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乌灵胶囊的“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2024-08-27 18:02  浏览量:18

转自:佐力药业

杨耀芳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

乌灵菌的“来龙去脉”

乌灵菌为炭角菌科炭角菌属真菌黑柄炭角菌的菌核,俗称“乌灵参”,由于黑柄炭角菌在炭角菌属中药用价值突出,故人类借助现代生物工程发酵技术将其菌丝体干燥后粉碎,制成乌灵菌粉。从乌灵菌到乌灵胶囊,研究者们经历了多年的探索,才真正揭开乌灵胶囊具有“补肾健脑,养心安神”功效的秘密。

乌灵菌的“真材实料”

乌灵菌含有多种氨基酸(主要为赖氨酸、色氨酸、谷氨酸、γ-氨基丁酸)、甾醇、多糖、腺苷、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成分,可改善脑组织对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通透性,调节神经元生理功能,加强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加γ-氨基丁酸合成,提高γ-氨基丁酸受体活性,从而产生镇静、安眠、抗抑郁的作用。当脑缺血发生时,海马γ-氨基丁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而一定剂量的乌灵菌粉水提物可缓解这一现象,故对两者水平的调节可能是乌灵菌粉重要的中枢作用机制。

“失眠”古今

中国古代文人赋予“失眠”多重内涵,失眠也经常是人物塑造、小说叙事中的渲染“要素”。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失眠引人关注,是大观园中失眠最多、最频繁的一位,作者以浓墨重彩描写黛玉失眠的情节,“翻来复去,那里睡得着……正要朦胧睡去,听得竹枝上不知有多少家雀儿的声儿”,以此表达了黛玉深重的孤独与忧愁。可见在古代文人笔下,将“不寐”和“隐忧”挂钩,只因绝大部分的“心事”都可归入“隐忧”之中,且人人所怀的“心事”却又各不相同,“心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往往被总括在“隐忧”之中,从而形成“忧而失眠”之说。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广义的失眠即大家所说的“睡不着”“睡不好”。失眠症,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难眠。古代医家认为,“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是不寐的根本病机。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生理上的三个兴奋期,分别是在上午9:00~10:00点,晚上7:00~8:00点,以及深夜11:30~12:30。在此时间段内,人体表现为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思维活跃、情绪饱满,机体难以进入深睡眠状态。因此,就寝时间应尽量避开兴奋期,理想的睡眠时间应在晚上10:00~清晨6:00,老年人稍提前,可在晚上9:00~清晨5:00,儿童则在晚上8:00~清晨6:00。然而,当今的“夜猫子”生活方式,不但违反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即昼夜节律,而且极易引发失眠,真的不容忽视。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972名18~35岁的受访青年中,70.5%的青年曾被失眠问题所困扰,其失眠的原因与睡眠质量差、精神亢奋或情绪焦虑相关。

从古至今,由于学术传承的不同,失眠的治疗也各具特色,故应结合年龄、生活环境、体质、情志,分清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提出,病程≥3个月称为慢性失眠障碍,病程

以上内容来源:

家庭用药杂志2021.12防病治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