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学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4-08-14 00:08  浏览量:15

人类已有百万年的历史、7000年的文明史、300年的工业文明史,但至今全球仍有1/10的人吃不饱、2/10的人吃出病,1/3的食物被浪费。人类因食物占有带来的社会冲突,持续不断、困扰烦多。

“民以食为天”。

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事,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食事,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13个目标与食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食问题得不到全面解决,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实现。

当前,在食的认知领域,现有的农学、食品科学、农业管理、营养学等,不隶属同一个上位学科,缺少共同的学科使命,日益凸显出对食的认知碎片化、区块化、割据化的局限、缺陷和弊端。

解决食问题,有赖于正确食认知。

解决当今人类面对的全方位的食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起整体性的食认知。

而以人类的食事问题为整体研究对象的食学,正当其时,正堪其用。

食事,是指人类获取、利用食物的现象和活动。食事一词,涵盖了食者、食物、食序三个维度,为我们建立的整体性认知提供了基础概念,食事大于并包含农事。

就食者需求而言:依次有食温饱、食安全、食健康等方面。

就食物获取而言:涉及到种植、养殖、烹饪、发酵等方式。

就食为秩序而言:体现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各领域。

食学的底层逻辑,就是以“整体认知替代部分认知”,食学的建构,就是要形成一个能够覆盖所有食事问题的知识体系,厘清其中的属种、交叉等内在关系,并通过食学学科要素的建构和食学原理的揭示,把过往碎片化、区块化、割据化的食事认知,综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推动人类食事认知的改版升级,步入“整体化”认知的历史阶段。

2023年10月10日至12日,第四届世界食学论坛在海口举办,全球43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食事问题的系统治理”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形成以《海南倡议》为标志的重要成果。其中,由中国学者提出的食学知识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得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书面致辞支持。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并发布“食学科学八要素”和“‘三食’问题系统治理”两项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在建构食学知识体系方面作出的新探索。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老矛盾层出不穷。推动“三大全球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亟须人们为改进全球治理不断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率先建构食学知识体系,把食物生产与食物利用、农民利益与市民利益、食品安全与健康中国统筹起来,有助于更好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全面有效解决我国的食事问题。既要端牢饭碗,又要吃出健康,还要持续久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率先建构食学知识体系,进而建成世界食学研究中心、食事标准中心、食事数据中心,有助于我国立足全球食事治理高地,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更好推动国际社会开展深入合作,为解决人类食事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率先建构食学知识体系,是对现代科学体系的补充与完善,是为系统解决人类食事问题探索提供的公共产品、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有助于促进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础牢靠,纵使筑厦不易,也终能建成万丈高楼;

定位准确,尽管掘井艰难,也定会导出不竭活水。

对食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给予热切期待、支持帮助是应当的。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 杨小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