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古文《五石之瓠》《大学之道》阅读训练(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4-11-13 12:45  浏览量:2

今给同学们汇总高二两篇古文(《五石之瓠》《大学之道》)练习,含实词、虚词用法、句式及翻译与理解,帮助大家夯实基础,提升古文阅读水平。

一、五石之瓠

(一)基础知识部分(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贻(yí)我大瓠之种 B. 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

C. 洴(píng)澼(pì)絖(kuàng) D. 鬻(yù)技百金

2.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赠送)

B.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果实)

C. 其坚不能自举也(拿起)

D. 瓠落无所容(宽大空阔的样子)

3. 下列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以盛水浆

B. 剖之以为瓢

C. 客得之,以说吴王

D. 以吾一日长乎尔

4.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何陋之有

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惠子认为大瓠无用,是因为它无法用来盛水或做瓢。

B. 庄子认为惠子“拙于用大”,是因为惠子没有看到大瓠的潜在价值。

C. 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人手中可以有不同的用途。

D. 文章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话,表达了庄子对世俗功利的追求。

(二)文言文翻译部分(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3.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三)阅读理解部分(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 惠子和庄子对“五石之瓠”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 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有用”和“无用”的理解。

4. 从《五石之瓠》中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大学之道

1.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彰明)

B. 知止而后有定(停止)

C. 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

D. 安而后能虑(忧虑)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此之谓自谦

B.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C. 弟者所以事长也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大学之道 / 不以其道得之

B. 在止于至善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 欲治其国者 / 其皆出于此乎

4. 下列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天子变成普通人,一概都应以修养自身为根本。

B. 从天子直到普通人,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C. 从天子直到普通人,全都是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

D. 从天子变成普通人,全都因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

5. 下列对《大学之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大学之三纲”。

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称为“大学之八目”。

C. “八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先后主次之分。

D. 《大学之道》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紧密联系。

6.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古义:;今义:。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古义:;今义:。

7.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8. 按照原文填空。

(1)大学之道,在,在,在。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欲,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欲正其心者,先;欲诚其意者,先;致知在。

9. 请简要概括“大学之三纲”“大学之八目”之间的关系。(4 分)

10. 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修身为本”的理解。(6 分)

(二)阅读理解部分(每题10 分,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如恶恶臭

(2)此之谓自谦

(3)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掩其不善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2)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 用“/”给这段文字断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部分(30 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理念,请结合《大学之道》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不少于 300 字。

参考答案

一、五石之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 C(A、B、D 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均正确)

2. B(“实”在这里是“容纳,装得下”的意思,而非“果实”)

3. D(A、B、C 中的“以”都是“用,把”的意思,D 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

4. D(A、B、C 都是倒装句,D 是正常的状语后置句)

5. D(文章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话,表达了庄子对超越世俗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主张,而非对世俗功利的追求)

(二)文言文翻译部分

1. 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长成后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2. 用它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3. 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三)阅读理解部分

1. 惠子认为大瓠“无用”,因为用它盛水,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成瓢,又太大而无处可容。庄子则认为惠子“拙于用大”,大瓠可以制成大樽,浮游于江湖之上,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2. 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人手中有不同的用途,有的人只能用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而有的人却能用它获得封赏,借此来反驳惠子对大瓠“无用”的看法,强调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眼光和智慧。

3. “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概念,取决于人们的视角和使用方式。在惠子看来,大瓠无法盛水或做瓢,所以是“无用”的;但在庄子看来,大瓠可以制成大樽,浮游于江湖,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样,不龟手之药在宋人手中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而在客人手中却能用来获得封赏。这表明事物的价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视角来发掘和利用。

4. 庄子的思想具有超越世俗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特点。他不局限于事物的常规用途,能够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事物,主张打破常规,发掘事物的潜在价值。同时,他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持超脱的态度,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逍遥。

二、大学之道

(一)基础知识部分

1. D(“虑”应解释为“思考、思虑”,而非“忧虑”)

2. B(A 项“谦”通“慊”,满足;C项“弟”通“悌”,敬爱兄长)

3. B(A 项“大学之道”的“道”是“宗旨、原则”的意思,“不以其道得之”的“道”是“方法、途径”的意思;B 项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C 项“以修身为本”的“以”是“把”的意思,“执此以朝”的“以”是“来”的意思;D 项“欲治其国者”的“其”是代词,“他的”,“其皆出于此乎”的“其”是副词,“大概”的意思)

4. B

5. C(“八目”之间是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层层递进,以“修身”为根本)

6. (1)古义:大人之学,博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2)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7. (1)“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2)“齐其家”,“齐”是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即管理好。

8. (1)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知所先后。

(3)治其国、齐其家、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格物。

9. “大学之三纲”是《大学》的纲领性目标,“大学之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八目”从“格物”开始,经过“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最终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目标。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大学》的核心思想体系。

10. 在现实生活中,“修身为本”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和行为能力,才能在家庭、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在家庭中,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才能成为家人的榜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工作中,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为单位和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修身为本”也提醒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阅读理解部分

1. (1)厌恶。(2)满足。(3)谨慎。(4)掩盖。

2. (1)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2)这就是说内心真诚,会流露于外表,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谨慎地对待独处。

3.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诚意”要做到“毋自欺”,以及“慎独”的重要性。

1.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了个人修养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先修养好自身,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才能使天下太平。这一过程是层层递进的,体现了儒家的家国情怀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三)写作部分(略)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