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医不叩门,心诚则灵”,古代“六不治”与现代“八不治”

发布时间:2024-08-09 02:42  浏览量:22

俗话说“医不叩门,心诚则灵”,古代“六不治”与现代“八不治”

文‖衡东勤勤

俗话说“医不叩门,心诚则灵”,诚然,病人安卧自家床榻,从未见医生不请自来,治病救人自有其规矩!故而历代有名的医学家皆会教导弟子、学生:“良言难劝‘糊涂蛋’,良医难治‘该死的鬼’”。

有人言,医者难道不应尽心竭力为患者解除病痛?此乃针对配合医生之患者。倘若患者不与医生协作,则治疗徒劳无功,哪个医生甘愿为之?是以,医不叩门,心诚则灵,医生若未与患者有效沟通,断不会贸然开具处方。

一、古代名医扁鹊“六不治”

扁鹊,乃战国时之医学大家,堪称中国传统医学之鼻祖,于中医药学之发展贡献殊伟。扁鹊年轻时师从长桑君习医,尽得真传,擅于诊断,医术全面,精通各科疑难杂症,诊病之技精妙绝伦,尤精于望诊与脉诊。

史载扁鹊凭望诊断定齐桓侯病症,由浅入深,并预言其预后不佳,齐侯因拒绝诊治,果然病故。又曾依脉象判定虢太子之“尸蹶证”乃假死,据此以针熨诸法治而救活。扁鹊行医看病秉持“六不治”之原则:

其一,依仗权势,骄横跋扈者,不治。

常言道:“有权不可任性。”对于此类依仗权势、肆意妄为之人,扁鹊决然不予施治。这类人常凭借权势胡作非为,对医者毫无尊重与信任,即便施予救治,亦难以收获理想成效。

其二,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

俗语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些将财富置于生命之上,于健康与金钱间做出错误抉择者,亦在扁鹊不治之列。此般行径致使治疗阻碍重重。

其三,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暴饮暴食、饮食毫无规律之人,扁鹊认定难以医治。此不良饮食习惯严重破坏身体之平衡与健康,为疾病滋生提供温床。

其四,急于求效,三心二意者,不治。

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那些急于求成、心浮气躁且频繁变更治疗之法者,扁鹊同样拒为其疗。如此致使病情难以稳定好转。

其五,自作聪明,半知半解者,不治。

俗语云:“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那些自作聪明、固执己见却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之人,扁鹊深知为其治疗亦是枉然。他们常凭有限认知干扰治疗,影响疗效。

其六,笃信巫术,不信医道者,不治。

俗话说:“信神信鬼,不信医生。”对于那些排斥科学医理,笃信巫术之人,扁鹊亦不会援手相助。此种态度致使有效治疗无从开展。

总之,扁鹊之“六不治”原则,既是其多年行医之经验凝练,亦是对患者自身态度与行为影响治疗之深刻洞悉。

二、当代名医行医“八不治”

行医日久,自会明悟诸多事理,看透诸多现象。今时之人,病症愈多且久治难愈,并非医生医术不精,实乃未谨遵先人之训诫。当代名医行医有“八不治”:

其一,不信中医者,不治!

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病人前来就医,对医生医术存疑,总是追问能否治愈、是否包治、多久治好……此类人病根在其心,最为难治。

其二,不遵医嘱者,不治!

俗语云:“听人劝,吃饱饭。”病人于治疗过程中不听医生嘱咐,未全力配合,病自然难愈。

其三,讳疾忌医者,不治!

俗话说:“瞒病必死,隐疾必亡。”对自身病症忌讳,故意于医生面前隐瞒病史,极易造成误诊,病自难愈。

其四,口是心非者,不治!

常言道:“口不对心,难成大事。”有的病人来诊所言辞前后矛盾,嘴上一套,行动一套,此般病亦难愈。

其五,朝三暮四者,不治!

俗语云:“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病人今日在此就医,明日又往别处,今日赞此医医术高明,明日夸彼医手段高超,或是难受至极才来,稍好便不再来,如此病亦难愈。

其六,自以为是者,不治!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有种病人来看病,与医生争执,仅凭自身感觉论病,自以为是,不听医生诊断,故而难以治愈。

其七,重财轻命者,不治!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的病人治病时吝于花钱,处处算计,对医生苛刻,视钱甚于命,嘴上慷慨,心里却不愿付费,此般病最难治,自古皆言舍财免灾……

其八,病入膏肓者,不治!

俗语云:“病入骨髓,无药可医。”众多病人拖延治疗,待到无药可医才四处求医,此乃病入膏肓,纵医术高超亦无力回天。

此八种人自古有之,占病人之大半。病人常不自我反省,治不好便归咎医生,多数缺乏感恩之心。难怪古人云:治病先“治心”,疾病易治,心病难医。

三、古今名医的“六不治”“八不治”准则的差异

其一,对象侧重点各异:

扁鹊之“六不治”多聚焦患者品德与行为习惯,如仗势骄横、贪财舍命、饮食无度等。现代之“八不治”除却部分类似的品德与行为问题(如不遵医嘱、讳疾忌医、重财轻命等),更侧重于患者对待治疗的态度与选择,如不信中医、口是心非、朝三暮四、自以为是、病入膏肓等。

其二,涉及范畴有别:

“六不治”相对简练,主要围绕患者某些显著的不良特质与行为。“八不治”涵盖面更广,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与心理状态有着更细致的描述与规定。

其三,时代背景不同:

古代之“六不治”反映彼时社会的典型问题与现象。现代之“八不治”则更多考量当代医疗环境中患者的复杂心态与多样行为模式,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信息多元化等特质相关。

总体而言,古代之“六不治”为现代之“八不治”奠定基础、提供启示,而现代之“八不治”于传承传统之余,依据当代医疗实际状况进行拓展与补充。

四、古今名医的“六不治”“八不治”准则的相同点

其一,皆强调患者配合:

无论古代抑或现代,皆认为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乃获取良好疗效之前提。譬如古代的“急于求效,三心二意者,不治”与现代的“不遵医嘱者,不治”“朝三暮四者,不治”,皆体现对患者治疗过程中能否坚定配合之关注。

其二,均重视患者态度:

患者对待自身疾病与治疗的态度于古今准则中皆被视作影响治疗之关键要素。似古代的“自作聪明,半知半解者,不治”和现代的“自以为是者,不治”,皆指出患者自负、不虚心接纳医生诊断之不可治性。

其三,都关注患者诚信:

古今准则皆强调患者对医生应保持诚实,不隐瞒病情。古代的“讳疾忌医者,不治”与现代的“口是心非者,不治”皆反映此点。

其四,均考量不良品德:

古代的“依仗权势,骄横跋扈者,不治”和现代的“重财轻命者,不治”等,皆体现对患者不良品德或极端价值观影响治疗效果之考量。

其五,同对医学信任有要求:

古代的“信巫术的,不信医道者,不治”和现代的“不信中医者,不治”,皆强调患者对医学应存有基本信任。

五、总结一下

扁鹊之“六不治”原则与现代名医之“八不治”准则,皆彰显患者态度与行为对治疗效果之重大影响。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患者的信任、配合、诚实以及对自身健康的正确态度,皆为治疗成功之关键要素。

同时,诊治疾病之际,病人自身状况、旁人因素以及医生自身问题,皆需妥善处置。医患双方当共同努力,构建良好沟通与信任,医生需秉持医德医术,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方能更有效地战胜疾病。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4.8.7.20∶10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