希望。

老师,您还好吗?我们一直想着您。

当年您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当年您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三尺之桌是您挥洒人生的舞台,一块黑板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一支粉笔,演绎着古今,抒写着韶华。您给了我们一把生活尺,让我们自已去丈量天空,您给了我们一面正冠镜,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您给了我们一条长青藤,让我们爬上山巅,去领略无限风光。

晨曦斜洒在教室的门窗,书声琅琅,顽皮吵闹,都已刻成年轮的唱片岁岁播放。桃李绕膝,是您最幸福的时光,现在的我们,已超越了您当年的年龄,我们站在一起,个头已经高出了您的海拔。其实,那是您用不再挺拔的腰身,和一双知识的大手,将您的学生高高托起。

老师,您好,您成了我们最美的回忆,我们一直爱着您......

冯爱霞,笔名小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日照市作协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等。作品发表在国家、省市级等报刊媒体、文学期刊、文选专辑等。征文曾获青未了金融散文大赛一等奖、青未了散文大赛二等奖、中国(日照)散文季刘勰散文奖、全国郦道元山水文学奖、当代散文佳作奖、首届“经山历海”看日照征文金奖、籍书园杯“阅读未来”大赛等数十次省级及以上奖项。

壹点号天街小雨

标签: 散文 师恩 晓燕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