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王叔和合著(初定稿)

发布时间:2024-08-13 16:13  浏览量:17

一百零九、《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王叔和合著(初定稿)

——王叔和“撰次”是什么意思?

金栋按:今通行本《伤寒论》这样记述作者: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

今通行本《金匮要略》这样记述作者: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集。

这就是说,今本《伤寒杂病论》是由张仲景、王叔和二人合著。

传统观点认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撰写的,然通读全书,实非如此。

实际上,《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以《汤液经》经方为依据,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撰而成,此即原著部分。不久原著散乱遗失,后经魏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仲景遗论,并以《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等医经理论为依据,增补附益加注释而“撰次”(第二次)成目前的通行本传世。

虽如此,王叔和并未能将医经理论如五行学说等完全融入这些经方之中,从而形成两层皮。亦即《伤寒杂病论》中的这些方剂,并非是在《素问》《灵枢》《难经》等医经理论指导下创制的!所以,经方大师胡希恕说“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是有道理的!

如此,方可理解该书的矛盾之处!如《伤寒杂病论原序》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但是,已很难分清哪些是张仲景原著,哪些是王叔和增补附益的。而近代儒医杨绍伊《考次汤液经》考证甚当,已分清二者。另,若读读《康平本伤寒论》,亦会发现原著与注文(增补附益)分的很清。

举个正文中的例子吧:

如《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卷前三篇及“辨不可发汗、吐、下”、“辨可发汗、吐、下”等卷后八篇,乃王叔和搜集整理仲景旧论时补入的。

又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这是按五行相克所推演的理论。这句话源于《难经》,是王叔和据《难经》增补附益的。

民国儒医杨绍伊先生以深厚的经学功底,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中张仲景“原序”的真伪,即以“的是建安”、“均属晋音”,用“滴血验之”之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字为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加入,为经方学术师承脉络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杨绍伊先生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不是张仲景一人创作编写,张仲景非《伤寒论》的创作者,而是《汤液经》的传经大师。

在编排条文时,杨绍伊判断出哪些是商代伊尹《汤液经》原文,哪些是后汉张仲景论广,哪些是西晋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为研究经方发展史、《伤寒杂病论》成书、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附:王叔和“撰次”是什么意思?

今通行本《伤寒论》有两个版本,即宋本与成(无己)注本。宋本原刻已无,传世者乃明代赵开美复刻本,是后世《伤寒论》的标准版本。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这样记述作者: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正,明·赵开美校刻。

皇甫谧《甲乙经序》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那么,相对于《伤寒论》这本著作而言,王叔和“撰次”是什么意思呢?

杨绍伊《考次伊尹汤液经序》说:“今本仲景书卷端即题云:‘王叔和撰次。’以士安言解之,所谓‘撰次’者,即撰集仲景遗论,以之次入仲景书中。若然,则今本仲景书为任圣之《汤液经》、张仲景《广论》、王叔和之《仲景遗论》,撰三种集合而成。”(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并认为乃经叔和三次“撰次”之结果,并非一蹴而就!

日人·山田正珍《伤寒考》说:“叔和之撰次伤寒也,有释原文者,有掺其说者,有以三四字若十字加入原文者。”与《古本康平伤寒论》作对照,山田氏所言甚确,一目了然!

比如宋本4、5、7、8、9、10条,康平本是追文,乃叔和所补,而被宋臣林亿等纳入正文。

再如40条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服法中有“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康平本是小字旁注,宋本作为正文加以刊刻,成为法定经文。

又如173条黄连汤证,服法中有“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共九字,康平本是小字旁注, 宋本是作为正文加以刊刻,成为法定经文。

又如210条说:“夫实则譫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康平本“郑声者,重语也”是小字注文,宋本成为法定经文。而《外台秘要》在引此条时,“郑声者,重语也”这六个字,也是小字注文。

观康平本《伤寒论》的小注、旁注、嵌注及低两格之文字等,当是王叔和及后人撰写或阐释发挥之义。若以今通行本即宋本《伤寒论》而言,此等文字或内容皆是正文刊刻流行,即法定经文传世。

所以,李心机《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说:“从林亿等校勘《伤寒论》的过程,以及对《伤寒论》的认定与定位中,可以领悟,在林亿等看来,张仲景是《伤寒论》的著述者,是主要文字的撰著者,同时肯定了王叔和作为整理者、编辑者、记述者,对文字、表达形式,乃至内容所进行过的加工。从这个角度看《辨脉法》《平脉法》与《伤寒例》都是宋本《伤寒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内容也与六病诸篇融合承顺。故从‘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为编辑者,王叔和如此重视于仲景旧论,记载、抄录他说见到的仲景原作,从中也可以看出王叔和对仲景原著所持有的严谨态度。按:旧论,原来的学说、文论。”

要之,所谓王叔和撰次,是指既有整理编辑仲景《伤寒论》原著之义,又有叔和撰写次入增益、阐释《伤寒论》之文。实际上,古代这种编写方法符合余嘉锡《古书通例》。

余嘉锡说:“门弟子相与编录之,以授之后学,若今之用为讲章;又各以所见,有所增益,而学案、语录、笔记、传状、注释,以渐附入。其中数传之后,不辨其出何人手笔,则推本先师,转相传述曰:此某先生之书云耳。”(《古书通例·古书不题撰人》)

由上可知,《伤寒杂病论》一书,既有张仲景原著(述),亦有王叔和(撰次、搜集、注释)及后人的注释。王叔和用《素问》《灵枢》《难经》之理论(撰次、搜集、注释),来阐释《伤寒杂病论》之经文 ,由于后人辗转传抄,导致经文、注文相混,若从宋本分析,则很难分清哪些是原著张仲景所“述”,哪些是王叔和注文之“撰次”或“搜集”了!幸有康平本可区分之。从《伤寒杂病论》一书分析,王叔和并未能将《素问》《灵枢》《难经》之理论,如五行学说融入《伤寒杂病论》的具体方剂之中去指导,从而形成两层皮。实际上,医界前辈,中日古今经方大家,早已看出了其中端倪与缘由!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