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诗歌情韵,体味生命诗意——国科共青城高一语文学科活动

发布时间:2024-11-11 11:35  浏览量:3

徜徉诗歌情韵

体味生命诗意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活动

为了更深入地领略我国古典诗歌的美学魅力,并营造出浓郁的阅读氛围,同时促进阅读与写作的共同进步,以及智育与美育的和谐发展,近日,国科共青城实验学校高一年级语文组组织了以“徜徉诗歌情韵,体味生命诗意”为主题的文学短评创作活动。

鼓励学生从作品的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例如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基调、结构的层次、语言的特色、叙事的风格、论述的策略以及主题的思想等。学生应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知识储备最充分、最有表达欲望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和评论。本次文学短评写作活动受到了高一年级学生的热烈响应。

学生优秀作品展

01

高一(4)班 黄晨茜

礼贤下士 以情揽才

——《短歌行》曹操的求贤若渴之分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情感赢得世人喜爱。

三国中,曹操是一个真正重视人才的雄主,他有着高明的用人之道并认真践行。曹操生于乱世,在那个诸侯纷争,烽火连天的朝代,凭着他自己的雄才大略和他独到的用人之道,使曹魏在群雄逐鹿中胜出,并始终处于强势地位,为三国归晋奠定基础。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夕,面对南飞的群鸟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千古名作。诗中流露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贤才的渴望和求贤若渴的心情。

从诗题“短歌”二字中,体现了其诗歌体裁短促而富有力量的特点。在诗的开篇,曹操便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千古名句,面对人世纷扰,难免郁积于心,对酒当歌是诗人的外在行为,实则与内心情感紧密相连。

曹操为何举杯,为何对天而问?诗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给出了答案:人生好似枝叶间的朝露,转瞬即逝。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又何其多。一个“苦”字点出了诗人心中块垒难消,联想至自然界的朝露,回顾过往时,日子好似烟云翻飞,不禁惆怅满怀。而在一番慨叹之后,曹操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之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豪迈地表明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值得肯定的是,诗人没有沉湎于开篇忧郁悲凉的情绪,而是通过“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几句从音乐上有力地提振了本诗的情感基调,使整首诗歌在慷慨悲凉中,还萦绕着较为明朗的主旋律。纵观全诗,诗人从感慨人生短暂,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自己为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思贤若渴、尊重贤士的热切之心。这是一首求贤若渴的诗歌,更是一个礼贤下士,以情揽才的霸主用人智慧之体现。

02

高一(5)班 危嘉颖

巧用白描

——浅析《归园田居(其一)》写作手法

在《归田园居(其一)》中 ,陶渊明描绘了淡雅美好的田园风光与淳朴可爱的农村生活,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能呈现出如此清新活泼的日常生活画面,还要得益于白描的妙用。

诗中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景物,简练朴素,不加雕饰,但勾勒出的屋宅确是郁郁葱葱而充满生机的。诗人远眺“远人村”“墟里烟”,听闻“狗吠”“鸡鸣”,让我们感受到了安居乐业的满足,轻快洒脱的心境。这四句运用白描,描绘了宁静、恬淡、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光景。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其告诉我们与世无争,热爱自然质朴生活。

其诗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纯朴自然,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用多种意象,抒发田园归隐的自由、安逸与喜悦之情。陶渊明的《归田园后(其一)》语言质朴简练,堪称绝笔。

03

高一(4)班 何天泽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浪漫主义

李白之《梦游天姥吟留别》实为诗坛瑰宝,气势磅礴,意境雄奇。全诗以梦游为线索,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诗中描绘的天姥山景色如梦如幻,引人入胜。使读者仿佛身临其中,亲历其境。

本诗是李白浪漫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象征了古代浪漫主义的天花板。作品中大胆运用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将诗人梦中的场景描述得天马行空。不仅如此,他还巧妙地与现实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语言凝练而富有音韵美,既有豪放不羁之气,又不失细腻温婉之情。尤其是诗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更是表达出诗人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性格,以及诗人对自由尊严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仰。

此外,李白在诗中流露出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使得这首诗更具感染力。其结尾之处,诗人以梦游结束,既呼应了诗题又留下了无限遐想。

综上所述,梦游天姥吟留别无疑是一首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的佳作,值得我们深入研读与传承。

04

高一(8)班 王希诺

梦幻想象,现实映射

——评《梦游天姥吟留别》想象手法

作为游仙诗的典型代表,《梦游天姥吟留别》向来以瑰丽奇特的想象著称,这一点在对仙人登场的描绘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对仙人住处、衣着、出行的描写都显得十分梦幻,让人不禁佩服作者的想象力。见微知著,对仙境的美好幻想更是反映出诗人向往自由、追求乐土的精神。“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华丽殿宇如在眼前,“不见底”象征着无边无际,侧面体现出李白对自由的向往。“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人集会,何等盛事,表达了李白对神仙、乐土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个人对得道成仙的热切愿望。之后的“虎鼓瑟兮鸾回车”这一描写,也是李白对仙境生活的美好幻想。通过整段对仙人的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白那不同常人的想象力,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在这看似美好的幻想之外是李白对现实的失望,对权贵的不屑与厌恶,最后李白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来表达自己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

