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四知”精神融入宁波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6 11:23 浏览量:6
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教育强大的支撑点。作为宁波城市精神的“四知”(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是“宁波帮”精神的内核,具有深厚的文化自信属性。将其融入宁波高校思政教育,既能为立德树人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又能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一、“四知”精神的文化自信属性
(一)思想底蕴层面
知行合一: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文化自信。从哲学角度看,它是对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深刻洞察,源自王阳明心学,在宁波地域文化中生根发芽。宁波人将其融入到日常生产生活和商业实践中,彰显出对本土智慧结晶的高度自信。这种自信表现在教育中,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商业领域,宁波商人依此诚信经营、开拓创新,传承和发扬了本土文化中这一深邃思想,使“知行合一”成为宁波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自信。
知书达礼:体现了宁波对文化知识和传统礼仪的尊崇。宁波历史上文化繁荣,书院教育发达,孕育出众多饱学之士。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如天一阁这一文化瑰宝,承载着宁波人对书籍和知识的敬重。在社会礼仪方面,从传统节日庆典到人际交往规范,都展现出知书达礼的素养。宁波人对这种文化特质的传承和践行,体现了对自身地域文化价值的认可和自信,这种自信推动着文化在代际间的延续和发展。
(二)精神品质层面
知难而进:宁波地处沿海,面临诸多自然和社会发展挑战,如频繁的台风灾害、有限的陆地资源等。然而,宁波人始终秉持知难而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宁波地域文化中坚韧不拔品质的体现,在面对困难时,他们不退缩、不畏惧。无论是古代发展海上贸易,突破地理和政策限制,还是现代应对经济转型和市场竞争压力,都展现出对自身精神力量的自信。这种自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宁波人勇往直前,传承和弘扬了这一独特的地域精神文化。
(三)道德价值层面
知恩图报:是宁波地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观念。在家庭中,讲究对长辈养育之恩的回报,传承良好家风;在社会上,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怀有感恩之心,积极回馈社会。这种感恩文化深入人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捐资助学的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互助社区的建设等。宁波人对知恩图报这一道德价值的坚守,体现了对地域文化中优秀道德传统的自信,这种自信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丰富了文化内涵,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二、“四知”精神融入宁波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
(一)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形式
1.拓展文化内涵。“四知”精神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素材。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往往较为宽泛和通用,而“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这些具有宁波地域烙印的精神元素,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文化背景,增强了教育内容的贴切性、适用性和吸引力。
2.丰富教育形式。可以围绕“四知”精神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组织“知行合一”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与行动的结合;举办“知难而进”励志讲座,邀请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本地企业家或校友分享经验;开展“知书达礼”主题文化节,通过经典诵读、礼仪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规范;以“知恩图报”为主题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主题演讲、给恩人的一封信等,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
(二)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1.提高学生参与度。“四知”精神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与宁波高校校园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知欲。相比抽象的理论知识,这些贴近身边的精神文化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开展以“知恩图报”为主题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
2.促进知行转化。“四知”精神强调实践,有助于学生将思政教育中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知行合一”等精神,引导学生将所学政治理论、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如参与社区服务、文化传承活动、实习实践等,实现从“知”到“行”的有效转化,使思政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三)助力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
1.培养文化传承主体。高校学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将“四知”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宁波的地域文化,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宁波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学生毕业后会成为“四知”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不同领域传承和弘扬宁波文化,确保地域文化的延续。
2.推动文化创新发展。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接受“四知”精神教育的过程中,会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对其进行创新性解读和实践。如,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围绕“四知”精神设计文化创意产品,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为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活力。
(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塑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具有“四知”精神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资源。他们在工作中秉持“知行合一”的态度,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面对行业竞争和发展难题时,以“知难而进”的精神积极应对,推动企业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2.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四知”精神在高校的传播会辐射到整个社会。学生在校园中践行“知书达礼”“知恩图报”等精神,会影响感染到周围的人群,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互助的良好风尚。这种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人才聚集,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四知”精神融入宁波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
(一)理解阐释的困境
1.文化内涵理解差异。不同学生对“四知”精神的理解程度和角度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如“知行合一”,其哲学内涵较为深奥,对于一些缺乏哲学基础或社会阅历的学生来说,很难深刻领会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应用。有些学生可能只是表面地理解为“知道了就去做”,而无法把握其背后的道德实践与良知的深层关系,这就导致在思政教育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统一和深化学生的理解。
