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上新!奏响多民族交融的生活颂歌

发布时间:2024-08-13 19:07  浏览量:17

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也是活态传承新意无限的待挖“宝藏”。从名录上的文字,转变为屏幕中的影像,再渗透进日常,非遗与生活越来越紧密。

以非遗的方式打开中国,就会发现,我们的非遗既美丽又质朴,既古老又年轻,在新时代的热土蓬勃生长,来源于生活又反哺生活,从厚重的历史走来,为未来推开新卷。

8月10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于央视综合频道(CCTV-1)重磅上新,走进多彩广西

时隔半年,归来仍不负众望。《非遗里的中国》广西篇全网触达7.53亿人次427次上榜热搜,微博话题#世界上最矮的马有多矮#登热搜榜第10位,#广西万物皆可酸嘢#登热搜榜第30位,#广西米粉每一款都看得人好饿#登热搜榜第35位,主话题#非遗里的中国#阅读量累计20.2亿

节目运用“5G+4K/8K+AI”科技成果,分解呈现非遗技艺的具体步骤,全方位展示非遗的奇绝技艺和美学价值。

这是一场民族文化盛宴,一场人文与科技的对谈,也是一次壮游之旅。

五彩八桂,壮美广西。伴随歌声启程,让我们跟着《非遗里的中国》广西篇领略广西非遗迷人的光彩。

1

多民族文化交融

载歌载舞,颂我美好生活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汇集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民族世居于此,多民族融合,广西由此凝结出璀璨的民族文化瑰宝,拥有7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15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唱山歌,是广西人民骨子里的基因,我们熟悉的刘三姐就是广西民间的“歌仙”。

很多人对电影《刘三姐》的唱段耳熟能详,却不知道,刘三姐歌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

广西共有一百多种民歌,每个民族歌曲都有其独特之处。瑶族民歌少不了衬词,毛南族民歌曲调舒缓,仡佬族民歌多为叙事,苗族民歌与自然紧密结合,壮族民歌则有多声部。

对山歌、赶歌圩,“以歌为语,以歌为史,以歌抒情”,广西民歌是当地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淌在血液之中,融合了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承载着漫长岁月里本民族的文化灵魂。

有歌就有舞,和民歌一样,广西的民族舞蹈也与生活息息相关。

跟随总台主持人龙洋和嘉宾单霁翔、王祖蓝的脚步,观众还未从歌圩的天籁之中走出,转而又步入一场大型舞会。

丰收之时,壮族人们模仿各种农事动作,“打”着扁担舞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相传由炊具“铜釜”演变而成的铜鼓配合木桶而奏,白裤瑶族人们围成一个圈,共舞千年铜鼓;当壮族服饰文化与机甲艺术“双向奔赴”,每一个舞步都刮起“最炫民族风”。

节目还精心打造广西非遗街区,随着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体验、文化解读,带观众感受广西非遗魅力。

仫佬族土布、靖西壮族绣球、壮族织锦、毛南族花竹帽,骨角雕、贝雕,广西米粉、南宁酸嘢、八步客家百菜酿、龟苓膏、桂菜……非遗全方面扮靓生活

多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的汇聚与融合,构成了广西多彩的文化图谱。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充分彰显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奏响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2

科技“焕活”非遗

一脉相承,古今“一路生花”

非遗要“护”得好,更要“活”起来,才能“传”下去。节目展现非遗的历史底蕴、匠心传承、民族韵味、中国智慧、东方美学,也让我们看到非遗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得到“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发展。

广西武鸣府城红糖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代代相传中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序,选材、榨汁、打泡、赶水、摇飘、打沙、过滤、成型等十八道古法技艺纯手工制作,造就了一颗颗红糖的醇厚香甜。

但谁能想到,注射级蔗糖“疫苗糖”竟与古法红糖有着紧密关联?

古法制糖需要将直风柴灶和连环锅结合使用,通过一个烧火点将热度传到一字排开的连环锅里。由于每口锅的受热不同,甘蔗汁经过每口锅时会蒸发掉不同的水分,从而起到层层提纯的作用,既能提高制糖的质量又能提高产量。

“疫苗糖”现代化提纯工艺第一步中使用到的“五效蒸发罐”,同样传承连环锅的智慧。过滤、沉淀澄清、熬制蒸馏、开泡撇沫、结晶分蜜等提纯步骤,都跟古法红糖制作技艺一脉相承

正是有了传承千年的提纯智慧,才有了现代“疫苗糖”的提纯技术。古为今用,与古为新,从南珠传统养殖技艺创新发展而来的仿生珍珠层结构材料,亦是如此。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南珠见证了古代中国对外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一颗南珠的养成并不简单,要经过幼贝出海、幼贝分笼、挑选健康优质大贝、插核手术、育珠贝养殖护理、人工采珠等多项工序。

其中,插核手术是最为核心的技术。在异物进入珍珠母贝后,母贝会分泌出珍珠质将异物层层包裹,从而形成珍珠。

从微观角度来看,珍珠层具有砌墙式的“砖—泥”层状结构,人工合成的仿珍珠层结构材料正是仿制了这一结构。

时过境迁,南珠仍旧是精美、华丽的代名词。而由之创新而来的仿珍珠结构材料在科技的浪潮中也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可用于陶瓷制作,也可用于高铁涂层、航天器的关键部件制造。

非遗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传承,其承载的历史意义跨越时空连接古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在这薪火相传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

文旅深度融合

以小见大,聚焦世界目光

有网友感慨,《非遗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型文化节目,还是一个大型旅游节目。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本就密不可分。节目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实地探访,将文、旅糅合得更为密切。

你可曾遇见“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可曾一览“叠累梯田坡上盘”的龙脊梯田?可曾亲临“十里银沙卷雪翻”的北海银滩?

“千里景千变,一山一诗篇”的广西,就这么水灵灵地在《非遗里的中国》镜头里,展现它的美丽。

来到广西,如同在一瞬间同时拥抱了山和水,天和地,海和风。丰富的地理地貌、各异的风土人情、丰厚的非遗资源,很难不让人为广西倾心。

近年来,“非遗+旅游”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等为代表的“新中式”旅游,在各地掀起热潮。

节目打造的各个非遗主题街区,集中展示了广西民族技艺、传统美食,主持人和嘉宾穿行其中,品尝当地美食,与非遗项目传承人互动、学习体验非遗项目,颇有“探店”的氛围,难怪屏幕前的观众们被节目种草。

扑面而来的民族风情,更被世界喜爱和接受。自称为“新广西人”的广西民族大学民乐系老师林子阳是美国人,因为夏令营第一次接触广西民歌,随着后来的学习,对广西民歌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从此便在广西扎根。

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的北海市海丝首港,曾是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舟楫往来,商旅攘熙,来自中原地区的丝绸、陶瓷、茶叶都由此出海,走向世界。

广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起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南宁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节目以小切口展现大风景,让观众沉浸式赏风光、品非遗,整合广西文旅资源,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通过镜头语言诠释、放大地方文旅魅力,为广西聚焦吸引力。

“桂味”非遗,余韵悠长。非遗古老技艺的传承与新时代的技术创新,在广西这片多民族的土地上不断碰撞,生根发芽。

从第一季的还原绝技、创新秀演,到第二季以人间烟火推开“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彩生活之门,《非遗里的中国》的非遗探索之旅仍在继续。

下一个目的地是哪儿?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非遗 民族 颂歌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