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中地方豪强为什么不捐钱?网友分享太真实,评论区炸了

发布时间:2024-08-18 00:44  浏览量:5

最近《大明劫》这部电影又火了,被不少人称作是近十年来最叫好的历史电影。不少人看完后也都在讨论:片中那些有钱的地方豪强,为啥就是不愿意捐钱救国呢?这事儿看似简单,可仔细一琢磨,还真有点意思。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热门话题,看看古人的想法跟现代人有啥不同。

说到明朝末年,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啊。朝廷上下烂透了,老百姓苦不堪言。打仗打输了,国库空空如也,到处都在打秋风要钱。这时候,朝廷就把主意打到了那些有钱的地方豪强身上。可问题来了,这些平时吃香喝辣的大老爷们,突然被要求捐钱,心里肯定不舒服。

你别看这些豪强平时大手大脚的,可一到要捐钱的时候,他们可精明了。首先,他们不信任朝廷。谁知道你们拿了钱到底干啥用?万一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了呢?再说了,就算真的用来打仗,也不一定能打赢啊。

其次,他们也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捐了钱,也不见得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有钱人捐了钱,最后还是被杀了。这种亏本买卖,谁愿意做啊?

再者,有些豪强可能觉得,与其把钱给朝廷,不如自己组织团练,保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样既能自保,又能在地方上树立威信,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团练,可不只是古代才有。近代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曾国藩和李鸿章,他们就在地方上组织团练。虽然名义上是为朝廷效力,但实际上却是自己当家作主。这种做法,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有网友就说:"曾国藩不仅抢江西富户,湖南也抢,甚至搞得和土匪绑票赎人一样,湖南当时怨声载道。"可见,这种"团练"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也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少苦难。

说实话,就算这些豪强真的慷慨解囊了,也未必能救得了大明。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王朝的衰亡,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仅仅靠几个富豪捐钱,是很难扭转乾坤的。

而且,就算捐了钱,谁能保证这笔钱真的用在刀刃上呢?有网友就提到:"上面收了钱,地方会想鬼知道你拿去干嘛了。"这种不信任,可能才是阻碍捐钱的最大原因。

关于这个话题,网上可是炸开了锅。大家的观点可谓五花八门,咱们来听听网友们都说了些啥。

@历史研究者:"历史证明,面对末世祭出团练这一招的王朝,基本上能多续命几十年。"这位网友的观点挺有意思的,看来在他眼里,团练还真有点作用。

@经济学爱好者:"原因很简单,别人偷税你不偷税,别人的成本低,就是比你有优势。跟自私没关系。"这位网友从经济角度分析,认为不捐钱可能是为了保持竞争力。

在商业竞争中,成本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其他人都在想办法降低成本,而你却老老实实地多交钱,那在市场上肯定会处于劣势。不过,这种做法虽然能让个人或企业受益,但对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可能不利。毕竟,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呢?

@现实主义者:"他们赌的是朝廷刀不够利,砍不动这么多人头。"这位网友的话虽然有点狠,但也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时候不是不想做好人,而是好人可能活不下去啊。

在一个法治不健全、社会动荡的环境中,人们的行为选择往往会变得更加自私和短视。因为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大家都倾向于抱团自保,而不是为了一个看不见的"大局"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其实也反映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建立起公平、透明的社会制度,人们才会更有信心去为集体利益做贡献。

@清朝历史迷:"江南士绅说的冠冕堂皇,杭州的绸,松江的布,最后真赚了钱,有几文进的了国库,我在说大明。"这位网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使有人捐了钱,最后能不能真正用到国家建设上,也是个问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人民不信任政府,那么任何筹款或者政策都很难得到有效执行。这提醒我们,建立一个透明、负责任的政府有多么重要。只有让人民看到自己的付出真正带来了改变,才能激发更多人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

说到底,《大明劫》中的这个情节,反映的其实是一个古今皆然的问题:在危难时刻,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如何平衡?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不过,通过讨论这个话题,或许能让我们对历史有更深的理解,也能对现实有更多的思考。

你觉得呢?如果是你,会选择捐钱还是守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哦!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