2.古今情境转换理解困难。“四知”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但在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场景中应用时,存在古今情境转换问题。以“知难而进”为例,宁波先人面临的困难如海上贸易风险、自然灾害等,与现代学生所面临的学业竞争、网络信息冲击等困难形式差异很大,学生可能难以将古代精神与现代困境建立有效的链接,影响“四知”精神的融入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困境
1.身边关联案例资料缺乏。宁波高校在针对“知恩图报”等“四知”精神内容开展教学时,往往忽视身边感恩实践素材的发掘利用。教师若只是从宽泛的、非本地化的角度进行讲解,学生对“四知”精神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教学案例也因缺乏身边人、身边事的情感纽带而失去感染力,难以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从而大大降低了“四知”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教学效果。
2.多样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将“四知”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沉浸式教学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可能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单纯地在课堂上讲解“四知”精神的内容。如果只是简单的图片或文字呈现,不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构建出古代礼仪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学生就不能有效理解“知书达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三)实践转化的困境
1.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知行合一”等“四知”精神强调实践,但高校可能缺乏足够的实践平台。如,对于“知难而进”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或活动中锻炼,但有些学校可能没有相应的创业实践基地、社会调研项目资源等,导致学生无法将这种精神在实践中有效内化。
2.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对于“四知”精神这种注重实践和品德培养的内容缺乏科学的评价方式。比如,很难通过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是否真正在生活中做到了“知恩图报”,这就使得教师难以准确评估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引导学生将“四知”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社会影响的困境
1.多元价值冲击。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盛行,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这些价值观念可能会对“四知”精神的融入产生干扰。如,在“知书达礼”教育中,部分学生可能更关注个人利益和短期目标,认为传统礼仪文化对自己的发展没有直接帮助,从而忽视对这种精神品质的培养。
2.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当社会中存在一些负面现象,如知恩不报、道德缺失等情况时,会让学生对“四知”精神的价值产生怀疑。如,学生看到一些忘恩负义的新闻报道后,可能会对“知恩图报”这一精神的践行意义产生困惑,影响思政教育中“四知”精神的传播和实践。
四、“四知”精神融入宁波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理解与阐释困境的解决路径
1.组建师生文化解读团队。在宁波高校中,选拔对地方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教师和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四知”精神解读团队。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研究“四知”精神,如哲学系学生从学术层面解读“知行合一”,历史系学生挖掘“四知”精神在宁波历史发展中的体现。然后通过团队内部交流、校内讲座等形式,向更多学生传播。针对“知行合一”等概念,开展校园“四知”精神解读大赛,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其内涵的理解,通过竞赛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同时也能让不同理解相互碰撞,加深全体学生的认识。
2.建立古今情境对比实践基地。利用宁波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遗址等资源,如宁波博物馆、庆安会馆、宁波帮博物馆等,建立“四知”精神古今情境实践基地。在这些地方设置专门的展区或体验区,将宁波先人在海上贸易、应对自然灾害时的场景与现代学生在学业竞争、网络环境中的场景通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出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观实践基地,并完成相关的对比分析作业,引导他们思考古今困难的相似性和应对方式的共通之处,如在面对风险时都需要提前规划、团结协作等,帮助学生理解“知难而进”等精神在不同情境下的延续性。
(二)教学方法困境的解决路径
1.构建本地案例库与更新机制。联合宁波高校、政府宣传部门、社会组织等力量,深入挖掘宁波本地现代案例。比如,收集宁波各高校校友在创业过程中知恩图报回馈母校、在科研中知难而进取得突破、在国际交流中知书达礼展示形象等案例。将这些案例整理成数据库,并按照“四知”精神分类。设立案例更新专员,每学期或每年对案例库进行更新,确保案例能反映当下宁波社会的发展动态。同时,建立案例反馈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案例过程中提出改进建议。
2.开展特色教学方法培训与实践。在宁波高校教师培训中,加入“四知”精神教学方法培训课程。邀请本地教育专家和民间艺人等作为培训师,如请传统礼仪专家传授如何在“知书达礼”教学中融入古籍礼仪记载和现代礼仪实践,指导教师开展如“宁波传统成人礼模拟”等活动。在宁波高校中开展“四知”精神教学方法创新实践项目申报,鼓励教师结合宁波本地文化元素开展多样化教学。如,利用地方戏曲甬剧、越剧等形式表演“四知”故事,或者邀请宁波老字号企业代表讲述企业传承中体现的“四知”精神,运用数字技术制作成互动场景。
(三)实践转化困境的解决路径
1.整合资源完善实践平台。与宁波的企业、商会、社区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打造“四知”精神实践平台。如,与知名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知难而进”创新创业挑战项目,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与市场,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实际研发项目;与社区合作开展社会调研和服务项目,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和“知恩图报”的品质。利用宁波的文化产业资源,如文化创意园区、影视制作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比如,组织学生参与以“四知”精神为主题的文化产品设计或影视创作,在实践中深化对“四知”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2.建立“四知”精神评价体系。制定“四知”精神实践评价量表,结合宁波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高校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评价指标。如,在评价“知恩图报”时,可参考学生在本地社区志愿服务时长、对本地弱势群体的帮助情况等;对于“知难而进”,可考察学生在参与本地企业实习或项目时面对困难的解决能力。邀请本地的企业代表、社区负责人、文化名人等作为校外评价人员,参与学生“四知”精神实践评价,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四)社会环境影响困境的解决路径
1.开展本土价值辨析活动。在宁波高校中开展“多元价值与‘四知’精神”系列讲座和讨论活动,邀请本地学者、企业家、道德模范等作为嘉宾。结合宁波的商业文化、家族文化等,分析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在宁波社会发展中的局限性,以及“四知”精神对宁波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在校园内举办宁波文化与“四知”精神主题辩论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多元价值与本土文化价值的关系,增强对“四知”精神的认同感。如,辩论“在现代宁波商业发展中,功利主义是否能取代知恩图报”等话题。
2.强化正面引导与榜样教育。挖掘宁波本地践行“四知”精神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制作成宣传资料,如《宁波“四知”精神榜样录》,在校园内广泛传播。这些榜样可以包括长期致力于宁波文化传承的学者、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宁波企业家、在社区中传播正能量的“宁波好人”等。与本地媒体合作,建立“四知”精神宣传平台,及时报道校园内和社会中弘扬“四知”精神的好人好事,同时对负面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和引导,让学生在了解社会全貌的基础上,坚定对“四知”精神价值的信念。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文化自信视阈下“四知”精神融入宁波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编号:SGXSZ19001)成果。