想象之内,是仙境的美好世界,想象之外,是面对黑暗现实的不得志。一道想象,划分出两个世界,也映射着李白的理想与现实。

05

高一(5)班 江仕琦

人生如梦,不妨旷达

——评《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之气

清代词评家曾对苏轼的词作出过“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的评价,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肆意张扬的豪放之风跃然纸上。

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通过对周瑜的外貌、神态、动作等的刻画,把一个年少有为、风姿俊朗、气定神闲的儒将形象呈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这栩栩如生的描写,反衬出作者仕途不平、壮志难酬、悲苦愤懑的形象。苏轼一直有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但辉煌的政治理想终归于梦,横遭被贬的坎坷处境已经让苏轼失去希望。他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无法比照。

尽管苏轼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但紧接着挥笔写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苏轼于天地中顿生感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可见,苏轼的洒脱旷达。

酾洒临月,步履铿锵,拂袖一笑,风清云淡,苏轼用他一生的苦旅,铸就了一首最华丽的篇章。

06

高一(6)班 查潇颖

浅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情景交融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片侧重写景,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词中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07

高一(8)班 李文静

借古讽今,暗抒己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分析

怀古诗中忆古事、抒己志并不少见,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独特之处正在于词人以典故串联全词,全词并无一处直接表达词人写作目的,但通过一系列的典故完整地表达出词人的志向。

在这首诗词中,辛弃疾通过借用历史人物自比。例如孙权的英雄事迹,隐含了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寄奴”是借刘裕北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南宋统治者的惋惜,体现辛弃疾主张北伐的观点。再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却不得。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壮心不已的志向。词人选取的每一个事例都具体符合了自己想表达的观点,提出历史经验教训,指出正确的做法,例如以刘义隆草草北伐最终仓皇北顾告诫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事例之典型贴切,令人叹绝。同时以一系列的对比,指出了南宋萎靡不振,发出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且报国无门的愤懑,具体而生动形象,令人感触到辛弃疾的悲伤情绪。

08

高一(7)班 任可

评《永遇乐》用典的灵活巧妙之处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大量运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从“千古江山”到“气吞万里如虎”谈京口英雄人物;从“元嘉草草”到“赢得仓皇北顾”谏出兵北伐应慎重;从“可堪回首”到“一片神鸦社鼓”叹江北沦陷现状。用典灵活,意到情到,组织巧妙。

“千古江山”到“气吞万里如虎”中,前半部分运用孙权的典故,后半部分运用了刘裕的典故。怀古人,抒己志。词人一方面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再者,暗含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批判当今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后半部分表达了词人对刘裕的赞叹和对南宋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这两个人物都是以京口起步的,也照应了标题,是最为适合的开场用典。

同样,在“元嘉草草”到“赢得仓皇北顾”中,词人用典刘义隆,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罚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而“可堪回首”到“一片神鸦社鼓”用典外族入侵代表人物——拓跋焘,警告当权者兵败城破中原沦陷的下场。词人想到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朝廷却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安于异族统治,入侵者受到后世祭祀,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无疑是沉重的,他借助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隐忧,以及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最后直接运用廉颇的典故收束全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以廉颇自比,联系到自己虽已年老,却仍想为国效力,但终不得志。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壮心不已的悲愤。

09

高一(8)班 赵毅锦

着意点染,尽得风流

——《琵琶行》人物形象分析

《琵琶行》主要围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交流展开,在塑造琵琶女形象时颇有特色,令人称道。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没有上来就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从声音写起。琵琶是琵琶女赖以生存的工具,更是琵琶女形象的重要载体,以此作为琵琶女出场的开端,既切合人物特质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类似的还有《红楼梦》王熙凤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借助主客的反应,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精湛,更添神秘色彩。一反常态的点染方式打造了不同寻常的出场画面,寥寥数笔就让读者为之神往,想要一探究竟。此时如若极尽描绘反倒失去了文学的美感,也夺走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有时不必辞藻的堆砌描绘,恰到好处的留白更显风流之姿。

与圣贤为伴,与诗歌为伴,引导同学们汲取古人的深情与审美,陶冶情操,丰富人文素养,同时彰显学校学子的风采,推动书香校园的建设,希望国科学子能以此次文学短评活动为契机,在诗情画意的青春岁月里,阅读诗歌、鉴赏诗歌、创作诗歌,成为既有知识又有理想、既有品味又有责任感的全方位发展人才。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