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寻根脉,皖南山水悟学思

发布时间:2024-11-11 10:50  浏览量:2

山水间寻知探趣,古今韵对映心通。为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于2024年10月31日—11月2日,组织了一场“访人文山水,品水墨徽韵”的徽州研学旅行。

10月31日早上六点半,聆听着校领导的谆谆教诲,各班代表依次上前,郑重地从领导手中接过鲜艳的班旗。班旗在微风中飘扬,如同同学们心中的梦想与激情,在蓝天白云下飞扬,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研学之旅。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研学第一站,走进位于马鞍山的褒禅山。褒禅山享有“中国第一游记名山”的美誉,同学们跟着王安石游览路线而行,走进华阳洞,仿佛踏入了一个地质奇观的世界。那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如梦如幻,让同学们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们还在王安石的塑像前齐聚瞻仰,并齐声诵读《游褒禅山记》,穿越时空和临川先生对话,感受山水的深远意境和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

研学第二站,参观位于泾县的中国宣纸博物馆。宣纸,被誉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中国宣纸文化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以宣纸为主题的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宣纸历史资料和实物。同学们跟随馆内工作人员的步伐在一楼的第一展区,了解了宣纸的历史发展、技艺、品种与品质等,深入了解传统制纸的工艺过程。二楼是馆藏宣纸和书画作品展,馆内工作人员带领学生们细细观摩、品味每一幅作品。薄如蝉翼的纸张,承载着水墨的独特韵味,能做到千百年不腐不朽,让人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

在馆内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宣纸的制作车间,亲眼见证了大国工匠们精湛的制作技艺,选捡-踏料-抽丝-捞纸-晒纸-剪纸,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他们对工艺的尊重和对品质的追求。同学们还亲身体验古法造纸技艺中的捞纸技艺,感受宣纸文化的魅力。

研学第三站,踏入位于泾县的桃花潭。走进桃花潭景区,学生们仿佛穿越千年。在导游的带领下,同学们寻着诗仙的足迹,参观了文昌阁和中华祠,踏过古岸,走过义门,穿过万村,登上怀仙阁,欣赏桃花潭的美丽秋景。桃花潭水清澈碧绿,同学们乘船欣赏着桃花潭的湖光山色,不觉齐声吟诵李白的那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千古名句。行走在诗情画意的桃花潭风景区内,白墙黑瓦,小巷悠悠,在这里感受多元研学的独特魅力!

研学第四站,感受位于歙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新安江是徽州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新安江亲眼见证了两岸百姓生活的不断变化。同学们首先到达九砂村,这里是新安江上的典型渔村,早在2019年就荣登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今已经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备受各方游客的青睐。

接着乘船来到新安江畔的漳潭村“红妆馆”参观。徽州红妆盛于明清,是徽州经济富饶的典型反映,后经数百年传承演变成为古越遗民特有的“闺阁文化”。同学们通过讲解员了解到明清时代留存下来的珍贵文物——“天下第一床”“天下第一轿”,对中国婚俗历史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学们最后来到棉潭村,认真观看由新安江畔绵潭村渔民表演的《九安渔风》。该表演自然淳朴,是根据宋代流传于世的历史故事而创编的“九姓捕鱼”本土实景演出,精彩表演让学生们大开眼界。

研学最后一站,来到位于歙县的徽州古城。同学们来到徽州古城参观游览。徽州古城是一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历史与现代交织共鸣,营造出一种古韵新风的独特氛围。徽州古城,是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古城之一,也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城内古民居布局典雅,古街、古巷、古牌坊相互交织,犹如一座历史厚重的博物馆。这里有徽州府衙、许国石坊、斗山街、徽州故事馆,文房四宝馆,陶行知纪念馆,徽商之源一渔梁古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无私的奉献精神,同学们参观徽州府衙,在了解古代官府诉讼断案、办理公事流程的同时,感悟自宋至清,古老徽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先生曾叹之曰:“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走进这些古老的民宅,同学们仿佛穿越回了过去,了解到潜口民宅的主人生活方式和家族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皖南大地,徽州古城,向世人静静地展示它的千年风光。每一座古建,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令人流连忘返。附:研学游教师创作诗词《研学游记》桃潭轻漾映清风,徽巷旧墙忆事丰。褒禅峰峦云影绕,新安碧水映霞红。笑语相随行乐趣,雅思共揽意从容。山河一趟心常忆,且把情深寄远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